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策略:英语学习者叙事技巧的历时个案研究

2015-01-13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阿林描述性评议

刘 欧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0640)

叙事是人类言语表达的基本方式和能力。叙事在文学上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和教育学界兴起了一股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的叙事探究的热潮。[1]现代叙事的起点建立在“返回语言本身上”。叙述能力被认为是一般的认知能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叙述活动就是一种认知活动。[2]叙事策略的研究不仅对外语课堂有方法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启发。本研究通过对英语学习者叙事语篇和结构的历时研究,探讨叙事者不同英语程度时期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通过对叙事结构,描述性结构和评议结构的分析,进一步得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说明叙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叙事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拉波夫是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奠基人。在叙事研究中,Labov 模式提出了一套个人经验叙述文体分析术语,[3]即叙事结构的六要素(1)点题,通常是跟随在故事的开始,简明介绍下故事的主题;(2)背景,叙事者对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的交代;(3)进展,构成故事发展的事情(4)评议,叙述者对故事的要点、发生的原因、讲述的目的、对自己和别人的评论等。 (5)结果或结局指故事的结束,一系列事件的结果或结局。 (6)尾声,将故事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把听者带回现实生活。

后来的研究者将Labov 的六个要素简化为三个:事件结构提供了时间语境,“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有时间标记;描述性结构提供了背景和人物信息;评议结构告诉听众叙事者的感受,是故事的关键信息。”[4]Polanyi 把所有Labov 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模型,以更丰富方式来组织他们。她认为每个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都相互作用。因此,没有分析话语的不同层面是如何运作的,就不可能理解叙事者所传达的全部意义。[5]

(二)叙事策略研究

前人研究对比了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讲述故事时,所使用的叙事策略。其中,部分研究表明如果叙事者不能完全掌握语言编码,将影响故事建构。Dechert 发现为了让听者理解故事如何建构的,叙事者应该避免出现特定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困难。[6](P175-195)另外,Dechert 的研究对象依赖于元语言处理策略。以学习阿拉伯语的学习者讲述故事为例,Faknri 认为叙事者应该优先考虑故事中的评议,虽然她选择的评议策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并非总是合适。[7]

本研究从故事微观的角度分析,对口头叙事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与以往研究不同,采用纵向研究,使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叙事者的语言习得过程,特别是她对语言编码的逐渐掌握,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叙事策略,提高了叙事能力。

二、叙事研究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背景信息

叙事者为22 岁的英语专业学生,阿林(阿林)。入校第二学期,她被选为研究对象。根据ACTFL (语言能力分级标准),阿林的英语水平为中级低等。两年后,阿林再次测试的结果为高级中等。研究者让她叙述关于个人经历的故事。巧合的是她两次叙事选择了同一次经历。文中分析的重点是特定叙事者的语篇,即随着时间推移她语言的进展。这次经历大概是阿林来广州的时候,一次和高中同学聚会,相处到很晚,打车回学校的途中,出租车司机要加收费用,她拒绝了,司机抢走了钱包里的钱。她跳下车,走路回学校。路上又遇到了几个年轻人,恐吓她,还抢走了她的项链。阿林拼命大叫,幸好被路过的一位开车的阿姨救了,送她回了学校。第二天她去警察局报警了。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中,语篇分析以Labov 和Polanyi 的理论为基础,旨在对比分析两个故事的叙事策略,即从叙事结构,描述性话语以及评议手段三个方面开展。

Polanyi 的研究把故事分成多个小句和短语,而这些小句可通过编码和话语标记进行分析。另外,不属于故事内容,只是对故事情节的评论或反馈,被定义为评议,因为这类句子是为了吸引听者对故事某一特定时刻的关注。描述性话语,是叙事者使用某种语言形式比如现在时,过去时,连续或反复描述事件背景以使听者理解叙事者的特定目的。[5]

