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不死,新闻业会死去
2015-01-13谭天王俊
谭天+王俊
【摘要】在互联网的冲击和新兴媒体的挑战下,新闻与新闻业需要重新定义。传媒业也面临三大变化,传统媒体亟待转型,传统新闻业将会蜕变为大传媒、新业态的现代传媒业。转型与融合的路径选择是“一体两翼”,即内容为主体,自建平台与对接平台为两翼。
【关键词】新闻;新闻业;转型;融合;平台
写下这样的标题,会不会有很多新闻人来批评我们?尤其是那些兢兢业业在新闻战线上工作的老新闻人。且慢!且让笔者细细道来。
一、新闻与新闻业的界定
在新媒介生态下,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新闻”和“新闻业”。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是一个集成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在此,笔者对新闻进行重新定义:新闻是正在发生、新近发现、搜索、推送与议论中产生的事实和观点的传播,或许还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预测。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均以一个完整的文本形态呈现;而进入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呈现碎片化、聚合化、泛在化等特点,新闻事实的还原和重构是在传播过程中完成的。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新闻生产主体的改变,新闻受众变成了可以生产内容的用户,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的现场报道毫不逊色于CCTV的记者,王石作为新闻受众向传统媒体CCTV提供新闻内容。“谁在场,谁报道。”笔者更倾向于把新闻的受众称之为用户,用户=受众+UGC(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包含个人用户和媒体用户;二是新闻生产流程的改变,新闻生产在于传播中,传播在于网络上。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首次采用百度地图定位大数据和百度指数来解读春运、年货、年夜饭等新闻。“今日头条”通过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源源不断地个性化推送用户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大数据、云计算、LBS等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新闻什么?无论新闻如何千变万化,新闻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新闻不死。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如是说:“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有‘新闻,但没有‘新闻业,也没有‘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新闻本身比‘新闻业可是更加古老,更加基本。人们一直都在交换新闻(‘里亚尔托有什么新闻?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这样问道),但并非从一开始就需要被称作‘新闻人的专门人士来搜集和告知新闻。只有当我们发现这种社会分工变得十分必要时,什么是新闻业的讨论才开始。”[1]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再来定义“新闻业”。笔者以为,“新闻业”有两层含义,广义的新闻业泛指整个传媒业,狭义的新闻业特指专以售卖新闻为业的报业。在过去,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报业专门生产新闻并以此换取广告,所以报纸活得很好。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单一产品新闻生产为经营模式的新闻业(报业)已经难以为继。笔者认为当今新闻业式微既不在于新闻生产,也不在于新闻运营,而在于独木难支,缺少足够盈利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新闻业走向没落是必然的。诚然,新闻业会死不等于我们会放弃新闻。从产业的角度看,新闻业将蜕变为传媒业,而新闻只是传媒经营的一种内容产品而已。虽然新闻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也会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它的影响也会同步减弱。
《新闻记者》刊载了一篇文章《新闻业:正在消失的边界》,编译了十多位国外著名新闻人的观点。笔者认为不仅要看文章中说了什么,还要看是谁在说,是传统媒体的人,还是新媒体的人。“新闻业作为一个职业、一个行当由来已久,我们习惯于把与此有关的人与事统归在‘新闻界这一词条下。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新闻生态趋于复杂,新闻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今日新闻业边界的模糊,是因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向曾经只作为看客的受众敞开了通向新闻传播大舞台的大门,是因为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边界的融蚀及去中心化,是因为UGC的大行其道。”[1]
二、传媒业三大变化
那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业或传媒业有哪些变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变化:一是新闻传播的路径发生了变化,社会化媒体让新闻传播从信息传播层面进入到关系传播层面。二是新闻运营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化、移动化、平台化摧毁了传统新闻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移动成为新闻的入口。调查数据显示,手机看新闻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大行为,高级白领更喜欢接收手机新闻资讯。过去我们消费新闻,需要到“专卖店”,订购某一份报纸;后来我们可以上“超市”,新闻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在2014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人民日报客户端隆重上线,它是做“专卖店”还是做“超市”呢?三是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新闻业转向现代传媒业。与此同时,社交成为用户的入口,世界杯期间,Twitter发布相关消息逾3亿条。巴西惨败给德国,由此产生3650万条消息,创Twitter历史之最。今年不少看春晚的年轻人离开了电视机到微信上抢红包了。从除夕到初八,有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很多人为了抢红包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新闻业不等于传媒业,“内容为王”不等于“新闻为王”。被视为业界标杆的纽约时报网站2013年点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却不是新闻,而是一则从说话方式(方言)判断出生地的小测验(How Yall,Youse and You Guys Talk)。这个测验2013年12月21日才公布,在随后的11天里获得的点击率就超过网站当年所有新闻内容,着实令人尴尬。诚然,新闻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新闻,但它已不能涵盖整个传媒业。
然而,在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的引领下,目前不少报业转型的方向仍然是考虑如何把新闻做得更好。2014年7月22日,酝酿已久的“澎拜新闻”正式上线,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其打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的口号。“澎湃新闻”主打时政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一时间,满城尽是澎湃说。张志安教授迅速归纳出“澎湃新闻”的三重意义:1.打造移动互联网情境下的原创产品和新型平台,有利于主流媒体重建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2.实践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生产,有利于探索包括“策展”模式在内的新型生产机制;3.投入资本和人力去做严肃新闻,在唱衰报业的氛围中提振了职业媒体人士气,有利于强化新闻业的认同。
