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气化铁路自动过分相设置问题处理措施
2015-01-13孙卫
孙卫
摘 要:阐述了接触网地面控制带电自动过分相系统技术,是近年来应用在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方面的一项新技术。通过系统综合联动实现机车带电自动过分相功能。此项技术在运输生产中不仅减小了司机对列车的操纵难度,还降低了列车运行安全隐患、压缩了区间运行时间、释放了运输效率,而且对提升运输服务安全平稳性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技术完善方面,开启了电气化铁路无需人工操纵机车带电自动过分相的新时代。在运营过程中自动过分相位置设置及电磁枕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及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自动过分相电磁枕 安全 设计
中图分类号: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50-01
高速、重载是中国铁路的发展方向。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和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延长,对机车车辆安全运行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动、科学、安全、便捷、高效成为了当今运输产业的首选,设备的运行品质可控成为了当今维护领域的焦点话题,安全运行也成为了运输产业的终极目标,因此运输产业产品质量的首选必须要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才能够实现。
1 自动过分相电磁枕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是当电力机车通过分相区时,系统根据当时机车速度、位置自动平滑降牵引电流、断辅助机组和分断主断路器,通过分相区后,自动闭合主断路器、闭合辅助机组和控制牵引电流平滑上升,从而实现电力机车通过分相区时操作的自动化,大大的减轻了乘务员的工作强度。
2 现场存在的问题
2.1 分相设置位置不合理
(1)分相设置在上坡道上。电力机车在运行途中根据调度命令及车站工作人员的指令将会提高或降低运行速度,一旦速度降至一定程度,且运行在上坡道的分相处,在机车失去牵引动力的同时,又无法通过惯性滑移出分相区域,导致机车停于分相处,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秩序。
(2)分相设置在进站信号机外。牵引电力机车在进站前运行速度将慢慢降低或因特殊原因机外暂时停车,一旦驶入分相中性区内,机车将失去牵引动力,造成机车无法正常启动和运行。
(3)分相设置在高架桥端部,造成分相电磁枕分布位置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为提高桥体上方轨道稳固性,工务专业在轨道中间铺设了加强轨,而现阶段分相电磁轨枕仅适用于普通区段的钢轨加固,桥梁等特殊区段轨枕不能互为通用,致使电磁枕与普通轨之间的距离设置不符合设计规定。
2.2 分相处电磁枕失磁,失去应有的作用
主要是电磁枕本体磁力下降或由于外界因素丢失所致。
3 原因分析
(1)分相位置设置不合理主要原因是在进行电气化线路设计初期,设计单位仅考虑供电臂的输电长度,重点放在了电线路输出长度是否超范围,是否有效应用了变电所馈出的最大能效,对分相与运输之间的矛盾和电磁枕是否能够产生最大功效未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2)分相处电磁枕失磁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电磁枕中磁块在埋铸轨枕水泥件之前就已经破碎,不是完整磁极状态(同时铁氧体失去密封),用到现场,经列车冲击,铁氧体继续粉碎,经长期环境腐蚀(雨水,风,列车遗撒液)侵蚀成膨胀氧化铁,原单极性强磁场特性,化解为多极性混合弱磁场了。
②磁极安装工有野蛮操作可能,在轨枕磁极预埋坑与磁极不吻合时,工人用重物击打入位,造成磁极破裂,这种初始破裂不会影响检测,但是是事故隐患的根源。
③制造商过于考虑自身的利益,将磁化金属或钢代替铁氧体材料(四氧化三铁),它虽起同样的效果,但极易出现被氧化生锈,被氧化部分磁性将逐渐消失。
4 造成的危害
分相位置设置错误极易出现机车停于分相中性区内,导致电力机车无法正常启动和运行,影响正常铁路运输秩序。
分相处电磁枕损坏,磁力将大大减弱或消失,当电力机车通过该区段时,造成机车无法正常自动断、合主断路器,将不同相位供电臂短接,引起牵引变电所断路器跳闸,短接瞬间拉弧严重将会烧毁接触网设备。
5 解决的方法
(1)设计单位在进行线路设计初期必须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勘查,要着重考虑分相设置的位置与运输是否相呼应,是否满足运输实际的需要和供电性能。
(2)电磁枕在出厂前要严格控制质量,在设备元件运输途中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防止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损坏,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按工艺流程,防止因误碰电磁枕造成磁力下降失去作用。
(3)建议在电力机车运行芯片中涉入分相里程的数据,写入LKJ基础数据库内,取消分相电磁枕。当电力机车通过分相处时,LKJ数据传输装置自动向动作元件发出指令,让机车主断路器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投切。
6 结语
了解分相位置设置及电磁枕磁力下降或消失存在的真实原因,按科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设计、安装、材质、功能运用上采取安全有效措施,分相位置设置错误及电磁枕磁力下降或消失是可以解决和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编写.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号)[S].2007.
[2] 基布岭.电气化铁道接触网规划设计施工[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 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