评议的介入完全是由叙事者自主决定故事的哪一部分需要被突显。故事中评议的研究一般是通过辨析词汇和语法形式所承载的语言资源,从而建构出叙事者对有关事态的观点、立场或态度。Labov认为评议分析可通过句子标记和话语层面的不同编码进行,比如单词,词组,句子的重复,命题内容的冗余,丰富的细节,预期的信息延迟等等。丰富的评议不仅是叙事功能和叙事者语言技能的体现,而且是叙事者和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听众对演讲者的叙事风格的细微差别越敏感,故事中的评议手段就会越多。[3]

(三)故事的分析

1. 叙事结构对比分析

故事主线是叙事的基础,而叙事的最低要求是对所发生的事件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叙述句表达。两个故事的不同在于早期的故事由16 个句子组成,而后期故事由42 个句子组成。故事中有两个事件:根据她的叙述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同一个晚上。叙事结构主要由叙事句组成。叙事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采用一般过去时。根据polanyi 所述,在本族语中,叙事句会使用主动动词,肯定动词和完结动词。比较阿林的两个故事可以发现第二个故事中有大量的叙事细节。[5]早期故事中,阿林只描述了第1 个情节的轮廓。点题部分她仅用两句话,其中一个句子不完整,另一个句子接在第4 句后面,并重复了第2 句:

1. I once have,had two bad things happen to me,two bad experience in Guangzhou.

2. a taxi driver robbed me.

3. I took a taxi. He grabbed my…my purse.

4. Yes,robbed me。

后期故事情节1 中融入了故事主线中大量的细节内容和叙事句。阿林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包括她做了什么,出租车司机做了什么,以及她的反应。后期故事中的词汇量,特别是动词更为丰富:

1. I went back to dormitory alone,but in a taxi

2. Someone had told me that in a taxi you are really safe(laugh)

3. And when I am on my way to my dormitory,he asked for much more money.

4. Than what was on the machine

5. I asked why

6. I shouldn’t have done(laugh)this.

7. But yes

8. And he got mad

9. And he grabbed my purse

10. And he took all the money in it

11. And he started to drive again

12. And I was still there

13. So then I grabbed my purse

14. I jumped out of the car

15. That was moving

16. And he really scared me 在早期的第1 个情节叙述中,动词的产出量有限。相反,在后期第1情节的叙述中出现了许多行为动词比如,return home,take a taxi,grab,take ,jump;交际动词,比如ask for,ask a question;以及情感动词,比如get mad,scare。早期故事的第2 个情节中,内容依然很简单,没有什么词汇难度:

6. then a few young guys came to me,and surrounded me

7. And they bothered me

8. Touching me

9. And yelling

10. “beauty,go with us ,have fun!”

11. I am scared

12. Finally a woman came to help me

两个故事中叙事细节量的差异非常明显,但叙事结构却极为相似。早期故事中,第8 句通过重复的手法总结第1 个情节的核心事件。后期故事中,阿林使用了同样的叙事手法,但形式更为丰富。句4 为第1 个情节中的核心事件埋下了伏笔。 “Alone,in a taxi. ”危险往往在alone 这样的词汇情景下产生。在情节的最后,她总结了事件对她的影响(I am scared. )。深夜一个人,钱包被抢,准备跳车,一连串的叙述让听者理解阿林在这一事件末尾使用scared 表达感受的原因。

另一个相同点在于阿林把她的想法和感受带入了叙事结构中,其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评议手段。叙事者需要运用语言资源在叙述真实事件中构建评议要素。例如,早期的第2 情节中,她总结性的描述了自己的感受(They bothered me. They scared me)。后期故事中,叙事者在第1 个和第2 个情节中都做了总结性评议。

2. 描述性话语:语境化要素

描述性话语是构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但它与叙事句不同,是故事中没有按时间顺序的活动。这些语篇被Labov 定义为“背景”即组成叙事的描述性结构。它可分成三类: (1)故事中的主句,但不代表故事主线;(2)从属于故事内容的句子,包括间接言语(3)直接言语。表示时间、方式或其他短语,都纳入描述性结构:例如,故事2 中:but in a taxi。状语短语(but in a taxi)虽然在句法上是叙事句的一部分来阐述阿林回学校的方式,但其实现了描述背景功能。如果口头叙事具有句法多样性的特点,那么描述性话语也可能出现在独立的短语中。

