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松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研讨会纪实
2015-01-12冀哲
冀哲
周同宾(作家、市作协副主席)
内乡是块文化的沃土。且不说宝天曼和内乡县衙,仅一个元好问在内乡为官留下的诗篇,就可以窥到内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元好问的文学后代,内乡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作者们,不辜负老先生曾经歌颂过的这片土地。
我喜欢孙青松这本书的自序,他非常真诚地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倾诉出来,有思想有表达。他所有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审美观等都在这篇自序里体现无疑。我甚至认为这篇自序就是本书中最好的文章。读者读完自序,就会有欲望读下整本书。作者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角度回望自己曾经生活的农村,审视当代生活。我喜欢他写故土的文章,没有故土的养育,不会有作家。一切文学艺术创作都有根。我最讨厌无病呻吟,但是有“病”就得呻吟、歌吟,这样才有价值。中国的乡村处在痛苦艰难的嬗变中,处在不伦不类不尴不尬的状态中,时代要发展,农民兄弟的精神变迁更重要,值得琢磨。变革中的乡村生活有大量值得书写的东西,青松写了一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生活的联系,要更好地去体谅广大民众,即使写得不够美,但可以写得更沉重。
廖华歌(作家、市文联主席)
孙青松的散文热烈而真挚、眷恋而无奈、挚爱而隐忧。他对故乡真切而具象的认知和一腔深深情怀,我感受到了他传导出来的故乡情结。当然,故乡是在变化中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但是,无论它如何变化,也无论我们每一个人走出故乡还是在故乡生活,不管我们生活成功或是失败,故乡永远是我们流动的血脉,是我们生命之根,也是我们永远的乡愁。徐志摩诗中说“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事实上你流动的血脉中,还是把故乡带走了。
青松对人生、对事物、对现实生活有他自己的深入观察和描写,我们可以从《盆地的冬天》以及《故乡的瓦屋》和《深冬烧荒》等篇章中读到、感受到,并唤起我们的故乡记忆。我读这些散文,一方面很感叹,一方面又引起自己的回忆,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他写故乡的这些篇章,能够直逼到生活和事物的内部,这是相当好的。他笔下的故乡不简单,有他比较复杂的东西,有他的思考。他的散文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追忆、呼唤和大爱,在大爱中能够找到光亮,找到生命的真谛。人得有尊严,文学也要有尊严,要有底线。底线之上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包容、忍让、宽怀,底线之下的东西那是不可以为的。
青松的散文,不仅仅是深入,更有一种心入和情入。他也写故乡土地那种疼痛感,那种心酸的东西,但同时他也写故乡的山清水秀和灿烂阳光给人的希望。如果这个世界让人看不到光亮、看不到希望,也是个问题。文学不但要让人活下去,还得像二月河说的那样“让人们好好过日子”。诗人痖弦说过,诗人永远和痛苦缠绕在一起。但是,诗人、散文家、包括小说家永远是时代精神生态建设者。只有以自由纯净心灵来拓展哪些颇有意味的想象空间,不断追寻一种开阔的、大气的、深邃的艺术境界,才能真正使人温暖明丽。
青松的作品情感饱满,激情澎湃,现场感强,语言奔放,写得很有气魄,一看就感觉是个大老爷们的东西。这是一大特点。我看青松写雪的散文,我自己的心也在下雪,觉得很美。青松的散文很接地气,比较真切、真情、真实。
青松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一是个别地方抒发情感不是太节制,有些信马由缰。宣泄不是艺术。二是需要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节制就会更简约一些,张开想象翅膀可能就会更有寓意一些。
行者(作家、省作协副主席)
青松是老乡,是好朋友,正因为这样,我想给他找问题。青松的描写能力强,写人状物都活灵活现,对一些存在现状的描写,有味道,在写到个性经验时,如打吊瓶、烧荒等具体事件都很生动别致;但写到公共经验,如汶川地震等某一类事件上能力还不够,作者在表达方面完全可以将公共经验个性化。
这本书,温暖、光明、抒情是主旋律,不刺激读者,抚慰人心。但从另一方面看,苦涩一点也许更有味道,不能光做生活的歌颂者,也要做生活的批判者。做人须谨慎,为文须放诞。希望青松做好人,却要写出一定数量的“坏”散文,“坏”小说。
马本德(作家、市作协副主席)
很显然,青松是一个有故乡情结、农民情结的人。他写故乡得心应手,写亲情真挚感人,但也有一些应景之作。由此可见,要想写出好的作品,艺术技巧不是第一位的。第一是思想,第二是生活,第三才是技巧。当下,传统的农村和农耕文明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记忆中的故乡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复杂。如何审视生活,如何表现生活,这很重要。青松的作品过于主旋律,还要多些尖锐的东西,多些杂色。换个视角,相信会有更高的成就。
孙晓磊(评论家、市文联副处级纪检员)
