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2015-01-13孙春玲
孙春玲
【摘 要】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关键是要从德育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水平,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拓展德育常规内容,选择多样、高效的德育途径、方法等诸方面着手,才能扎实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取得令人可喜的德育工作效益。
【关键词】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的基础。中学阶段如何开展好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
(1)健全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组织,组成合理的、高效的管理系统。当前中学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就是一个完整的德育管理组织体系,此组织体系既有德育决策指挥层,又有德育的具体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
(2)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制度。例如: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旗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内一日常规,升旗仪式制度等,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法令、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只有健全完善了德育常规管理制度,才能做到严抓细管,落实德育常规管理。
二、创新理念,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水平
(1)创新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当代初中生自我意识强,要求独立,希望获得认可,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所以中学德育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的工作态度去关心中学生。所以我们先要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还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要让全体教师明确:“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
(2)加强培训、学习和交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道德水平。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成功案例,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道德水平。
三、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1)环境育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力求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发挥德育功能,那么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清洁文明的校园就会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 因此要重视校园的美化、德育化;讲究教育、教学环境的布置,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2)榜样育人。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同样能成为影响学生个性的“德育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应当明确提出:要求社会公民做到的,学生必须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潜移默化地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四、根据实际,拓展德育常规内容
应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出发点,以可操作、有实效为原则,在内容上拓展德育范畴,使之与中学教育的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发展。中学生德育常规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规范教育:以学生守则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日常纪律约束、行为管理和专门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健康教育: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珍惜生命,珍爱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把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自己的长期追求目标。
(3)安全教育:除共性的内容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食品、药品、交通、人际关系、网络安全等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4)法制教育:针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意志力不足的特点,以法律常识为主要教育载体,从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入手,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法律价值和法律信仰的理念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护法和维权意识
(5)礼仪教育:以社会礼仪知识为教育内容,使学生做到讲礼貌、懂礼节,在与人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言行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6)感恩教育:学会做人,知恩图报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就需要教育学生从感恩做起,做到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和政府。
(7)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浓缩和结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五、选择多样、高效的德育途径、方法
德育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即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
(1)德育应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制定出学科德育目标后,可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材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内容,把道德教育揉进、贯穿于知识传授中,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渐渐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当学生沉浸在道德教育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2)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是德育的有效形式。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面向世界,所以,中学德育工作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德育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主题班会活动也是德育的有效形式,主题班会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者社会的新鲜话题进行探讨,如 “老人倒地敢扶不敢扶”“公交车不让座现象”“小悦悦事件”、“毒奶粉事件”“药家鑫事件”、“刘海洋事件”、 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等。
(3)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根据新形势下中学生的特点,学校德育必须改变过去教育的单一模式,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以使“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争取各级行政部门、村委会、社区等指导监督学校德育工作,净化学校周边育人环境;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 如:國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德育基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
(4)注重德育途径的创新,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即个别教育。作为一项专业事业,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特殊作用。
总之,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