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学生择业影响因素

2015-01-13黄晶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3期
关键词:高职生影响因素

黄晶

摘 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尚存在很多问题。该研究以高职学生择业个人因素的为切入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这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阐释。最后,针对高职生择业提出来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 择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34-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3年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好时代,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毕业生就业难的也不容忽视。据麦可思的统计,在工作半年后选择的离职的毕业生中,高职生多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即更多的高职毕业生对离校后所选择的工作不满意。从影响因素来看,高职学生择业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受到的客观因素影响,如市场竞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主观因素。因此,要分析影响高职生职业选择的主观因素,进而为他们提供合理、科学的职业指导。

1 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是个人为了维持生计,并与社会取得联系和达成自我实现的而进行的持续的活动方式。DonaldE.Super(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五个延续的阶段:“认知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处于认知阶段的个体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对自我进行探索和了解,一般处于儿童期。处于探索阶段的个人通过学习来形成对自己的资质以及职业的评价,实现职业选择和最初的就业。个体在确立阶段开始尝试确定一个具体的职业。维持阶段,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取得成就,维持现状。衰退阶段则是指退休阶段。

1909年,帕森斯(FrankParsons)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了“职业—— 人匹配”理论。该理论对个人如何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职业选择进行了系统、科学地阐述:人再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有了了解,并对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条件有一定认识后,就可以进行职业选择。帕森斯的理论指导个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主观条件,并明确职业所需要的各项客观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职业选择。帕森斯等早期职业指导者认为,必须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个人才能正确地选择职业。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在职业生涯管理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2 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它是基于个人的需要,在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环境、兴趣对象和活动特点以及个体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兴趣模式的形成。

对于职业兴趣,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Holland的“职业—环境匹配”理论。该理论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的意义相同,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许多研究表明,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个体,其兴趣爱好有显著差异。兴趣是促使个人主动参与教育、职业、娱乐等活动的动力来源。当个体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时,会投入更多精力以追求好的成就;反之,当个体从事不喜欢的职业时,他没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很难在获得工作上的成就体验。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目前,Holland的职业兴趣分类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Holland基于特质论提出了决定一个人选择职业的6种基本“兴趣类型”论:研究型(I)、现实型(R)、社会型(S)、艺术型(A)、常规型(C)和企业型(E)。不同的人格类型对应不同的特点,适宜从事的工作也不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包括4个部分:“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人们在这六个维度的能力、人们在6个维度中喜欢哪些职业、人们的能力自评”。霍兰德将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职业兴趣因素与能力因素相结合来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例如,他将装电器、修自行车、开汽车等归纳为现实型活动,与之对应的职业为现实型职业,这些维度为现实型职业兴趣;说服他人、做学生干部、参加政治活动、做领导者等被归纳为企业型活动,与之对应的职业为厂长、经理、销售员等,这些为企业型职业兴趣。

林孟辉(2010)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在研究型、社会型兴趣类型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艺术型、企业型职业兴趣类型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的高职生在常规型职业兴趣类型上差异显著(P<0.05);在生源地因子(城、乡)上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异不显著。

3 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逻辑、科学、艺术、道德、美学和宗教的原则、信念以及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职业价值观源自价值观。在国外,研究者们既研究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研究,也研究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内涌现了大量关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近年来,最流行的概念是金盛华、李雪(2005)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一定义是他们在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曹光海通过实证研究,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量,得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是“由物质生活、职业发展、威望愉悦、创造兴趣、职业优越、人际关系”6个因素组成。万秀萍(2012)对广州市的750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成就实现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与年龄无显著相关;社会促进和薪酬声望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小;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地位追求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4 职业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家荣格(瑞士)以“直觉与感知”“情感与理智”“内倾与外倾”来区分心理性格。美国心理学家对荣格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理解与判断”这对概念。内向的人比较爱沉思,适合做作家,心理学等,外向的人性格比较开朗,健谈,适合做公关,导游等职业。感知性的人驻注重细节,能够忍受烦闷的工作,适合从事会计、文秘等职业。直觉型的人想象力丰富,喜欢挑战新奇的问题,适合从事美容师、设计师等职业。理性型的人善于分析,能有组织有系统地思考,适合从事法官、训导员等职业。感性型的人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合做宗教人员、辅导员。决断型的人果断、坚决,能明快地做出决定,适合做企业家、投资顾问等。熟思型的人做决定时必须依据可靠资料,不随意批评,适合从事社会工作者、保险顾问等。

阳毅指出,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水平,更要结合考虑自身的性格,应多问一下“该职业需要什么性格的人?我是什么性格的人?我的性格与该职业的要求匹配吗?我的性格能改变吗?”扬长避短,理性选择,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

5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国内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学生应该对自己职业兴趣做一个测试,依据“职业—人匹配”理论,了解自己的特质,应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哪方面有所特长,因此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学校老师不仅应像学生全面分析形式,还应帮学生进行测试,确定学生的职业方向。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知识。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应增加实践部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项职业测试,促进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各方面内容,并运用于职业选择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龚斌.高职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08.

[2] 林孟晖.高职生职业兴趣与职业自我效能、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4] 万秀萍.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高职生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