利用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015-01-14陆少娟
陆少娟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就好比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数学?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利用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身边蕴含数学知识生长点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旅游费用”的“租车”问题时,可先指导学生看懂《租车须知》:大客车限乘客42人,每辆车每天租金200元;小客车限乘客24人,每辆车每天租金150元。然后提问:“现在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共130人乘车到校外植树,如果让你去租车,如何租车最合算?”对于这种现实生活问题,学生特别感兴趣,很快整个课堂就成了学生思维的放飞场,学生既学得积极主动,又拓展了思维。
二、利用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知识的生长点、延伸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及知识的重难点、易混点等方面,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引出百分数,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出示两瓶糖水,A瓶糖水300克含糖51克;B瓶糖水200克含糖42克。然后问:“A、B两瓶糖水,哪瓶糖水甜一些?怎样来判断?”一个同学马上说:“用嘴尝。”这时教师说:“用嘴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能否用数学方法来判断呢?”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进行交流讨论,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利用讨论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讨论能使学生明辨是非、纠正偏差,深化对问题的理解,生成正确观点。所以,创设讨论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在创设讨论情境时,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当好“指导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让学生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例如,教学“众数”时,教师可创设如下讨论情境:某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队员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表所示,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附表 甲、乙两名队员选拔赛上成绩
■
在这道题中,应根据平均数还是众数来选拔队员呢?学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深化了对平均数、众数的认识。
四、利用操作活动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动手”内容,创设操作活动情境,把操作活动作为吸引那些思维缓慢的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章时,通过让学生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棱、面和空间位置关系。在“长方体体积”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操作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物体占空间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然后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通过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这种操作活动,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充满情趣,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数学学习和思考活动。
五、利用实践活动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学习技能,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测量教室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知识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需要多少涂料。学生通过具体搜索信息,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为根据,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利用多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