当然也有人认为澎湃出生即落后,理想主义救不了媒体。笔者对澎湃是否能做好新闻不予置评,针对张志安的意义说,笔者提出产品说。“澎湃产品”的三大缺陷:1.澎湃新闻告诉我们报业还是在生产单一产品——新闻;2.澎湃新闻的生产方式仍是传统模式,只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传统的内容产品;3.澎湃新闻的商业模式还是拼广告,单一盈利模式很难消化高成本的原创产品。笔者认为,报业转型的关键不在于新闻是否做得更好,而在于内容运营和产业转型能否成功。没有运营的内容没有价值,没有转型的媒体难以生存。甚至还要从内容产品转向服务产品,相比澎湃,笔者对界面更期待,因为它不仅仅做财经新闻,还会做财经产品。再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非媒体收入已经占总收入的50%以上。2013年,湖北的垄上传媒集团线下产业经营超过4亿元,其中20%源自广告,80%源自线下产品。2013到2014年进步更大,从4个亿做到8个亿。
三、传统媒体之转型
媒体转型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转基因工程,需要互联网思维和破釜沉舟的气魄。传统报业的转型大致有三类:第一层次是将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站和移动端,借助新媒体渠道做内容分发,如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央视新闻公众号等;第二层次不仅做原创和定制,而且做集成和互动,借助社交平台做内容分享,如《赫芬顿邮报》、澎湃新闻等;第三层次是颠覆式的创新,与应用、服务、商务、社交充分结合,不仅做内容产品,还要做服务产品,着力打造与新兴媒体良好对接的新型媒体。第一、第二层次的发展很快会到达天花板,新闻业的出路在第三层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笔者认为面对传统新闻业的衰落,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必惊慌,他们的转型路径大致可分为五类:1.在传统媒体中转型为新媒体记者。2.直接投奔新媒体。3.开辟自媒体。4.从全媒体记者向超级团队发展,即以工作室形式面向全部媒体。一些新闻记者擅长收集数据、事实与图像资料,一些记者则擅长解释上述这些材料,而有些记者则擅长在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吸引人和感动人的故事,需要协同作战。5.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包括调查记者、新闻编辑,还包括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等多方面专业人才,而且作为内容提供者不一定隶属某一媒体。独立运营的团队或公司不仅是传统媒体的一种补充,而且是新型媒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强大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新闻业死,不等于新闻死,如同我们需要空气,但一般人不会去购买它。从传媒产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澎湃或许是一段无疾而终的试验,一种好看的挣扎而已。“新闻业会死”的论断或许显得武断,会死不等于必死,更不等于马上就死,因为影响新闻业存亡的还有更为重要的政治文化因素。但是,笔者要在此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新闻如果不能释放出足够的能量并可以变现的话,那么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它已近死期!李良荣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正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笔者加上“新业态”。新闻业要涅槃重生,传统新闻业将会蜕变为大传媒、新业态的现代传媒业。我们不仅仅生产各种新闻产品,还要生产更多的媒介产品,还可以生产非媒介产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新业态”并不意味着放弃新闻,而是通过扩大外延对接平台,以增强造血功能做强传媒产业来反哺新闻。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在于融合,融合的出路在于创新,当今传媒业已从媒体时代进入平台时代。全媒体拯救不了传统媒体,要从全媒体走向新业态;需要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应该向“内容加平台得天下”发展。媒体转型是极其复杂极其艰巨的转基因工程,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传媒转型需要互联网思维和破釜沉舟的气魄。
四、媒体转型之攻略
说了半天,来点干货吧。面对新兴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融合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而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融合路径成为问题的关键。对此,笔者提出“一体两翼”的融合发展策略:“一体”即坚持“内容为王”,以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内容为主体;“两翼”是指对接平台与自建平台并举,实现内容运营的“两翼齐飞”。
(一)电视媒体:坚持“内容为王”
新兴媒体的优势在于便捷的渠道和海量的内容,而传统媒体的优势则在于精良的制作与权威的内容。传统主流媒体握有不可匹敌的强大话语权,尤其是在遇到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情况下。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电视媒体,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预期,当仁不让地成为大众的首选媒体。2014年上半年发布的《上海传媒发展报告》中指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评价普遍较高,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等权威性评价均值排位前列,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政策、重大事件信息时,主流媒体的解读最具权威性。而另一个为未来新型媒体增加抗衡筹码的是品质的内容生产。细看当下的新兴媒体,高品质的内容仍然大部分来自传统媒体。
(二)构建平台,自建对接并举
如何将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对接平台与自建平台可谓传统媒体的两个突围方向。“没有运营的内容没有价值”,如何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充分开发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例如腾讯与各主流报纸合作建立的区域垂直网站,再例如地方电视机构选择与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网站巨头进行战略合作,电视提供内容,网站提供平台,通过售卖节目版权获取相应收入。2014年6月,SMG东方卫视宣布与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合作,合作项目会在内容、技术、硬件、游戏开发,以及天猫东方卫视旗舰店等方面展开。
相比电视媒体对接平台的深化,自建平台才初露锋芒。湖南卫视的新媒体布局早在2004年金鹰网成立就开始了,而后2009年成立芒果TV,但直到2014年4月,金鹰网与芒果TV融合升级为新芒果TV,才正式吹响了自建平台的号角。
湖南卫视利用内容自建平台的思路得到认可,但是单凭卫视自身的自制节目内容,还是无法撑起芒果TV对海量视频资源的需求。为此,湖南卫视快马加鞭,正致力于营造一个更加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涵盖内容(自制节目、网络剧和相关活动等)、平台(互联网电视平台、手机电视平台和IPTV平台)、终端(芒果派机顶盒、芒果嗨Q系列机顶盒)、应用(芒果无线、芒果游戏、呼啦等),最终打造一个垂直产业链,实现平衡发展、良性循环的“芒果生态圈”。问题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传统媒体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晓凌.新闻业:正在消失的边界[J].新闻记者,2014(5).
(谭天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俊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