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哈佛:广文大学述略
2015-01-13夏宝枢
夏宝枢
中国哈佛:广文大学述略
夏宝枢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有一所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被美国人称作“中国哈佛”的教会大学,它就是广文大学。依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及研究资料,梳理其发展脉络,归纳其组建缘由,整理其课程设置,还原其管理制度,把握其校长教师,审视其设施设备,概括其办理成效,既有助于搜寻其历史事实,又有益于还原其历史真相,还有裨于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
文会馆;广文学堂;广文大学;合会学局;齐鲁大学;中国哈佛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曾经有一所被美国人称作“中国哈佛”的教会大学,它就是广文大学。[1]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关于广文大学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仅有2篇:一为科贝特在1955年《齐鲁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广文大学》;二为刘晓玲、张协军在2012年第3期《山东档案》上发表的《潍县广文大学》。内部出版的资料有1部:韩同文编著的《广文校谱》,1993年由青岛师专印刷厂印刷。其实,广文大学与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登州文会馆、山东潍坊乐道院、山东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潍坊市的广文街、广文中学也因之而得名。实事求是地讲,广文大学应称广文学堂(1904-1912)或广文学校(1913-1917)。然而,根据当年广文学堂或学校一直是合会学局(1904-1908)以及后来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1909-1917)下设的一个文理学院,且为学校总部所在地的事实,遵循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故在行文中除特殊需要外,一律统称其为广文大学。梳理现有的一些史料,揭开广文大学的神秘面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广文大学的发展脉络
(一)广文大学的前身(1864-1903)
广文大学的前身有二:一是登州文会馆。1864年秋,美国狄考文(Calvin M Mateer)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登州蒙养学堂(Te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属于小学。1873年初(农历为1872年),该校更名为登州男子高等学堂(Tengchow Boy’s High School),增设了中学课程,并开设了部分大学课程。1877年1月(农历为1876年),学校首届学生毕业,狄考文宣布这是这座“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可见,这时的学校已被狄考文自命为大学,然而,并未得到长老会山东差会特别是美国差会本部的认可。同时,学校决定更名为登州文会馆,英文为Tengchow College,学校设小学程度的备斋和中学程度的正斋,并继续开设部分大学课程。文会馆“之所以为名者,因此馆将天下至要之学会聚于兹,取以文会友之意”。[2]1881年2月14日,长老会山东差会寄信美国差会本部,“正式请求将狄考文博士创建和培育了近20年的登州文会馆更名”。[3](207)其英文名称为The College of Shantung。事实上,这是一份申请将文会馆升格为学院的文献。根据美国长老会山东差会的记载:“1876年,高等学堂第一批学生毕业,尽管其已经做了多年大学的工作,但直到1882年,在倪维思博士的提议下,人们才认可(recognized)这所学校为大学。”[4]1884年,美国北长老会差会本部授权登州文会馆办大学。其英文名称为Tengchow College,中文名称为文会馆。[3](128)加拿大学者许美德(Ruth Hayhoe)认为:“中国最早的新教大学是美国长老会1864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圣公会1877年在上海设立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 College)。”[5]文会馆第三任校长、广文大学第一任监督柏尔根则在为1913年出版的《文会馆志》序言中断言:“登州文会馆是中国第一所基督教大学。”[6]
二是青州广德书院。始于1881年由怀恩光(John Sutherland Whitewright)创办的培真书院。1884年,英浸礼会库寿龄(Samuel Couling)夫妇到达青州,接办移巷街学校,增建校舍,扩大招生,增设了中学部(当时亦称青州中学)。1886年,该校再次扩建校舍,定名为广德书院(Gotch-Robinson Training Institute)。此后,又增设了大学班。
