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5-01-13史娜娜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美的

史娜娜

摘要: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此外,它还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最为直接和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关键词:小学音乐;爱国主义;热爱生活感情;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284-02《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1.以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在教《卖报歌》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热爱,对反动、黑暗腐败是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看演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老北京,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2.欣赏词曲,激发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从而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一首好的歌曲必然是一首好诗,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歌曲内容以及文字、声韵、节奏、结构和意境去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得到启发。例如:在教唱《大鹿 》这首歌时,我抓住了最后一句歌词"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展开讨论:这句话中的 "手把手挽牢"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手搀手。"有的说:"两个人手拉手。"……我顺水推舟:"对呀,那为什么要手搀手、手拉手呢?"小朋友们议论纷纷:"这样不容易被猎人逮住。""这样两个人的力量就大了。""小朋友说得真棒,这就体现了团结起来力量大。"最后,小朋友编排了一幕丰富的音乐剧,使全体学生在歌唱、表演的音乐创作实践中真正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这样不失时机地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欣赏词曲,既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又使他们从小树立起集体主义精神。

3.美育的渗透

美育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之一,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等美好情感的教育。美是人类所向往与追求的,音乐在表现美的方面很直观,透过听觉的感知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和心灵上的享受,因此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在音乐的欣赏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声音中所蕴涵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热爱美、追求美并创造美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很重要,首先应该避免生硬地灌输态度,过分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只会让学生产生填鸭式的疲劳感,而不会因此产生兴趣。我们应该力求生动,引导学生感知美,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提供学生能够接受的音乐知识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理性美,科学美,基本技能的艺术美,形成一个美好而和谐的氛围。

例如《铃儿响叮当》这首歌,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其欢快的曲风和轻松的节奏,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教学时我就以"对大自然的赞美"为主题,着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在上课伊始我没有进行枯燥的传授,而是先引导学生用声音来感觉春天的气息,进而回忆一下冬天在风雪中驰骋的场景,然后提醒大家:"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听,马蹄声,扬鞭声……"在一系列的想象之后,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然后就带领大家进入到曲调活泼欢畅、节奏轻快的乐曲声中。部分学生用节奏乐器伴奏,使学生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透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获得乐理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实现精神愉快,心灵的满足,个性的陶冶。

4.优化教学过程,营造德育氛围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因势利导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能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执教《保卫黄河》这节课时,学生对歌曲的感情处理往往不能很快到位,演唱时总是不能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幅幅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观看,结合已有的背景画面思考并讨论:作者光未然当时创作的心情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问题融于一个有声、形、光、色凝成的音乐氛围之中,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体验自然地被推向高潮。实际演唱时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显得那样庄重和神圣。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5.捕捉典型镜头,塑造学生爱国灵魂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力,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香港回归之际,一首《我的中国心》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唱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时,学生们的爱国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教师就要及时联系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时的历史背景来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到国家领导人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一直以来所做的各种工作,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美的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