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语言学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

2015-01-14吴格奇赵玲莉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堂模式多模态计算机网络

吴格奇+赵玲莉

[摘    要]   计算机网络为语言学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具体的教学内容——语言的定义和本质为例,探索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探讨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各自的构成部分、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模态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语言学课程;多模态;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76-05

1    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英语“语言学导论”类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性强。语言学的基础概念和抽象概念较多,内容深奥枯燥[1,2]。学生在基础阶段接受了大量的英语技能训练,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则感到陌生[3]。因此,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言学所带来的乐趣。

2)教材的内容量大面广,而课时安排少。目前高校英语专业采用的语言学教材的内容几乎都涵盖了语言起源、语言的各个层面,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语境、文学、心理等诸多外部因素相关的内容[4]。而语言学的课时设置一般为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使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讲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传统性。由于语言学课程的特点,课堂上很难像听说读写等技能课那样开展互动活动,因此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5]。

可见,增强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学者们一致推崇的[6-8]。语言学课程教学既需阐释抽象的理论,又需分析大量的语言现象,计算机网络能为语言学教学提供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甚至动画、视频、颜色等多种模态,充分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课程教学多模态化成为可能。

2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教学实践

多模态课程教学是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9]。其主要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如图像、声音等也是意义的源泉,并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多模态教学法强调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主张利用图片、视频、肢体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协同运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近十几年来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盛。Kress和 van Leeuwen[11]提出了多模态环境下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案和应用原则;Royce[12]研究了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Guichon 和 McLornan[13]研究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等等。在国内,多模态教学也日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顾曰国[14]构建了一个用于剖析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模型,提出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比单媒体单模态学习更能增强记忆力。张德禄[15]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教学中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目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大多应用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近年来专业课程的多模态教学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廖福涛[16]、徐畔[17]、张芸[18]等探讨了语言学、文学等英语专业课程的多模态教学。

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教学设施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运而生的多模态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然而,教师使用多种模态教学并不一定能摆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的确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作,提高效率,但如果仍以信息的传递和获取为目的,那么不管是视觉模态还是听觉模态,多媒体课件仍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教学只是一个同模态学习过程,学生的目的是理解信息,几乎没有产出任何信息,没有与教师和其他学生构成多模态互动,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中如何协调、补充和强化各模态之间的关系,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多模态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3    语言学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1    模态的构成和选择

无论在传统的还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意义传播的媒体主要有书写符号和声音符号两种形式,因而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传递意义的两种主要模态。在传统的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视觉模态多指学生对书本,即书写符号的识别;听觉模态指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接收。而在网络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言学课堂中的这两种模态的内涵有了大大的丰富。根据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三个基本因素,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语言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模态主要由视觉(书本、PPT、板书)和听觉(教师口头讲授、学生回答问题和课堂陈述)构成(见图1)。

1)视觉模态。语言学课程教学中视觉模态包括教材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和图像(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师的板书;其中,文字是主要的表达形式。然而,由于语言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通过文字叙述不足以让学生清楚意义,需要通过图像的辅助。作为背景的图像模态能把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模式,增强视觉冲击力,使文字表达的意义得以强化,最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字表达的理论意义。其次,就文字表达来讲,教材中的意义表达属于正式的书面语,表达比较抽象、概括,理解难度大。而PPT课件的文字表述和板书使用简洁、浅显的词句,能对教材中的书面语表达起补充说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促进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此外,PPT课件和板书还能以不同的形状、颜色等丰富视觉模态,为教材补充提供具体的信息,增强重点概念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因此,虽然通过教材、PPT课件、板书的学习仍属于同模态学习,但相互之间的协同和补充能强化学习效果。

