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2015-01-13冯秀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朗读中学语文古诗词

冯秀东

【摘 要】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个别;朗读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中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中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就以上问题,笔者谈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重点字词的欣赏来帮助学生增强对语言凝练美的体验。简洁却凝练的词语的选择是诗词创造中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欣赏者把握诗词含义和总体感情固然重要,但是把握文章中重点和字词也是对诗词进行品评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学者在教学时应当把握住这些重点或突出的字词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掌握诗词整体含义的基础上找到诗词中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对诗词形象美和形式美的感知。

二、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让他们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这样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一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操作简单,化繁为简,层层剥析,学生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操作方法如下:一读,读准每一字。二读,读出一件事,诗人在做什么?夜晚,望月思乡。三读,读出一个人,《静夜思》写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深深的思念故鄉的人。四读,读出一种情,为了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用了那些景物,怎样抒写了一种情感?五读,读出一种味道,指导学生用特有的节奏、感情诵读全诗。最后一读,是总结、也是回忆,是体会、也是感悟,把自己对整首诗中的人、事、景、情融合在一起,读出自己对全诗的体味。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

四、乡土资源——让古诗词教学“情景合一”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如果说田园诗描写的是一幅画卷,那么有一类古诗词则是记录了一个场景。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记录的是儿童在油菜花中追逐蝴蝶的一个场景;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记录的是一个小孩子在学钓鱼的场景,高鼎的《村居》,记录的是儿童放风筝的一个场景......捉蝴蝶、钓鱼、放风筝,这些场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是相当熟悉的,他们大多亲身经历过或是亲眼目睹过,教学这类古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打开回忆之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那情景或是指导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然后对照诗文,穿越时空,去领悟千百年前,诗人笔下的那情那景,做到情景合二为一。

五、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中学生由于本身文学素养不够,对诗词接触也不深,因此在理解诗词时很容易解读错误,因此教学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首先将诗词的真实含义传达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体验和适当的想象。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同时它还受到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古诗词的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古诗文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发掘和检验。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邀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山西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6

[2]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M].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

[3]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M].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朗读中学语文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