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发展与环境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实证分析——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

2015-01-13肖新成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面源污染政策

肖新成

(宜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农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如果人类的农业经营活动适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那么农业可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又会反过来影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如果经营利用不当,农业生产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仍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1]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其环境更多的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出,向该生态系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且农业种植过程中和过程后的产生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导致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我国大江大湖流域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就是农业生产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带来的后果[2]。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的导向下,农业自身、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经济发展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自身和农业发展趋势起作用。在此,将农业经济政策分为四大类:农业生产与经营体制政策、农业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以及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让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关系,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试图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约束人们如何正确的进行农业生产,以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政策和农业环境政策,采取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对策,以期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以种植业为例,在上述农业经济发展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选择合适的指标,分析政策的环境效应。基本模型设定为:

其中,Yt为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Xit为政策变量,β1、β2、…、βn为回归系数,β0为常数项,δ 为误差项,下标i 表示各区县,t 表示时间。

基于上述政策变量分析,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可以量化的,在此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X1)、农资综合补贴(X2)、农业技术推广补贴(X3)、农业科技投入(X4)、农田水利建设投入(X5)、农业生态建设(X6)、种植业结构(X7)、农业技术进步(X8)以及农业环保投入(X9)9 个指标。其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用从事农业劳动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表示,农资综合补贴包括化肥补贴和粮食直接补贴,农业生态建设用森林面积衡量,种植业结构用经济作物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表示,农业技术进步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替代。

因变量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NH3-N 和COD 排放量参照清单分析法的数据,[3]自变量数据来源2000-2013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相关区县2000-2013 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区县2000-2013 年的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结果

利用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13 年个区、县面板数据,分析农业发展政策与农业环境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分别对污染指标进行回归。采用面板数据回归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方法有F检验和Hausman 检验,在此选择Hausman 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农业发展与环境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效应的回归结果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模型结果显示,从事农业劳动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对4 类污染在5%和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分别为3.472、0.653、2.262 和1.930,这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的定性分析结果不一致。当前重庆三峡库区推行的规模经营并没有发挥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可能的原因是该区域耕地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人均耕地较少,仍属于细碎化的规模经营,不利于农户肥料使用的统一管理,也不利于测土配方的实施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农户更倾向于使用省时省力的化肥替代传统有机肥和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壤酸化、氮磷过剩,加大了化肥的流失。

(二)农业综合补贴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国家财政对化肥和粮食的直接补贴政策对4 类污染的影响趋同,符号都为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系数分别为1.311、0.159、0.908 和0.655,影响的方向与农业补贴政策的定性分析结果相反。实际上政府的补贴政策鼓励了农户加大施肥量,由于库区农民家庭的耕地并不多,一家一户也只有一两亩地,在他们看来多施肥成本也不会太高,因此也不会在乎生产成本的提高。同时国家对农户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给与优惠与补贴,对农用化学品只考虑了其内部成本,对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却予以忽视,[4]这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不减反增的原因。

(三)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回归结果的符号为负,对4 类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响相同,并且在5%和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系数分别为-1.289、-0.917、-1.412 和-0.772,说明农业技术推广补贴政策能够减缓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发展政策分析一致。政府通过基层明业技术推广补贴,制定了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职责和考核办法,对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实行了动态管理。对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对工作配合不力、带动效果不好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村、户,增强了示范户的荣誉感,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技术人员指导,现场解决田间土壤养分和病虫危害问题,提高了群众加强田间管理的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农业技术推广补贴是激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促进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的有效措施。

(四)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农业科技投入对4 类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性不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据现有统计结果,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 比重仅为0.49%左右,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的产生,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劲。而且当前的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方式还不完善,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尚需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用于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末端资源化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和农业环境化学污染物降解和修复技术的资金严重不足。[5]

(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TN、TP和COD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NH3-N 也只是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可能的解释是: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小农水”,尤其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农田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市场化条件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致使政府官员追求任期政绩的激励和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积极性不高,投入上明显不足。在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上,需要农户的集体行动。在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前,政府规定农民在农闲时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劳动力到农田水利修建中。在税改费后,但是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的公积金、“劳动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被取消,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失去了制度基础,农民在维护中存在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6]因此,在当前的投入与管理体制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没有发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作用。