(二)广文大学(1904-1917)
1900年底,在胶济铁路正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山东东部长老会与西部长老会在烟台开会,决定将文会馆迁至交通便利的潍县。[7]
稍后,美国北长老会与英国浸礼会达成了山东高等教育方面展开合作的协议,议定合办山东基督新教大学。
1903年底,由狄考文、韩维廉、德位思代表北美基督教长老会,仲钧安、林惠生、武成献代表英国基督教浸礼会组成的山东基督新教大学理事会在青州召开第一次会议,商定将文会馆迁至潍县乐道院与青州广德书院(Tsingchow High School),大学班合并组成山东基督新教大学文理学院。[8]
1904年,根据美国长老会与英国浸礼会的合作计划,文会馆迁至潍县东郊的新校园乐道院,与来自青州的广德书院大学班合并,组建了山东基督新教大学文理学院。为了继承这两所学堂的办学宗旨、理念和特点,人们各取两所学堂中文名首字,称其为广文学堂。可见,广文学堂实质上是山东基督新教大学文理学院的中文别名。根据记载,当年的文理学院分五个系:宗教教育系(Department of Religious Instruction)、中国语言文学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自然科学系(Department of the Nature Science)、数学科学系(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哲学与历史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另设立了理化实验室和天文观测台等。[9]
山东基督新教大学是英文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的译称,其中文名称为“合会学局”。当时,由于神道学院正在计划中,医学院尚未建成,文理学院是整个大学的主体,也是合会学局总部所在地。因此,人们习惯上使用广文学堂或广文大学称之。
1906年,医道学堂才具有雏形,并在济南、沂州、青州和邹平轮流授课。1911年4月10日,各地医道学堂一并迁入济南新建的大楼,更名为共合医道学堂(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这代表着医道学堂正式成立。
神道学堂建在青州广德书院,何时开办时间不详,根据《文会馆志》中的“广文学堂毕业生同学齿录”记载:广文学堂的毕业生,1910年有张慕德、陈延昌、魏允中、尹学聪、黄乐德、卢景藻6人,1912年有王继泽、张思敬、韩长林3人,1912年有李四海、聂永生、徐道昌、王守爱4人,毕业后前往“青州府神道学堂肄业”[6]估计神道学堂开办时间最迟应在1910年,且可能带有研究生院性质。
师范学堂建立时间不详。“该学堂为英国浸礼会1887年在郭罗培真书院内增设的培养小学师资和布道人员的学校发展而来”。[9](221)
1909年,英国圣公会加入到联合办学行列。学校理事会议定学校名称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英文名称为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别称Shantung Union College。[9]下设学院为:广文(文理)学堂(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神道学堂(the Theological College)、医道学堂(the Medical College)。附设一个师范馆。
1913年,依据中华民国颁行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的规定,[10]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下设的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广文学堂改称广文学校,神道学堂改称神道学校,医道学堂改称医道学校。
(三)广文大学的后身
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新校区在济南建成,潍县广文学堂、青州神道学堂一同迁至济南新校区,与医道学堂合为一处,改称齐鲁大学。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的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两校师生也并入医道学堂。
1931年,齐鲁大学在南京国民政府备案,按规定不准进行宗教教育,神学院因此独立出去。原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保留。
1952年,齐鲁大学撤销。文学院文史专业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理学院理化生专业并入山东师范学院,农学并入山东农业学院,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还有部分文理专业分别并入上海、南京及省内其他大专院校。
二、广文大学的组建缘由
