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科技类图书出版趋势

2015-01-14王光明曲亮

出版参考 2014年24期
关键词:类图书文物保护文物

王光明++曲亮

本文在深入分析文物科技类图书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数量将会持续、稳定增长,逐步成为文博类图书的一个重大分支,并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热词:文物科技 图书 出版趋势

文物科技类图书就是记录文物科技工作内容与成果的图书,其内容主要涵盖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科技研究、文物建筑测量与维修等。相关图书的出版情况,可以作为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标杆。通过对文物科技类图书出版的整体趋势与具体特点的分析研究,不但有利于把握该行业图书出版的整体情况与未来趋势,而且还可以从侧面了解该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特点,为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笔者搜集了1981年至2013年正式出版的206种文物科技类图书的信息(包括作者、出版者与图书种类等)作为研究对象。

图1是我们搜集到的206种图书的出版时间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科技类图书的数量呈明显的增多之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十年内,还分别停留在10种以内,而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个五年(2001-2005年)就已经增加到36种,而在2008年之后,该类图书的出版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并持续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文物科技类图书出版数量的增加与国家层面的投入力度加大息息相关。近十年来,文物保护领域内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加,其中国家文物局不仅资助了大量研究课题与文物保护修复经费,而且组织相关单位向国家申请了专项课题与研究项目,使得整个行业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保证了此类图书的素材与出版经费。

图2中可见从2008年开始,单年的图书出版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现象与这些项目的研究结题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国家文物局近年来支持了一批国外经典文物保护著作的引进与出版,例如《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博物馆藏品保护与展览:包装、运输、存储及环境考量》《博物馆环境》等,这些著作的集中出版为国内文物保护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资料与借鉴,使之更容易接触到国外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

从文物保护领域内图书大幅增加的事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文物科技领域内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大批高学历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高校研究人员进入文物保护研究领域,这些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人员,为保护研究成果的获取、撰写及整理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也是该类图书大量出版的动力源泉。

文物科技工作主要包括文物保护技术与文物科技研究两大类,均是使用各类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其中,文物的科技研究又被习惯称为“科技考古”,这个形象感十足的称谓,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却很好地诠释了文物科技研究工作的内容。图3显示了我们查询的206种文物科技图书的类型分布,其中属于文物保护类的图书占到76%,科技考古类的图书只占16%,而两类均有的图书占8%,主要为一些综合性会议的论文集。

造成文物保护类图书数量较之科技考古类图书明显占优的因素很多,除了两项工作基础、资金投入、从业人员的差别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建筑类文物保护的存在。建筑类文物的保护工作,由于工作基础较好,而且一直有出版相关工程报告的传统,因此大大增加了文物保护类图书的数量。

图4显示了文物保护类图书的二级类型的分布,可以看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类的图书几乎占到一半,而单纯的可移动类文物保护书籍只占到29%,这也主要是因为不可移动类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投入较大,而且有出版工程技术报告的传统与需求。而可移动类文物保护工作,其整体投入较小,且文物修复更贴近手工艺的工作特点,在旧有的师承关系下,难以撰写出大量的著作。当然,近年来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在引入大量现代技术与材料的基础下,大胆突破文物修复自身的种种禁锢,去粗取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该类书籍逐渐增多。

因此,科技考古的从业人员,需要更多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结出版,这样才能有效地带动科技考古行业的学术交流。

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文物科技类图书的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图5显示了206种图书中专著占到45%,是该类图书的主要构成,而论文集占到35%,其他报告、资料类的图书占到20%。这说明在整体类别中,目前该领域的图书还是以个人或集体的学术专著为主,工程技术报告或者保护修复报告的比例还不算很高,这也从一个方面制约了文物科技类图书的整体数量。而论文集占到三分之一,说明会议论文集作为期刊之外研究论文发表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因此,文物科技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注重研究专著的基础上,应该提高对于资料、报告类图书编撰的重视,虽然此类图书的直接学术价值可能没有专著高,但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与一个完整工程项目或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总结和记录,其在未来可能发挥的学术价值及潜力是不可预估的。研究人员在当今经常感叹寻找前辈工程技术资料与保护修复档案之艰难,就更应该在完善各种资料、档案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正式出版,这样更容易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原始资料流传下来。

由于专业门槛的限制,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机构数量相对较少。通过图6,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文物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的份额。文物出版社作为行业主管机关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专业出版机构,对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对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在文博类图书出版领域也形成了子品牌。而其他出版社明显在该类图书的编辑出版上并未形成规模,这与其在出版市场上的定位与现有编辑人员专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除了上述两大出版社,还有几家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文物科技类书籍,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物科技相关领域国内最大的出版社,例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这类出版社专业性较强,在文物建筑类、文物化学材料类图书的编辑出版上有自身的优势;另一类是文博单位、高校的附属出版社,例如故宫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等,他们出版了一些与自身单位相关或本单位研究人员的文物科技类著作。