(六)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能够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系数分别为-1.437、-0.281、-0.640 和-0.079。对TN 的影响在10%的置信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其他3 类污染物的影响均在5%的置信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生态工程建设具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近10 年来,政府开展了三峡库区的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态、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等“蓝天绿水青山工程”,现累计重点治理水土流失2×104km2,其中造林90×104km2,退耕还林还草1.02×104km2,兴建基本农田18×104km2,营造果林20×104km2,使库区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比三峡工程建设前提高了11.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4%。

(七)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对农业面源污染有负向影响,系数分别为-2.982、-0.744、-1.057 和-1.759,并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的比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重庆市的种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在不断减少,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养分输出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三峡库区的研究表明氮、磷产流量的顺序为:坡地农田>梯田农田>梯田果园>坡地果园。三峡库区重庆段坡耕地面积占80%以上,大于25 度的坡耕地,基本以林果、农林复合为主,能够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八)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在模型中,农业技术进步因素用测土配方施肥替代。回归结果显示,测土配方施肥对农业面源污然较大有反响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系数较大,分别为- 3.544、-1.833、-2.701 和- 1.976,均在1%的置信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测土配方施肥能够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节本增效、提高耕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三峡库区重庆段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由2004 年的5.3 ×104增加到2013 年的262.67 ×104km2。化肥平均施用量由2004 年的1350 下降到1050kg·km-2。经测算,仅测土配方施肥就少用化肥5.253×104t,减少花费成本600 元·km-2。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施肥量,并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7]

(九)农业环保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环保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物COD 在10%的置信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其他3 类农业面源污染都不显著,表明农业环保投入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联度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金不足,按目前重庆约8698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 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 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4 亿元,而2011-2012 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 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白。与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机制相比,农业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对广大分散的农村仍然是杯水车薪。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国家财政对化肥和粮食的直接补贴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正向影响,即会增加面源污染;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测土配方施肥政策存在负向影响,会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科技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和农业环保投入对农业面源污染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些政策指标中,测土配方施肥与4 类污染物的相关性最强且符号为负,该经济指标主要反映农业技术进步,说明技术进步能够有效减缓农业面源污染。(2)种植业结构调整也与4 类污染物存在较强的负相关,该政策指标可以反映农业景观结构,说明农业景观结构的变化也是农业面源污染变化的驱动因素之一。 (3)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对农业技术指导员和农户进行考核,通过示范效应,能够激励他们从事科学种田,减少农业化学药品的使用。农业生态建设工程能够起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本是改变农业景观面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集中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由于重庆三峡库区人多地少、耕地碎化程度较高,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物不减反增;尽管农业财政补贴措施降低了农户的化肥开支却增加了农户化肥的购买与施用量,化肥的过量施用,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5)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并不能有效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可能原因是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管理粗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相对于分散、广阔的农村而言,农业环境保护资金严重不足,难以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政策建议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具有滞后性等特点,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涉及的因素多、部门广、投资金额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控制上要比工业点源污染更为困难。重庆三峡库区主要以坡耕地为主,自然生态条件恶化,不同区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多样复杂。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要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为广大农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为农民提供土壤化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2)合理的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林果的种植面积,改变农业景观结构,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补贴政策的实施,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拓宽农民的培训方式,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启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的示范作用。(4)进一步强化生态工程建设,结合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在树种选择、林带宽度、范围以及林带模式设计中,应尽量选择多吸收、过滤、截留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树种和模式,达到生态调节、污染防治、景观功能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5)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投入力度。做到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涉及到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应该只能清晰、不能出现交叉;农业面源污染又发生在农村,改变广大农业环境污染无人管、无力管的现象还需要加强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蒲文彬. 城乡统筹战略中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新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9-40.

[2]万劲波. 农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政策一体化[J]. 世界农业,2000,(8):35-36.

[3]肖新成,何丙辉,倪九派,等.农业面源污染视角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的安全性评价—基于DPSIR 框架的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8):2324-2331.

[4]张铁亮. 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 生态经济,2012,(12):27-29.

[5]赵华. 从规模效率到环境友好—韩国农业政策调整的轨迹及启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71-74.

[6]袁平. 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7]李文炜. 农业环境问题的行为基础与治理机制创新[D]. 重庆:西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面源污染政策
政策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政策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