美国长老会与英国浸礼会之所以选择潍县来组建广文大学,这一是因为当时潍县具有良好的人文、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潍县位于山东中部,深受齐鲁文化影响,自隋唐以来就文风兴盛。清朝光绪年间出过2名状元(曹鸿勋、王寿彭),18名翰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曾来到潍县,其中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还在潍县做了7年的县令。可见,潍县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再者,潍县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乾隆年间就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明清时代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刺绣漂染、木雕器物、仿古铜器等手工业兴盛一时,郑板桥的诗句“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就是对当时潍县经济繁荣的绝佳写照。
二是因为当时潍县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胶济铁路1899年开始施工,东起青岛西至济南,全长393公里,共设立车站36个,于1904年建成通车。潍县不仅一下子成为济南与青岛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与京津联系便捷,既可以方便传教士往来,也可以方便学生前来求学。根据《文会馆志》记载,广文大学位于山东潍城东南约五里,占地二十余亩,“北枕虞河,南环雷鼓,地宽而平,水浅而清,实胶济铁路往来之通衢也。本堂之设于兹,庶无负有志向学者来游之便”。[6]
三是因为一批年青传教士们作为教会新生力量,在1900年前后来到中国,他们初来乍到,渴望以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国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已的能力。其中,“耶鲁三杰”之一的路思义(Henry Wingters Luce)就是其中的一位。1907年,他奉派来到登州传教、讲学,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在文会馆教授格致学,指导学生研读《圣经》。他多方奔走,为文会馆迁潍以及1917年迁往济南建立齐鲁大学,作出了贡献。[8](259)
四是因为潍县乐道院的重建。1881年,狄考文的弟弟狄乐播(Robert W Mateer)在潍县城东关门外东南约五里购地建立乐道院,开医院、办学校、建教堂。经过近20年的苦心经营,乐道院占地面积已达30000平方米,拥有楼房42座、平房136间,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到焚毁。此后,美国政府从庚子赔款中拨给乐道院白银14773两,美国长老会募集善款约30000两,美国匹兹堡信徒捐助26125美元,山东巡抚袁世凯拨付白银45000两,用于乐道院重建。乐道院抓住机遇,在原址增购毗邻土地160余亩,并根据当时现代化大学需要,建成了大讲堂、科学馆、理化馆等建筑。[11]为广文大学的迁入创造了极其优越的物质条件。
三、广文大学的课程设置
关于广文大学设置的课程,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根据1913年出版的《文会馆志》收录的“广文学堂简章”略窥一斑。广文学堂分选班与正班。正班分年课程表如下。见表1。
表1 广文大学正班分年课程表
仔细梳理,可以概括为10余门课程:宗教、修身、讲经、国文、英文、历史、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航海学、逻辑学、法制、心理学、体操等。
根据大学教学需要,狄考文和赫士等教师从建立文会馆大学部以来就编译了大量书籍,狄考文编译了37本,如《代数备旨》《形学(几何)备旨》《振兴实学记》《分子略解》《理化实验》《电学全书》《电气镀金》《测绘全书》《微积习题》等。赫士(Watson M Hayes)编译了24本,如《对数表》《热学揭要》《声学揭要》《光学揭要》《天文揭要》《光电揭要》《天文初阶》《是非学体要》等。[7]这些书大多成为广文大学的教材,有些正式发行,有些无偿提供给其他学校使用和参考,为我国早期开展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资料。
四、广文大学的管理制度
根据《文会馆志》收录的《广文学堂简章》,广文大学设有详细的管理规条,“凡来肄业者,本堂必发一张,以便遵守”。[6]只可惜现在这一规条已经难以搜寻,然而从现存的《广文学堂简章》还是能够大致梳理出广文大学的管理制度。
(一)办学宗旨
广文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助人建立德行,发达学问。”[6]该校还特别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指出:“毫不强人所难。”[6]
(二)入学制度
