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辊轧机小辊径工作辊变形受力分析①

2015-01-13严国平

冶金设备 2015年6期
关键词:辊系轧机受力

严国平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223)

1 引言

六辊轧机的辊系由支撑辊、中间辊与工作辊组成。其中,工作辊与带钢直接接触并直接参与对轧制带钢的板形控制。故而,工作辊的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六辊轧机板形控制能力。通常,如果工作辊径较大时,工作辊采用单轴承支撑可以从力学性能上满足板形控制要求,但如果工作辊径较小时,这种单轴承支撑方式就很难满足板形控制要求。

对于辊系的计算,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研究。白剑等[1]利用VB 与ANSYS 软件结合完成了六辊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仿真。张清东等[2]根据特殊辊廓曲线建立了六辊CVC 轧机辊系三维弹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并顺利完成了计算。赵建国等[3]采用改进的Coulomb 摩擦模型对轧机辊系三维接触问题进行了有效计算。严国平[4]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工作辊变形进行了解析求解。以上这些都是针对单轴承支撑的工作辊进行的计算,适用于较大辊径的工作辊。通过辊系受力的解析推导,并结合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双轴承支撑的小辊径工作辊进行了挠度计算,计算结果对工程设计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2 辊系受力分析

辊系受力分析示意图如图1 所示。根据力及力矩平衡原理,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式,其中,式(1)为各计算角度表达式,式(2)为各轧辊水平力及相互作用力的表达式。

图1 辊系受力分析图

式中 α—轧制力与铅垂线夹角,单位为°;

T1—前张力,单位为kN;

T0—后张力,单位为kN;

P—轧制力,单位为kN;

γ1—工作辊、中间辊中心连线与垂线的夹角,单位为°;

eiw—工作辊相对于中间辊偏移,单位为mm;

Rw—工作辊半径,单位为mm;

Ri—中间辊半径,单位为mm;

Rb—支撑辊半径,单位为mm;

φ1—N1与工作辊和中间辊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单位为°;

M—单根工作辊上的轧制力矩,单位为kN·m;

Fbw—工作辊弯辊力,单位为kN;

ρw—工作辊辊颈处摩擦圆半径,单位为mm;

k1—工作辊与中间辊间滚动摩擦系数;

φ2—N2与支撑辊和中间辊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单位为°;

k2—支撑辊与中间辊间滚动摩擦系数;

ρb—支撑辊辊颈处摩擦圆半径,单位为mm;N1—工作辊和中间辊间作用力,单位为kN;N2—支撑辊和中间辊间作用力,单位为kN。

式中 Fbi—中间辊弯辊力,单位为kN;

F1—工作辊水平力,单位为kN;

F2—中间辊水平力,单位为kN;

F3—支撑辊水平力,单位为kN。

3 双轴承支撑的工作辊变形分析

3.1 双轴承支撑的设计思路

由于工作辊较小,为了提高小辊径工作辊抗挠曲能力,将工作辊一侧设计为双轴承支撑[5]。为了避免弯辊时两轴承之间受力的相互干涉,将其中一个轴承设计为滑动副结构形式进行规避。图2 中,外部轴承利用事先加工的带特定方向的滑动副的轴承套进行包装,然后将其全部嵌入轴承座中,用以仅承受轧制方向的弯辊力,内侧轴承利用事先加工的带特定方向的滑动副的轴承套进行包装,然后将其全部嵌入轴承座中,用以仅承受水平方向的力。

图2 方案细化图

3.2 工作辊受力计算

根据工作辊的受力状况,对工作辊进行分析。建立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单元划分,在轴承处施加轴承约束。如图3 所示。图中,序号1 为轴承(一)施加的轴承约束,序号2 为轴承(二)施加的轴承约束,序号3 为工作辊上施加的水平作用力。水平力依据式(1)与式(2)计算得到。计算参数如表1 所示。将双轴承支撑与单轴承支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4 所示。

表1 计算参数

图3 工作辊CAE 分析图

图4 方案对比结果图

从图4 中知,在同等水平力作用下,采用单轴承支撑的工作辊水平挠度约为0.28mm,采用双轴承支撑的工作辊水平挠度约为0.128mm,后者仅约为前者的45%。可见采用双轴承结构能有效提高小辊径工作辊抗挠曲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克服由于弯辊力带来的双轴承的局部过约束问题。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带滑动副的双轴承支撑设计思路较好的解决了双轴承的局部过约束问题,与此同时,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小辊径工作辊抗挠曲能力,值得推广。

2)通过详细设计与核算,本设计方案及各零部件均满足设计许可要求,安全系数较高。

3)将控制水平力与减小辊径结合起来进行轧机设计,有助于扩展六辊轧机的轧制范围,结合本双轴承设计技术,将更有助于提高轧机的轧制能力,也能较好地指导工程实际设计过程。

[1]白剑,刘治田,严洪凯等. 基于APDL 的轧机辊系变形仿真研究[J]. 冶金设备,2010,Vol.183 (5):42-44,79.

[2]张清东,孙向明,白剑. 六辊CVC 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2007,Vol.18 (7):789-792.

[3]赵建国,孙大乐. 辊系三维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J]. 机械制造,2009,Vol.540 (47):16-18.

[4]严国平.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工作辊挠度计算[J]. 冶金设备,2014,Vol.213 (4):1-4.

[5]尉强,严国平,徐时栋等. 轧机轴承装置[P]. 中国专利CN203817052U,2014-04-22.

猜你喜欢

辊系轧机受力
热连轧机组粗轧机精度控制
基于MIDAS/Civil连续钢构的上部结构受力分析
与鸟相撞飞机受力几何
厚板轧机导卫装置受力分析
轧制力动态特性影响下的轧机辊系振动行为研究
浅谈辊式粉碎机在钛白生产中的应用
书讯
“弹力”练习
底排药受力载荷及其分布规律
中厚板精轧机辊道控制方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