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审读报告是编辑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2015-01-14李建红

出版参考 2014年24期
关键词:书稿出版物出版社

李建红

6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批少儿出版物质量检查结果,太白文艺出版社等10家出版单位的10种少儿图书的编校质量为不合格。总局依据相关规定,对上述10家出版社分别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并责令10家出版社全部收回不合格少儿图书……这些质量问题确实令人汗颜,令出版社自省。

从2013年实行“出版物质量保障年”到2014年的“出版物质量专项年”,都表明总局对出版业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的态度,以及对出版质量问题决不姑息严惩以怠的决心。

据统计,被总局公布的不合格图书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一般性字词差错、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文字差错及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等内容方面。这些错误看起来只是编辑业务中的初级错误,却又为何屡犯不止?这值得出版人深思。

图书质量问题,说到底是编辑的职业素养优劣的体现。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环节中的首要工作,是整个图书质量体系的首要保障。能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重大选题报批制度等规章制度,直接决定着图书的质量问题。而书稿的审读报告撰写工作,既是对编辑审读工作的体现,更是提高出版物质量问题的重要保障。

之所以谈到书稿的审读报告撰写,是因为,于出版社而言,审读报告在整个出版流程中,价值重要却形式简单,甚至流于形式。

如果说编辑工作是一件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审读报告的撰写则可以比喻为裁缝手中的“尺子”与“剪刀”。书籍这件“衣裳”的得体与否、靓丽与否、出彩与否,恐怕与“尺子”和“剪刀”的精准与否密不可分。一部书稿,是否能从一部好的书稿成为一本优秀的图书,一份精准的审读报告是必不可缺的。

书稿的审读报告撰写工作,要避免两种形式:一是千篇一律,形式单一,形同八股,具体为“主要内容、价值意义、无政治问题、同意发稿”等文字,按照既定程序填写内容。二是复制粘贴、内容空洞、毫无见地,只从书稿电子文档中复制一些相关文字,尤其是现在出版社使用ERP系统填报选题,更是便于从选题申报到初审、复审、终审,每一个审次都从上一审次中复制相关文字,敷衍了事,走走流程,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不能言之有物,提出个人见解。

编辑对文字的雕琢加工,对书稿的谋篇布局、思想把握,甚至于个人的职业精神与价值体现,都浓缩于短短数百字的审读报告中。笔者认为做好书稿的审读报告撰写工作,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问题的审读,主要包括书稿的政治导向、历史问题、民族问题、法律法规问题以及特殊问题。凡是涉及这些问题的,都要慎之又慎。二是文字内容的问题,包括语法、逻辑、常识等。要修炼编辑基本功,不犯低级错误。三是学术思想的审读。这就需要编辑能具有某专业的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了解专业的研究现状,能对书稿的价值、意义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精准的审读意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能给作者开出良方,能给作品对症下药,能使书稿质量提升,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对于复审、终审准备放弃的书稿,初审能否眼光独到、力挽狂澜,将书稿的重要价值尽量发掘,拭其尘土,濯其光华;而对于初审轻易放行的书稿,复审、终审能否犀利深入、中其要害、一针见血、为其排雷……审读报告对于一件作品能否问世或是提升其价值,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总而言之,好的审读报告,能给整个编辑工作给予有效指导;好的审读报告,能成为有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

从小处着眼,审读报告的撰写工作是编辑的业务培养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其蕴含了编辑的政治敏感、文字功力,体现了各审次之间的层层递进、不断修正,直到书稿成为作品的那一华丽转身;从大处着眼,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出版社的人才培养问题、主体队伍问题,编辑过程中体现的严谨、细致、科学、规范均直接提升了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影响了出版社的生产力和品牌力。

(作者系出版参考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猜你喜欢

书稿出版物出版社
我等待……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年出版物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