广文大学虽然是教会大学但是其入学制度却没有严格地要求报考者必须是教会子弟,入学后也不勉强。其规定为:“本堂之设,虽为栽培教会子弟,然不限于教会之人。倘外教人愿来肄业(相当于今天的在校学习)者,有切实推荐,本堂无不一例接待。至其奉教与否,只听之其人,本堂盖不勉强。”[6]
正班与选班入学要求各不相同。选班入学条件相对简单:一是要求中文明通,且16岁以上;二是要求参加准入考试。考试课程为:默讲四书,并撰写义论1篇。[6]
正班则要求在各中学堂参加较为严格的广文大学的入学考试:一是考试试题需要各中学堂校长来函领题。可见,广文大学并不组织统一考试,而是委托各地中学堂代为组织。二是考试课程分九种。讲四书、背诗及书经、地理、数学、代数、西史、新旧约故事、地文学、作文。三是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备考,广文大学在招生简章上还推荐了相关课程的参考书。例如,地理,以江戴德《地理志略》为准;数学,以狄考文《笔算数学》为准;西史,以《五洲史略》为准;新旧约故事,旧约以本堂《旧约史记纲目》为准;地文学,以商务印书馆译本为准。有的课程还细化到考试截止内容。例如,代数,要求掌握到二次方程即可。四是考试设有时限。即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参加上述九门课程的考试。五是录取分数规定。各门课程“皆足六十分者方为合格,或有一样分数不足而总分能及六十六分者,亦得收入,惟次季必须补考。若二样或数样分数不足者,概不收入”。[6]
(三)学习年限
从现有的资料看,广文大学的选班,没有规定明确的学习年限。这是因为选班相当于预科班,估计是什么时候考入了正班,什么时候结束。
广文大学的正班学习年限为4~5年。广文大学当年的招生简章第三条规定:“学生学完本堂所定四年课程,考准者,即给予毕业凭照,以示奖励。”[6]第七条则规定:“第四年或第五年终考试及格者,即各给一毕业凭照。领第四年毕业凭照生,欲出学别就职业者听之,欲留堂补习第五年学科或迳入专门大学者亦听之。”[6]可见,正班学习年限为4年,学生学完4年所有通识课程,考试及格即可毕业。第五年为自愿留校学习分科内容。例如,根据《广文学堂毕业生同学齿录》,1912年毕业的冯文灿、刘晋卿、刘福增、潘天爵4人,就曾留堂学专科化学。[6]
(四)学费缴纳办法
广文大学的学费当时称作束金。其具体规定为:[6]
1.凡在本堂肄业学生,每生全年膳费二十四元,学费二十元,理宜每学期各缴足一年。
2.凡属合会学生力不能自给者,本堂酌定暂为借贷,然该生每学期至少亦须缴足英洋七元,若其引荐以为其家道稍优者,务须尽力多纳。
3.凡属合会之选班学生不能将膳费学费缴足者,每学期至少须缴足十四元。
4.凡合会以外学生系他会所派送者,每学期须缴足二十七元。
5.凡在堂学生不能缴纳五十四元者,必先与本堂订立合同,本堂始认为权借,至离堂以后必各遵前约缴足欠资,即未毕业退学者亦须一律偿还。
6.凡学格物化学者,每学期各科缴试验费一元。
7.凡学英文者,每学期另行缴纳五元。
8.凡学生所应纳资费务于开学时立即缴足,否则不能报名登册。
据《文会馆志》记载,广文大学在登州文会馆时期就有详细的条规:“一曰礼拜条规,二曰斋舍条规,三曰讲堂条规,四曰放假条规,五曰禁令条规,六曰赏罚条规。”[6]以及考试方法:“其考试之法,统分三项,一曰日考,二曰季考,三曰常年考。”[6]考试达到100分的奖励下次免考,不够50分的不及格者罚其复学。此外,文会馆对于立会:辩论会、传道会、勉励会、戒烟酒会、新闻会等也有相应的规定。[6]据此猜测,广文大学的条规应该更多更细。
五、广文大学的校长教师
(一)广文大学的校长
广文大学的三任校长都是美国人。第一任校长为柏尔根(Paul D.Bergen)博士。1904年,任广文学堂校长。1907年,一度辞去校长一职,只任教授,校长由狄考文代理。1908年,续任校长,直到1914年。根据《文会馆志》记载:“1904年,文会馆迁于潍阳,与青州广德书院和合,易名广文学堂,仍擢先生为监督,兼经理昌乐教会。嗣以诸务业集,繁剧难胜,乃辞传道任,专办学堂事务,任职至今。”[6]在其任校长的10年间,“学堂境况,日渐发达,皆先生之力也”。[6]除主持校务外,柏尔根还兼授《博物学》《教门汇参》《圣经入门》等课程,并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草木鸟兽昆虫矿石几千件,建立了动植物标本室,供师生学习研究。
第二任校长为方伟廉(William P.Chalfant)。1914年上任,1916年离任。
第三任校长是德维思(Llwellyn J.Davies)。1916年上任,1917年广文大学迁至济南,更名为齐鲁大学后,遵守教育部规定,校长一职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改任齐鲁大学教务长,负责教学工作。
(二)广文大学的教师
根据刘晓玲、张协军的研究,“1908年在校教师13名,其中美国2名,英国2名,青州府5名,登州府4名。1917年在校教师26名,其中美国5名,英国2名,山东19名。外籍教师都是国外大学毕业,有的是双学历,主要讲授英文、圣经、道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国内教师有2名贡生,1名举人,其余多是文会馆或者广文大学毕业学生,一般教授国文、历史、电学、地质、数、理、化等课程。有好多教师一人教两门或三门课程,还有多位潍县的传教士作兼职教师”。[11]
可见,广文大学的外籍教师并不多,直到1908年占4/13,1917年占7/26,无论是汉文教师还是西学教师均以中国人为主。根据《广文学堂毕业生同学齿录》记载,选留优秀生当教师是广文大学教师的重要来源之一。1905~1912年,合计有韩天爵、葛维常、吴书圣、张正道、朱学海、陈相唐、田义经、冯纯修等8人留校任教,赵学宽1人留校任葛焕瑞的助课。[6]
