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架构心桥,让家访重焕活力
2015-01-13陈文炜
陈文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336-01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等通讯技术的发展,教师登门家访的传统似乎渐行渐远。提起家访,社会各方也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一边是有家长痛心抱怨,孩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老师上门家访过。而另一边却是孩子和家长将老师的家访当成一次"接待负担",百般推脱老师上门家访。毋庸置疑,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一座心桥,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作用斐然。为何教师家访却频遇尴尬与非议呢?
困惑之余,我们不得不细细审视当下的家访,厘清其中的缘由。家访涉及的人主要是教师、学生、家长三方。(1)教师。许多重视家访的学校将家访作为一项硬指标分配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结果许多教师万分不情愿,只是勉强完成任务,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效果自然不理想。(2)学生。教师去家访往往报忧不报喜,在孩子看来,家访是老师上门告状,家访完了,自己还得受家长的"暴风雨洗礼"。因此,孩子往往对家访没好感。(3)家长。大多家长往往工作烦忙,老师要来家访了还得准备和打扫一番,甚至要请假在家候着;老师家访也是批评和数落居多,赞扬较少;也有个别教师不当接受家长的恩惠,破坏了老师在家长中的良好形象。如此这般,家长们也就不欢迎家访了。
我们看清了内在的缘由,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方能使家访焕发出新的光彩与魅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三厢情愿,沟通无限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重要联系纽带。学校组织家访活动一定要赢得教师、孩子、家长们三方的参与、支持和配合。首先,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的家访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制定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家访,变教师被迫家访为主动家访。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老师家访并不是去"告状",而更多是去"报喜"。最后,学校应与家长进行必要沟通,至少要发一份"告家长书",写明学校组织家访活动的目的、具体的时间段、家访老师以及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等。只有家长和孩子都打心底里欢迎老师家访,家访才是一座真正的"心桥"。2012年7月9日,西南在线新闻网上的一篇文章《大孤山初中报喜式家访暖人心》中提到"这样的家访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也访出了新意,访出了实效"。
2.择机登门,有的放矢
家长和孩子不乐意老师去家访,个中缘由各异,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特殊情况(单亲、父母残疾、贫困等),家长和孩子不愿意让老师知晓。二是家长上班或者生意忙碌,抽不出时间。鉴于此,学校在安排家访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家长还孩子意愿,并可采取与家长预约或者让家长自己选定时间的方式,让家长体会到家访不是增加负担,而是促进交流。同时,教师上门家访其实也确实不易,有时也是跋山涉水、一路颠簸,既累又乏,若是无功而返,定是垂头丧气。因而,家访前,教师必须做些针对性的功课(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成绩情况、优势和薄弱科目等),方能避免"空对空" 的胡乱攀谈或寒暄一番便草草了结。
3.返璞归真,架构心桥
家访本是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却屡遭尴尬。这是为何?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误将家访当成接待任务,试图"款待"老师,更有甚者将老师请进咖啡屋或酒店,而个别教师也欣然接受家长的款待。如此一来,家访"变味变质"了,没有了家长与老师的交心畅谈,没有了对孩子教育的悉心探讨,更别提架构学校与家长间沟通的桥梁了。商业社会,形形色色的东西多了,粉饰包装也多了。时代呼唤的是草根式的家访,家访不应包裹和沾染了这样那样的功利。两把椅子,一杯清茶,促膝长谈,共话孩子的成长,岂不妙哉!
笔者在此想说:"家访本无他,唯交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