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具操作,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效率
2015-01-13车延庆
摘要:对于以形象思维主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把教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会倍感兴趣,投以全身心的注意力。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在于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小学数学学具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提高效率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77-01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在于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小学数学学具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一描述:课题——认识图形。学具有: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球体模型以及圆柱体模型。课堂上,老师首先展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大家根据老师的展示,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如此形状的塑料块放到桌子上,告诉他们我们把这种形状的物体称作"长方体";以此类推,又让学生陆续找出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在学生对物体的名称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摸一摸,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物体的特点,并且由学生交流进行自主交流。老师随机进行归纳:既圆圆的又非常光滑的是球体,它在桌上极易滚动,只有一个面光滑,放倒易滚,两端是圆形的为圆柱体,老师怎么放也不滚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怎样区别开这两种图形呢?学生边观察边摸,发现它们都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6个面全是方的是正方体,余下的是长方体。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在小组内将自己准备好的的火柴盒、积木、魔方、新笔筒、易拉罐、玻璃球等实物进行展示和说明,通过观察触摸,反复摆弄,很快将它们属哪种形体给予准确的定位。
案例评析:利用学具操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案例中学生对学具先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想一想,说一说,再练一练,成功地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的驱动下,非常愿意全神贯注地做出各种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孕育了探求创新的理念。
2.学具操作,提升思维能力
案例二描述:课题——表内除法之平均分;学具是学生们手中的小棒。在引导生进入学习情境后,老师让学生将9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于是,学生将小棒摆在桌面上,边想边分,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2根2根地分,分成3份后,手中还剩3根,再每份一根,正好分完,每份3根;还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接着,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分法。之后,老师出示把15分成三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再让他们运用学具操作。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空间不得不让老师们惊叹!在充分的操作基础上,老师要适时解释:这种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就叫平均分。继续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自由出题,自由操作,展示平均分。最后,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案例评析:利用学具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具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不断地操作,不断地思维,获得了直观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看、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对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3.学具操作,提高学习主动性
案例三描述: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具是学生们手中的小棒。教师利用生活中给蛋糕装盒的问题情境提出:每4个蛋糕装一盒,现在有10个蛋糕,可以怎样装?让学生立即动手摆学具——手中的小棒,在学习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同学们会很直观的得到可以装2盒余2个的结果。这时,老师继续追问,装11个、12个、13个?……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学习什么是余数,什么是商,并且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操作用手中的小棒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让他们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并且区分商和余数不同的单位名称。
案例评析: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从操作中发现、思考、比较、领悟、抽象,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具体的操作中,以最佳方式完成了抽象知识到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的转化,完成了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4.学具操作,训练口语表达
案例四描述:课题——求一个数多(少)几的生活问题;学具:学生手中的圆形、三角形、五角星纸片(在课下要求学生从学具纸上剪好剪匀)。教师让学生依据题中的信息,在桌面上摆出了两排图形:第一排5个圆形,第二排三个三角形 ,要求第一排和第二排左边对齐,并且上下每一个对齐(如图所示):
○○○○○
△△△
就这样,引导学生们动手操作。当他们完成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谁比谁多(或少)几"的话题,学生进行了交流:○比△多2个,△比○少2个。师又变换叙述方法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说:"△再添2个就和○同样多;○拿走2个就和△同样多;○和△相差2;送一个○给△,它们就一样多。"很快,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摆图形,学会了对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更学会了怎样用口语进行表述和描绘!
案例评析:利用学具操作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利用学具边操作边叙述,这样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用规范完整语言表达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国刚.预设与生成.济南:山东教育.
[2]闫东.精彩课堂.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车延庆,男,山东省海阳市人,1956年出生,专科毕业; 一级教师。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研究方向:低年级数学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