描述性结构/背景要素的主要功能是为叙事句中行动的发生提供语境。Labov 的理论框架强调交代背景的语篇位置要优先于情节叙述,[3]然而polanyi 研究证明背景、描述性语句可以插入在叙事句中,且描述性结构为叙事结构和评议结构提供语境。[5]

早期故事第2 个情节中,描述性话语较少,具体的词汇例如“touch” “yell”描绘了所发生的事情。语篇中的直接引语 (beauty,have fun with us!),更形象的为最后总结提供了语境 (I am scared!)。阿林余下的叙事中,使用了分词形式,例如touching,yelling,这些被认为是进行时的省略结构(they were touching me)。第10 句是叙事中唯一的直接言语。

1. then a few young guys came to me,and surrounded me

2. And they bothered me

3. Touching me

4. And yelling

10. “beauty,go with us ,have fun!”

11. I am scared

后期故事中,句23-31 都属于描述性话语。叙事者使用进行时使行动慢下来,让听众关注特定时刻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阿林对遇上那群年轻人的叙述没有用完成时或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叙事句23 指明了描述内容的语境。

23. uddenly,some young guys surrounded me,…yes,they surrounded me.

24. Saying“beauty,come on,have fun with us.”

25. Touching me

26. And grabbing my necklace.

27. They grabbed my necklace

28. the young men stole my necklace

29. I don’t know why

30. Putting their hands all over my body

31. And scaring me more than the taxi driver

另外,背景要素的语境功能体现在分词结构或进行时中。进行时可描述过去所发生的一系列动作。阿林所提及的一系列动作,例如,那群年轻人威胁她,触碰她,抢她的项链,可看作是同一时间发生的行为。她害怕的情绪也同样使用了进行时表述。这与早期故事中,用过去时总结,表达害怕的情绪不同。前后两个故事中,描述性结构为叙事内容提供了语境和背景的功能。

3. 评议手段:突出故事的要点

叙事者需对故事发生的原因、要点及讲故事的目的进行一定的评议,从而将故事的要点传达给听者。拉波夫认为,评议可以制造悬念,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评议在叙事结构中十分重要,它贯穿了整个语篇。评议可以用多种手段来表达,渗透整个叙事结构。[5]评议手段分为两类:(1)外部评议,行为者对发生的事件直接评议;或行为者用行动或话语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议。(2)内部评议 故事中对重要事件的强调,或间接把现在发生的事件与可能要发生的事件进行对比。[8]例如,后期故事中,“I don’t know why they stole my necklace”是一个外部评议手段因为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对过去那一刻所发生事情表示惊讶。两个故事中所使用的评议手段可详见表1。

表1 叙事中的评议手段

表1 是两个故事中所有的评议手段。如表1 所示,早期故事中她使用了6 个不同的评议手段,而后期故事中她使用了11 种,(见表2)叙事中,阿林所有的评议手段用于突出两点: (1)这次经历非常恐怖。(2)她是无辜的受害者。阿林的故事中,外部评议手段遵循以下模式:情节的最后或一系列行动后,就会出现评议手段来突出叙事者的恐惧感。情节中间的评议功能是强调叙事者作为无辜受害者的角色。

表2 内部/外部评议手段频率表

使用频率最高的外部评议手段是对行动的评议。早期故事中,这类评议标记出现在情节或行动的最后,并且使用几乎相同的单词来强调她所经历的恐惧。这一评议手段保留到了后期故事中,第19 句和第38 句中的评议分别出现在第1 和第2 个情节的最后。19 句是强调叙事者的害怕,而38 句是针对整个故事的评议。