青松这几年创作势头很猛,他的作品我读了不少,总体有这么三点印象:一是有思想性。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他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乡土,描写乡风乡情,是他的主要特点,抒发热爱赞美,是他作品的主调。如《冬日烧荒》写出了未泯的童心,《读雪》写出了一个文化人眼中的雪魂雪韵,《小院晚秋》写出了生活的淡定从容,《故乡的瓦屋》写出了深深的怀念,《耕牛咏叹》写出了沉重的思考,《空心村》写出了乡村转型期的阵痛和心酸。在这些作品中,感情是真挚的,思想是深邃的。二是语言好。青松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他在作文时,注重长短句的变化搭配,排比、对仗错落穿插,形成工整疏密的语言布局,有着缓急跌宕的韵律;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行文自然奔放,呈现出清新流畅、精炼简约的诗意化特点。三是注意了一定写作技巧。孙青松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写景见长,洞察深刻、描写细腻、意象优美、寓情于景是其主要特征,并善于运用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写作技巧展开文本,给读者非常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颤。孙青松的散文创作有其成功的方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希望青松在以后的创作中扬长避短,不断超越自己,一是在思想性方面,要更深地切入生活层面,提升思想深度;二要在语言的陌生化方面,探索虚实结合、收放有度的表达模式。endprint
宋云奇(作家、南阳文学院副院长)
孙青松是南阳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一位比较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一是真诚。生活中的孙青松以诚待人,文学中的孙青松以诚为文。因为从骨子里爱好文学,青松在繁忙的工作中,在浮躁的世风下,能走近文学这片寂寞、神圣的天地,用心读书,用心作文,仅仅几年时间就写出了几百篇散文,他这种痴情于文学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二是真情。孙青松的每篇作品,都发乎于心,行之于文,涌动着浓烈的思想情感,强烈地触动着读者的心,使读者的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到润泽。三是对社会充满悲悯。孙青松的散文在给人以温暖向上的同时,也有着沉重的特质。他怀着悲悯的情怀抒写着乡村大地上的景物和生活,关照着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命运,赋予作品以内在的滞重,显出独到的感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但青松的散文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选材上视野显得窄了些,表面化共性经验的东西较多,语言上还有些粗糙。在此提两条建议:一是文学韵味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文学视觉要站得更加深远一些。
薛继先(评论家、市作协副秘书长)
当我把孙青松的散文创作放在南阳散文创作成就的坐标轴上去考量它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时,我发现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论是题材、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显现出他鲜明的审美个性。从《渐行渐远的故乡》,不难看出青松的写作是一种有感而发、有情而发的纯心灵化的写作。无论是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涉及国计民生,都在情与理的密切胶合思辩中给读者以深切的感动和启迪。
青松的写作首先是心灵化的写作。读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可在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他心灵的跳动,感受到在他的心灵里所涌动着的那一腔热烈的激情。其次,青松的勇气和智慧让我钦佩。读他的散文,我常为他那超凡的想象而称奇。他所描写的事物差不多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他要在众人“见惯”的事物中想象,并写出能获得众人认可的物象,实非易事。另外,在青松的这本文集里,有一组作品我是比较看重的,这就是《别哭了,我心碎的汶川》、《祖国啊,请你摸摸我滚烫的心窝》、《伤心歌乐山》、《最美奶奶》等。这是一组充满了激情的作品、具有深刻反思意义的作品、呼唤人性回归的作品、警醒世人心智的作品,在这组作品里既流淌着炙热的大爱,又蕴含着钢一样的意志。
万年春 (评论家、南阳师院文学院副教授)
该散文集的出版,不仅使南阳散文创作园地锦上添花,也为全国的散文创作献出了一朵富有乡土气息的花朵。第一,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就书籍本身的设计建构、装帧排版、格式图片来说,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每一篇散文都配有与内容相得益彰的摄影图片,这些照片都是孙青松根据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量身定“摄”的,品文赏图,思绪绵绵,令人得到意外的艺术享受。第二,80篇散文按照内容分类和情感投射的方式不同分为六组,每一组散文侧重面不同,都渗透着“爱”的主线,其散文创作的领域以“我”为直径,涵盖着其人生的方方面面和儿女情长。每一组散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一组主题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人生的深刻反思。这也是其散文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意义。第三,最具个性特征的是系列咏物散文,把所喻的人物品质特征融入到描绘的物象中,达到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以物寓理,使“理”同“心”的感悟相契合,在平凡的物象中渗透着哲理性的意蕴。在托物言志中寓意哲理性,是其散文创作的另一个维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孙青松散文的局限性,首先体现在题材的狭窄,所选之物显得陈旧而老套,没有走出文人散文所咏叹的窠臼;其次是理性思考的浅显性,所言之志,显得大众化和主流化,还没有达到“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的更高境界;再次是咏物散文的结构出现模式化现象,结构和表达的雷同性消解了散文本身的艺术表达力。期待孙青松的散文创作突破这些局限,使其散文创造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李雪峰(作家、西峡县文联副主席)
