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对门儿的孩子

2015-01-12张之路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刘大爷小名婴儿

张之路

听说今年上小学的孩子比往年多许多。为什么?因为妈妈们都想生奥运宝宝,都想生小金猪。于是六年前,这些带着妈妈爸爸希望的奥运宝宝和小金猪噼里啪啦地来到了人世。六年过去了,这些孩子该上学了……

我不由得回想,在中国的五十年代,孩子们的爸爸妈妈选什么年份生孩子呢?想来想去,发现他们基本没有选择,而是碰到什么就要什么。那时候没有听说什么只生一个好,多子多孙才是福气,独生子女政策谁也没有想到。

说起老北京,对门儿、街坊总是挂在嘴上。

我家对门儿的大门上,有一副油漆起皱掉皮的斑斑驳驳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进了大门是过道,迎面墙上是个砖雕的“福”字。迎面墙的两侧分成两个院子——东院和西院。东院住着杨大爷,西院住着刘大爷。

他们都比我父亲大几岁,算一个辈份。

杨大爷的大儿子,我称呼他叫大哥。大哥有八个孩子,老大叫大元,老二叫小英,老三叫老胖,老四叫方意(我小的时候不明白,他为什么叫“翻译”,其实是不知道那个字是怎么写的,也不去探究),老五叫小五,老六叫六子,老七的名字叫大七,一听见这个名字,我就想起大漆(不透明的那种漆)……这些都是小名。

大哥在银行工作,但是家里孩子太多,生活显得很拮据。和我同岁的老胖杨淑英,学习很好,因为家里困难她有意选择上师范学校,因为那里食宿免费。他们全家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平房里,一张大炕一张小床。

杨大爷的二儿子,我叫他杨二哥。二哥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小虫,老二叫娃丽,老三叫小鸽子……杨大爷还有个小儿子,他和我的哥哥同岁,一起看书,一起玩,一起练身体。有时候他们在城外玩,忘了时间被关在城外。他们偷人家的核桃被逮住了,给人家下跪叫爷爷……这些“丑闻”都是听我姐姐告诉我的。

再说西院的刘大爷,他和刘大妈一共有十一个孩子,刘玉英、刘玉书、刘玉蓉、刘玉芳、刘德平……最后一个男孩叫老剩,家里疼爱得不得了,待遇也是家里最高的一个,只有他有资格和爸爸一起吃饭。这个小名不太响亮,但是换一个大名就好了,他的大名叫刘德胜。十一个孩子当中刘德平和我同岁,也是男孩,是我最好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伙伴。他的姐姐刘玉芳生下来就很“坎坷”,甚至可以说是死里逃生。刘大爷前面已经生了四个女孩了,这次生下一看又是个女孩,就想不要,准备放在尿盆里呛死……刘大妈看看就要断气的孩子又抢救过来……刘玉芳小名就叫小多……

刘大爷家的大姐、二姐都参了军,家里还有11口人。他们家当时是一明一暗的两间小北房和一间小南屋。粮食困难时期,他家没有办法“分配”,只好把粮食用秤称好分给每个人,个人自己去做。

我的父亲跟我说,东院原本只是杨大爷和杨大妈两口子,现在他们两口子生出那么多人,变成了十八口人。西院刘大爷家,两口人变成了十三口人。

童年的时候,我看着对门儿的对联,想想对门儿里三十几口人,那都是四口人“变”的。

后来长大了,我们知道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全世界出现了婴儿潮,中国因为解放战争推迟了几年。

1949年之后,中国先后出现过三次婴儿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全球战后婴儿潮的组成部分,当时政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率将近300%。五十年代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国家全面学苏联,生育也学习苏联,生孩子多的妈妈被称为英雄妈妈,还发奖章,国家除了奖励还负担孩子的养育费用。但因当时人口基数小(只有4亿),故此战后婴儿潮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

第二次出现在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高峰在1965年,持续至1975年。当时由于生活逐渐好转,10年间全国共出生近2.5亿人,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数的20%,是中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

第三次婴儿潮出现在1986年至1991年,是因为中国主力婴儿潮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而产生,称作回声婴儿潮。其中1990年是这五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此次婴儿潮出生人口总量虽不及主力婴儿潮,但也有1.3亿,接近当前全国人口的10%。

我们应该记住一个人,他叫马寅初,他提出中国的人口要计划生育,但因为他受到批判,使得中国又多生了许多人。

六十年过去了,想想童年时代,我们对门儿那三十几口人不知道已经变成多少人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大爷小名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那一片红
奶奶的生意经
无言的英雄
我不接待
婴儿房
一只叫大花的狗
不吃苹果
追梦人
孤单大半辈子,他娶回了“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