通过前文对当前我国文物科技类图书特点的分析,结合该行业目前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我们可以对文物科技类图书做出以下预测。

1. 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数量趋势

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数量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增长,直至出现数量上的饱和,这与文物科技行业的投入力度、投入时间和整体行业的发展程度相关,当行业的发展达到相对稳定的平台期后,其领域内图书的数量也将达到稳定。在此过程中,图书的质量与类型的合理化会得到提升,当然这有赖于行业主管部门、研究人员与出版机构共同努力。

根据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览表》,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的四个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总经费已经达到1.04亿元。同时,国家文物局每年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经费也已经分别达到数亿元。国家文物局目前正在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分别从“世界文化遗产地关键技术研究”等七个方向,遴选了若干重大项目,投入也应在亿元级别。另外,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般课题”的资助仍将继续,今年还增加了针对青年科研领军人物的“优秀青年研究计划”。这些国家层面对于文物科技领域的巨大投入,加之地方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可以充分保证文物科技研究的经费来源,保证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素材与经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物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文物科技领域研究机构的实力,并引入了大量其他领域的研究力量,共同参与文物科技方面的科研工作。20世纪,文物科技工作在文博领域中还未受到如此的重视,国内仅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等几家较大的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的数量与素质还难以与考古、博物馆等领域相提并论。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国家文物局相继公布建设数家科研基地、创新技术联盟等举措后,文物科技领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得以迅速壮大,并在研究实力上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单位也更多地参与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之中,大大提升了文物科技工作的整体研究实力,取得了之前难以企及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也提供了该类图书丰富的出版资源。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及其依托单位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了文物科技研究“国家队”,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博物馆构成了一个有活力、有发展的研究大团队,同时这个团队正在迅速壮大,为文物科技类图书出版数量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文物图录、考古发掘报告等传统文博类图书的出版规模已经基本稳定、渐趋饱和的情况下,文物科技类图书将肯定成为文博类图书新的增长点。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增大,研究机构的增多与研究能力的增强,该类图书的持续增长毋庸置疑,并将成为文博类图书的一个重大分支。

2. 文物科技类图书的类型化趋势

未来,文物科技类图书的类型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科技考古类的著作以及文物保护修复、文物科技研究的技术报告出版数量会持续增多,一些国家层面的大课题与研究项目有望遴选出一批学术成果出版,而且近年来对于文物各领域与分支系统的基础研究,也为文物科技的基础出版物提供了来源。另外,国外经典书籍的引进也会从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提升,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内文物科技领域与国外相关组织机构联系合作的增多,国内相关学者大量参与到国际文物科技相关组织、行业学会的工作之中,为此类图书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文物科技类图书类型与总体数量的提升,也需要从业人员转变思路,将研究成果公开化,增强分享与交流的意识。

同时,新的出版形式在文物科技类图书上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物科技类图书由于具有文、理、工兼备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科学著作,也与单纯的科技类图书有很大的区别,其在出版形式上存在可开发的空间。例如,由于文物科技类研究成果一般有大量的图片、研究数据,甚至影像资料,比较难以在传统图书上完美地展示,同时,目前附带光盘的解决方案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便捷性、资料版权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而数字化出版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将在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文物科技类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保护项目、研究课题的成果公开,将在网络上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我们可以在传统图书的基础上,结合二维码扫描,进入研究者在出版机构建立的网站,方便地查询到自己关心的文物图片、研究数据、影像资料,同步了解项目或者研究的后续进展,同时出版物的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架起与读者沟通的平台,定期回答读者的问题。通过资料查看权限的完善,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平衡学术公开与保密之间的问题,在学术成果得到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将成果完整、多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 文物科技类图书出版机构的前景

在两大出版机构继续做强做精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相关出版机构也会加强此领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因为文物科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致力于打造“中国科技出版旗舰”的科学出版社,今后将会有意识地加强对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力度。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竞争将会逐步加剧。

文物科技类工作涉及文、理、工等多门学科,交叉性强。出版机构应与文物科技工作者一道探讨、建立文物科技类图书的编写规范。文物科技类图书的出版要求配备专业编辑,对其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编辑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应有所涉猎,需要进行专门的培养。综上,文物科技类图书在未来会出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持续提升,并随着我国文物科技事业的发展达到一个稳定期,届时图书种类的多样性、合理性以及出版机构的数量都会提升,该领域的图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王光明系科学出版社,曲亮系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类图书文物保护文物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