六、广文大学的设施设备
根据《广文学堂简章》,广文大学的设施主要有:一为“大学堂一所,以备考课”。[6]即讲堂包括教室10间、办公室3间、以及可容六七百人的会议室1间。
二为“格物楼一所,以备试验。其中理化器械、博物标本,无不分类布置,以供各科学之用”。[6]该楼因由美国慈善人士康伟捐建故称康伟楼。大楼共四层。一二层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据《文会馆志》记载:“迨由登迁潍,乃移置广文学堂,藏于康伟楼中。”[6]这些实验室中配备了水学器36种、气学器20种、蒸气器14种、声学器18种、力学器36种、热学器26种、磁学器15种、光学器60种、电学器一干电64种、电学器二湿电40种、电学器三副电23种、天文9种等共361种。[6]另有化学器,“诸凡化学实验、辨质、求数常用之器具、药料,颇称完备,不及详载”。[6]难怪狄考文在给美国同学的一封信中曾经骄傲地写道:“我们现在拥有的与美国普通大学一样好的仪器设备,比我们毕业时的杰斐逊学院的两倍还多。”[3]三四层为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可以同时容纳60多人的阅览室。另,该大楼中央有一座高达百尺的钟楼,“钟楼高达七丈,上面安装的收音机可收听东京、大连、上海、南京的广播,还安装有铜钟表重达七百斤,声音洪亮,可传十余里”。[11]
三为“天文台一所,置大千里镜于中,俾学天文者,可按时觇天”。[6]
四为“卧房院宇,无不宽敞,期其有合卫生”。[6]当年的广文大学具有教师和学生宿舍。另外,校园面积也比较大。
五为“机器局、印书房各一,尤足以资制造而便刷印”。[6]也就是说,学校另设有机器局和印刷厂。
此外,学校还有可供400多人就餐的餐厅1处,大操场、篮球场、网球场6处等场所。
七、广文大学的办理成效
广文大学前四届毕业生均是文会馆的学生。这是因为“文会馆之迁潍也,所有生徒而同迁之,故广文学堂首四班毕业生无一非文会馆所养成者,再后各班有非文会馆人”。[6]根据《文会馆志》统计,1905~1912年,广文大学共有102人毕业。1905年10名,1906年缺,1907年7名,1908年10名,1909年9名,1910年16名,1911年20名,1912年30名。[6]根据刘晓玲与张协军的统计,“1905年至1917年,共毕业学生488名,分别是1905年10名,1906年7名,1907年10名,1908年9名,1909年16名,1910年11名,1911年37名,1912年18名,1913年新班17名,1913年旧班55名,1914年新班47名,1914年旧班52名,1915年48名,1916年46名,1917年42名,选学班54名,医学班9名”。[11]其中,张协军为潍坊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可能拥有更加详细的原始资料,只可惜因该文发表于《山东档案》2012年第3期,没有注明参考文献,因此无从得知其资料来源。根据《广文学堂毕业生同学齿录》记载,广文大学在潍县13年,培养了一批道德高尚、掌握新知的新式人才。这些新式人才绝大多数毕业后从事教学与传道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据1914年广文大学所言:“自新校落成去今仅十年,期间学成以去者已不下数百人。北而京津,南而湖广,足迹遍布天下。或厕身政界,或执业商界,而以学界为尤多。”[11]1908年春天,直隶保定陆军专科师范学堂曾致函潍县广文大学,高薪聘用一位优秀毕业生曲秀状去做教师,[6]足见广文大学当时在中国的影响力。
时光荏苒,今天的潍坊仍安静地矗立着一个被潍坊人称作“洋楼”的几座欧式建筑,其学名为乐道院。其实,这里就是中国哈佛:广文大学的办学场所。其肃穆灰墙,已见证了广文大学13年的历史。其庄严红瓦,默默地诉说着广文大学的故事。
[1]于中旻:狄考文与中国哈佛大学[J].翼报,第4期.
[2]文会馆.登郡文会馆典章[M].上海:上海美化书馆,1891:1.
[3][美]丹尼尔.W.费舍.狄考文传: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美国长老会山东差会.美国长老会山东工作纪实(1861-1913)[Z].济南:内部资料,81.
[5]许美德.中国大学与西方学术模式[J].高等教育,1989(1).
[6]王元德,刘玉峰.文会馆志[M].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1913.
[7]蔡玉臻.齐鲁大学的初期:登州文会馆[J].历史足音,2003(3).
[8]卢运山.从广文中学看美国教会学校在潍坊的历史发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9]郭大松,杜学霞.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4.
[11]刘晓玲,张协军.潍县广文大学[J].山东档案,2012(3).
责任编辑:刘升芳
夏宝枢,潍坊市人民医院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教育史研究(山东潍坊261041)。
G618.1
A
1671-2277-(2015)04-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