2)听觉模态。传统的语言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要的听觉模态,多模态课堂中的听觉模态则呈现出更多的形式。从教师的角度包括讲解、提问、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包括回答、陈述,此外还包括课件上的声音和音频等。无可否认,教师的讲解是语言学课堂中提供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是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哪怕配有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在本质上仍然未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因此,听觉模态应以更丰富的形式来呈现,以保证课堂的互动性。教师的讲解配合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加大信息量的呈现,同时也能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协同。尽管视觉和听觉模态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但都以强化语言学教学内容为交际目的。语言学课堂教学需要两种模态的补充和协同。首先,视觉模态能对听觉模态起补充作用。视觉模态能补充、弥补听觉模态所缺失的、没有传达清楚的,或者听话者没有完全接受的信息。其次,听觉模态能对视觉模态起强化作用。教师的讲解和课件上的声音能加深学习者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掌握仅凭文字不能理解的信息。同时,学习过程中恰当的模态转换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性,起到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语言学课堂教学应以听觉模态为主模态,主导交际的进程,而用视觉模态来补充剩余的意义或强化部分意义。

3.2    语言学课程的多模态教学实践

下面以语言的定义和本质作为教学实践范例,对视觉和听觉模态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阐释。关于语言的定义和本质这一章其话语范围为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征,是语言学中最为抽象的一块内容,以单纯的文字模态表达为主的教学手段比较抽象、概括、生僻、难度大,会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而且由于该部分是语言学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抽象枯燥还容易使学生对整个语言学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多模态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则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两种模态,变抽象的文本为动态的模式。

1)视觉模态。视觉模态由文字和图像两种形式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字起着解释引领的作用,图像则对文字起着补缺的作用。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用不同的颜色、字体、闪动等对关键词加以凸显,给学习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如在呈现语言的定义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arbitrary、vocal、symbol、human、communication等关键词。其次,由于书本上的文字多为正式文体的句子形式,不易理解,教师设计的课件或板书中的文字应简短明了。如讲解语言的任意性时,PPT上的文字可以用简单的图形表示,使学生对语言的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还可以用颜色、字号等凸显关键词“NO”,见图1。 教师还可以利用PPT中的图像对文字进行辅助说明,如在上面的图形边配上实物图片。见图2。

尽管图像和文字都属于同一模态:视觉模态,但图像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对文字进行意义的识解。当文字的呈现比较抽象、理解难度大时,用图像来提供实例及说明能给人更直观的形象,使理解更加容易。

为了对学习者的视觉有更强烈的冲击力,文字表述可以辅以动态图片,如动画或视频等。如在比较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交际方式时,可以选择蜜蜂跳舞、鹦鹉学话的动画或视频来展示。图像是最直接的认知方式,相比较单纯的文字叙述,动画或视频可以创设动物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了解动物的交际特征,并与人类的语言交际做比较,从而巩固和加深对人类语言特征的理解。

在有些情况下,图像可以成为主要形式,文字则起辅助作用。例如,在讲述动物的交际方式时,可以播放一段猩猩学语言的视频,以建立一个真实的交流语境,让学习者体会动物学语言的特点,以及与人类使用语言的不同之处。播放视频时,文字只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下方。此时,图像和声音模态是意义呈现的主要形式,而文字的解释作用使图像要传达的意义得以凸显。显然,这里图像、声音和文字的配合把书本上静态、抽象的文本转化为了动态的模式,使传达的信息更加清晰。此外,声音、图像、文字多种模态的刺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单一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听觉模态。听觉模态由教师、学生、课件三方面构成。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声音作为背景提示,以及在视频、录像中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在介绍拟声词不具备任意性特征时,可以列举一些拟声词,然后再配上声音,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刺激来感受拟声词的特点。如表示大自然中动物叫声、水流声的拟声词都可以让学习者通过直接感受声音来理解。和图像一样,声音也是最直接的认知方式,这种文字、图像和声音的配合构建了一种交际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声音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然而,多媒体课件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上课时与学生交流少,课堂内容的展示转瞬即逝,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19]。而且,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即使配有再丰富的音频视频手段,仍然改变不了单模态的学习状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为促进课堂的互动性,听觉模态应包括学生自己的声音。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基本概念、理论介绍清楚,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或者布置一些相关议题让学生课外分组去完成,如资料搜集、整理,课件制作,撰写报告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陈述。如在讲解完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比较语言与某种动物的交际方式,对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做评论,总结后在第二次上课时做陈述。因为学生不仅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输入信息,还要通过大脑理解之后输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学习过程中发生了模态转换,即从输入的视觉和听觉模态变换成发音器官运动模态。相对于同模态学习,模态转换时大脑要花费更多资源,把外来的新信息跟已有的个人知识进行互动,这能起到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且,提供给学生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能增强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