乡野,是中国历史的基点,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基点。孙青松的乡土散文有三个明显特质:
一是悲悯情怀决定了孙青松乡土散文的厚度与深度。一个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多大,他的创作深度和厚度就有多大。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没有悲悯,他就丢失了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热忱与激情。孙青松的悲悯是紧贴着他的故乡的,起自灵魂深处的悲悯,让他的文章多了一份真诚与沉实,也让他的散文有了一种厚度与深度;二是灼痛感决定了孙青松乡土散文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孙青松关注着自己故乡的日见人稀,关注着自己故园鸡鸣犬吠的衰落,他为乡亲们的抛家舍田惋惜,也为家园的式微痛心,在时代的嬗变里,他用自己的笔触不断测试着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切割带的断裂脉管,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触到了文明过度期的中国乡村的灼痛;三是朴素的诗意决定了孙青松乡土散文的文学美感与质地。在他的作品中,许多似诗非诗的语境,还原给了孙青松乡土散文的乡野诗意,让他的乡土散文洋溢着诗意的美感,同时也赋予了他乡土散文朴素而诗意的艺术魅力。乡野是辽阔的,乡土是温馨的,乡情是醇浓的,愿青松立足于自己的乡土,走出一条更阔更远的散文创作之路。
祖克慰(作家)
青松是南阳近几年较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业余从事散文创作近十年,先后写出了百余篇散文,有的散文被《散文选刊》等选刊和散文选本选载,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文联出版社今年推出他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显示出作者独具个性的创作态势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累积、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
读孙青松的《渐行渐远的故乡》,感动于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一颗心,它是那么渴望回落到一种简单、朴素、永恒的生活中,那么渴望与大地、与故乡里的一些事物交流。他的文字的魅力之处在于:以一颗平凡的心,写平凡的人与事物。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朴实、厚实、扎实。他的散文,以抒情为主,在作者的眼里,人世间、自然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牛哞鸟鸣、猫走狗吠,夕阳流水,春草发芽、树影摇曳,都是那样的可爱和美丽,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渐行渐远的故乡 》对故乡朴素的认识与表达,只是一个开始。期待青松老弟,从故乡出发,融入社会和生活,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开拓创新,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越走越远。
水兵(作家)
作为一名高级检察官,青松能在工作之余,做出成绩并得心应手,必是聪明和智慧的人。也可能正是工作和写作的照应和感悟,让青松更感佩于生养自己的故乡和大地上的事情,所以他的创作题材更多的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身边和周围的事物,更多的是大地、河流、村庄。耕牛芭茅,喜鹊大雁,野花小草,荷花垂柳——在青松的笔下,物语心声,不但显出了美的生机,而且赋予了真挚的情感和思想。青松的文章通过一事一物、一个故事或一件事,用淳朴干净的文字,述说自己真实的生活感悟和体验,或抒怀,或揭示,或明理,显得亲切而真诚。但也因此,青松的写作视野有点窄了些,思想的波涛和想象力有了局限。
从整体看,青松的作品写表象的东西多,写人性深处的东西少;抒大众共性的东西多,抒个性内心的东西少,批判意识弱,抒情和描写太放,节制、凝练弱了些。青松通过八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一切艺术都远在路上。我想以后青松要更执着,更坚守。在这个时代,坚持尤为重要,青松坚持了,他便有了今天的收获;明天和后天再坚持,他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共同祝福!
孙宗信(作家)
我一向对从事着繁忙的行政工作而又坚持文学事业并且成果斐然的作者心生敬意,行政与文学似乎难于兼容,一方面需要感性,一方面需要理性,两者互溶都能做得很好的才能我是不具备的。
青松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令我敬重的人,繁重的行政工作做得顺风顺水,散文创作也渐入佳境。他自乡村来,对乡村、乡情爱得深沉,既对农耕文明的乡野风情充满留恋,又对现代文明消解朴实的乡间民俗感到遗憾,更对于文明的重建和结构一心向往,种种复杂心绪体现在他的散文中,读来令人动容。他的语言朴素、华美、诗意、简约、凝练,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出文字之外的意象的奔突与思想的穿越,达到了灵动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相融的境界,通脱放达,体现出智者本色。青松是性情中人,与人和善,不温不火,喜欢结交文化界人,在官场,他是一个好官,在文坛,他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希望青松先生的事业渐行渐远,写出更多为大众喜欢的文学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