11. I am scared

16. I was in a very,…very dark street.

评议手段的另一种变体——讽刺。后期叙事的第1 个情节中,阿林对故事的发展进行了两次评议,嘲笑自己的天真,以为那出租车会保证她的安全,后来回想起来,显然是潜在的危险。第8 句是为第9 句中的讽刺手段提供语境。值得注意的是,外部评议的位置与其功能相匹配:情节中的评议突出阿林作为无辜受害者的角色:例如,29 句“I don’t know why”。她对年轻人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抢项链)感到惊讶,从这里听者可以推断项链并不值钱。而叙事者在第26-28 句反复提及了这件事,并在29 句表达了她的困惑。

叙事中另一种评议手段,即回指过去某一行动来突出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阿林早期的故事缺乏连贯性,故事中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同一晚上并不清楚。后期故事中,她用叙事策略将两个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指向先前行动/事件。另一个是第2 个情节一系列行动的最后,她比较了两个情节中自己的感受。

延缓进展是叙事者为了突出故事的某些方面,通过句法手段延缓进展,或者通过词汇手段强调故事主线中的某一特定时刻。叙事性和描述性结构的分析与语言中的时态和体相关,从更小的层面来说,表达更细微的意思。阿林的叙事分析证实,表达个人经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充满感情的叙事。

被评议手段标记的事件在叙事中突显出来。叙事者做出决定如何使用句法手段来重构的个人经历。根据Fleischman 的观点,语言中的时和体含有构建语篇时空的大量标记。由于外语学习者掌握不完整的语言编码,所以叙事过程中,还需要记住组句规则,利用这些规则描绘生动的画面,即构建一系列事件,并突出其中某些事情的发生。阿林早期的故事偏离了线性叙事结构。在第1 个情节中,只有5 个语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情景中,将故事带离了叙事线。第2 个情节中,叙事者则用直接言语(句10)和省略的进行时结构(句8,9)打断了叙事线。[9]

后期故事中,描述性结构分析表明阿林是如何使用进行时或分词延缓故事进展。故事某些时刻的停留是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或者突出她的恐惧感。Schiffrin 认为:“in a story about fear,a cluster of progressive verbs occurs at the high points of the account…”[4]早期叙事中两个连续的进行时语句在后期叙事中得到了扩展。后期故事中,叙事者已经掌握较好的语言系统联合构建叙事句和描述性句子,突出语境中害怕的感受。叙事者不再需要外部评议,因为通过并列使用动词的进行时和过去时,已经体现出她所处的境地非常令人害怕。

1. I jumped out of the car

2. That was moving

总的来说,后期叙事比早期叙事反映了阿林对英语的时态和体掌握得更好了。她能改变叙事的节奏,暂停故事中的时间段,突出自己的情感和某些事件的重要性。

早期的故事中,叙事者两次出现了语法错误,但在生成句子过程中进行了纠正。后期叙事中,只出现了一次语法错误,却没有得以纠正。两个故事中语言能力的区别不在于错误的次数,而在于能使用丰富的句法,词汇和语法来生动重建个人经历。有些内部评议手段突出故事进展和环境中某些特定的时刻:例如,重复是评议即时语境的一种手段,强调某一词汇和词组的影响。叙事者在早期故事中两次用到重复手段,后期有三次。阿林早期叙事中还出现了词汇重复,例如,very 的反复使用是为了突出她的害怕。后期故事中也有两次词汇重复,grab 和necklace 重复出现在三个句子中突出这一暴力行为和她的惊讶。两个故事中的内部评议手段是直接言语。叙事者选择了相同的语境和相同的词汇。这里的评议手段不同于故事其他部分,反映了当时的语境深深刻入了她的记忆中。

16. I was in a very,…very dark street.

26. And grabbing my necklace.

27. They grabbed my necklace

28. The young men stole my necklace

值得一提的是,后期故事中还出现了另外三种评议手段。(1)语气词。在37 句中语气词oof 总结了阿林安全回到家后,紧张的情绪,终于放松下来。(2)词汇的使用。叙事者选词从young guys ,youths转换成men,试图选择更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遭遇。(3)对比。“I went home alone,but in a taxi.”这种对比暗示虽然叙事者在做一件潜在危险的事情:深夜一个女孩在外面,但她并不想真的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因为她选择了安全的交通方式。这种对比在5-6 句使用讽刺的手法呈现出来:someone told me/that in a cab you are really safe. 而事实相反,坐出租车回家她遇上了危险。