3)模态之间的关系协同。视觉和听觉各自都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在课堂上都不能单独用以实现交际目的,两者之间必须共同配合才能获得最佳交际效果,亦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语言学多模态课堂教学中,需要处理好各模态之间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PPT课件上文字和图像的关系。PPT课件上文字和图片或视频是“互补关系”,即当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时,用图片或视频来补充。教师在制作和演示PPT时应认识到文字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而声音、视频、色彩、光亮、字体、版面等等只是起强化作用。过多地强调图片等反而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达不到期望的传递话语意义的效果。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理解老师展示的各种符号之间如何相互依赖并产生整体意义,如指导学生识别哪些符号只起到提供背景信息的作用,而哪些又是前景化的信息。例如,比较语言与动物交际方式时可以用不同的图片或动画来表示猩猩的交际、蜜蜂的舞蹈等,但是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使用这些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使讲解直观生动,学生不能过多地关注这些图片而忽视文字。即便在图像成为主要模态的情况下也不能因此忽视文字所要传达的话语意义。

第二,处理好PPT上课件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多模态教学中,教师角色与PPT课件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PPT是意义传递的载体,本身并不带有具体的意义,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和传播才具有表达意义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仍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地讲,PPT与教师的讲解是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互补和强化关系。如上所述,PPT上的文字应简单明了,具体的内容需要以教师的讲解来补充。如果PPT上出现的是所有教师要讲的内容,教师上课只需要像读课本一样来读一遍PPT上的内容,那么教师的口头讲解就没有对文字起补充说明,亦即听觉模态没有对视觉模态起强化作用,而是一种冗余现象,这肯定不利于意义的传输和理解。

第三,处理好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关系。由于语言学课程的理论性和知识性,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背景知识,课堂上教师话语应该占主要地位,尤其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讲解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来做深入透彻的讲解,以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充足的信息量。而学生可以在理解了相关概念或理论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或应用相关理论来分析语言现象。其目的一是促使新信息与个人知识的交互作用,起到强化学习效果,二是使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多模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应根据具体的课型做相应的调整。

4    结语

以上教学实践说明多模态教学能使语言学抽象的理论显得具体,枯燥的内容显得生动。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根据话语范围的变化而选择合适的模态。使文字、图像、声音相互补充和强化,构成的模态之间的互动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应注意模态的过度使用。多模态教学中一种模态是主要的信息传达方式,其他模态只是起辅助作用,而并不是模态越多越好,多种模态全程同时使用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抑制信息的传递。

3)教师应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多模态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从知识传输者变为知识讲解者、课件设计制作者、活动组织者等多重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素养等等,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0,(1):47-55.

[2]马壮寰.对改进“普通语言学导论”课程的几点设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67-70.

[3]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4]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5]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9-42.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9]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1):24-30.

[10]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11]Kress G,T 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2001.

[12]Royce 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36(2):191-205.

[13]Guichon N,McLornan S.The effects of multimodality on L2 learners:Implications for CALL resource design[J].System, 2008,36c(1):1-11.

[1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2):3-12.

[15]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16]廖福涛.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下的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7):107-109.

[17]徐畔.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63-166.

[18]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144):65-68.

[19]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1,(3):55-58.

猜你喜欢

课堂模式多模态计算机网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宽与活小学教育阶段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