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语教学的“趣、实、活、高”

2015-01-14吕贵市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童谣

吕贵市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的产生和运用,才能使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怀特所指的符号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依托语言才能存活。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变化都是以闽南方言做载体的。闽南文化的传承,需要闽南方言。闽南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闽南地区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要保留和传承闽南文化,必须从小抓起。儿童时期是学语言的黄金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给他们创造学习闽南话的空间和时间很重要。闽南语学到手了,优秀的闽南传统文化才能后继有人。

为了保留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开设了闽南文化校本课程——闽南语课。闽南语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身心健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现代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探究型综合课程。闽南语是闽南人创造和使用的地方语言,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语的人多达4000万,闽南语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它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闽南语非常有趣,这为闽南语的教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在闽南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契机,努力使闽南语教学“趣、实、活、高”共生。

一、创设情境,变契机为“趣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内在的动力,就会迸发出主动学习的热情,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学习兴趣,主要借助情境来激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在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闽南语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语言活动环境与条件,诱发儿童学习语言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闽南语作为地方语言、“语言的活化石”,有许多非常有趣的语言特性和特例。在闽南语课程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变契机为“趣机”,让闽南语课有趣起来。

1.通过表演创设有趣的情境

闽南语中有很多有趣的童谣,我采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渲染手段,创设出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童谣情境,让学生进行童谣表演,激发学生的语言体验和学说闽南语的兴趣。《草蜢弄鸡公》一课中的童谣:“草蜢弄鸡公,鸡公哔卟跳,草蜢死翘翘。”我让学生表演这个童谣。学生们有的扮草蜢,有的扮鸡公。充满好奇的学生感到十分新鲜,学习闽南语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动感十足地表演着,学习着。

2.通过游戏创设有趣的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闽南语中,有很多有趣的儿童游戏,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闽南语。比如《炒米芳》一课:“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类似“剪刀石头布”的闽南儿童对手游戏,我让学生一边诵读童谣一边做动作,然后让他们两个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游戏,最后决出优胜者。学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摩拳擦掌,兴致高昂地比划着:“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童谣。

为了使童谣和游戏中的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进行拟人化表演。如教学《多黎咪》一课时,课文是这样说的:“多黎咪,老猴抓蜻蜓;咪黎多,老猴戴碗帽。”我先让学生讨论:顽皮的猴子怎样抓蜻蜓?猴子看到西瓜皮会做出怎样可笑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各种古灵精怪的表情在他们脸上出现。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边吟诵课文,边表演猴子抓蜻蜓、戴瓜皮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趣味横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童谣和游戏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教学内容幻化成了具体的表象,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下课了,学生还兴致勃勃地扮着猴子的各种鬼脸。

二、回归生活,让闽南语课“实”起来

闽南语作为一种地方方言,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学习闽南童谣之后,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分类补充一些闽南日常生活用语。如教学《食三碗公》一课时,我补充“碗、汤匙、筷子”,再通过造句的形式,巩固日常生活用语,并作为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用闽南语说这些日常用语,提倡课内学习,课外巩固,把课内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和运用,使闽南语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闽南语教学活动实践“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三、立足活动,让闽南语课“活”起来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渴望加入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参与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立足活动,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强化参与意识,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我在指导他们诵读闽南童谣时,让他们加上适当的动作,边朗读边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识记,这样不但能够增强记忆效果,而且能增进对闽南童谣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放鸡鸭》一课有一首描写儿童丢沙包游戏的闽南童谣:“一放鸡,二放鸭,三展开,四相拍……”我让学生边诵读边按照课文内容做出不同的动作。丢沙包是儿童喜爱的游戏,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闽南童谣,使闽南语课“活”起来,“动”起来。

四、开放时空,促闽南语课“高”起来

闽南文化校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以教材为引,推开生活的窗子,想方设法地挖掘生活的素材和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如中秋节期间,我引导学生用闽南话说说闽南的习俗——博饼,在课堂上举行“博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博饼的来历、博饼游戏的规则等。又如教学《食馃》这首童谣时,我让学生认识并学会用闽南语说甜馃、麻糍等童谣中介绍的闽南特色小吃;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出学校,了解闽南特色小吃,进行一些小专题的调查和研究,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利用图片、照片、DV进行收集记录,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品尝等亲身体验,对闽南小吃有了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另一方面,闽南语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使闽南语课“高”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闽南语闽南童谣
童谣里的童年
闽南文化传承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清代木刻版闽南语歌仔册考释
快乐童谣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