三、讨论和总结

1. 根据polanyi 的标准,阿林的两次叙事都可以被称为故事。构成故事主线的事件通过描述性话语实现语境化,从而提供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信息或其他从属于故事主线的事件。早期故事中,语境出现在情节中间,有利于叙事者传达行动,言语和叙述个人经验的感受。后期叙事中,语境是更复杂的系统:每个情节都在提供背景之前出现。背景是为接下来叙述的事件创建条件。

2. 两个故事都包含对重要事件的评议。

3. 两个故事的叙事,描述与评议结构都存在差异。后期故事比早期故事内容更长,且更为详细。后期故事比早期故事包含有更为丰富的描述性结构:早期故事中,几乎没有为故事主线提供背景内容;而后期故事中,她用各种语言资源为故事提供背景。最后,后期叙事使用的评议手段是早期叙事的两倍,且以更为详细和系统的方式呈现。前后两个故事之间的差异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类型。后期故事的叙事结构是早期故事的更高版本。

4. Tomlin 研究认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讲述某一故事时,非母语者提供更少关于故事主线的叙事内容。同样的认知过程可能作用于叙述和经验重铸的过程,但非母语者有限的语言只能提供事件的轮廓,特别是本研究中由于叙事者早期有限的语言能力,只能使用有限的语言资源评议故事中的要点。[10]叙事中,突显的评议手段是区别故事与其他文本的重要特征。两个故事的区别可总结为:故事成分的整合,以及叙事者和听众和整合。叙事者后期故事中能够呈现内容充实的描述性语言,和详细的叙事主线。早期故事中,叙事部分和背景描述部分被分开了,而后期故事中,叙事句和描述语句被合并使用。背景和结尾部分体现了叙事者的语言能力;通过背景和结尾的叙述,将故事和现实搭上了桥梁。这些叙事策略使听众更充分地投入故事中去创建情境。在这一语境中,听者能更有效的掌握和欣赏故事的要点。

四、教学启示

叙事结构研究能帮助学习者更多关注二语的产生机制。叙事技巧教学法包括简单故事和小说中口语叙事的分析,让学生自下而上构建他们的故事:首先设计叙事主线,然后确定语境内容的有效部分,最后,在合适的要点部分插入内在和外在的评议手段。培养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提供丰富的描述性语境,发展具备多种评议手段的叙事风格。熊沐清在2011年提出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情境,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像、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另外,他认为“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或方式,还包括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11]

[1]邓达,熊沐清. 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 外国语文,2010,(3):105-110.

[2]熊沐清.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 外国语文,2009,(1):6-15.

[3] Labov W.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4] Schiffrin D.How a Story Says What It Means and Does[J].Text,1984,(4):313-346.

[5] Polanyi L.Telling the American Story:a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Storytelling Norwood[M].NJ:Ablex,1985.

[6]Dechert H.How a Story is Done in a Second Language[M]//C Fearch & G.Kasper(Eds.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

[7]Fahkri A.The Use of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in Narrative Discourse:a Case Study of a learner of Moroccan Arabic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34:15-37.

[8]胡晓燕. 论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及焦点结构[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9(5):96-103.

[9]Fleischman S.Tense and Narrativity:From Medieval Performance to Modern Fiction[M].Austin,T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0.

[10]Tomlin R.The Treatment of Foreground-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the On-line Descriptive Discours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4,(6):115-142.

[11]熊沐清,邓达. 叙事教学法论纲[J]. 外国语文,2010,26(6):104-113.

猜你喜欢

阿林描述性评议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公交车上的盗窃案
坚决不能留
干得真不赖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