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接力:传统与时代的融合
2015-01-12清音
清音
今天是9月2日了,又是一年一度新生开学的日子。日子过的就是这么快,快得让人来不及眨眼睛。
眼前一群群的孩子,众侠更关心的是《音乐快递》相关的那些孩子,虽然许多孩子已经几年没有音讯,但是我还是很牵挂他们。
先说“小黑马”吧。正在变声的“黑马”上初一了,前几天参加军训,嘱咐他不要大声喊口号。前去参加军训的还有几员大将:林妙可、方圆、肖梦婷、杨小帕、王星雨,几个帅哥美女今年居然成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声乐专业的同班同学,可谓是“快递帮”了!
前几天,赤峰的杜帅打来电话说,过几天会路过北京去西安上学。当年,这个豪放派小歌手的《青海湖》《爷爷的三峡号子》都让大家很痴迷,可惜杜帅没有继续走声乐之路,而是考进了西安交大。
再过两天,还有两员大将将赴京求学。他们是2007年全国少儿歌手演唱大赛D组的冠亚军黄河涛和孙田雪飞。黄河涛的《可可西里》与孙田雪飞的《花木兰》,至今仍被我们津津乐道。黄河涛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孙田雪飞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专业,顶呱呱的两个男高音啊!
还有谁呢?对了,浙江的帅哥陈醒去美国读高中,准备攻读流行音乐;浙江美女戴秋瑶考上了浙江广播电视学院,攻读播音主持专业……
一年年长大的孩子,看着他们的进步,我心里很欣慰。
孩子们,加油!
李众
独家专访
李众和《音乐快递》各期小歌手合影
独家专访
李众与小歌手合影
李众和香格里拉当地小歌手在一起
独家专访
李众和《音乐快递》两期擂主0090组合合影
李众为孩子们送去礼物
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新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新绎杯”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结果于6月12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颁奖音乐会上揭晓,与前两届不同,被业界热情誉为推动中国“新民族主义乐派”发展的 “新绎杯”作品评选第三届评选集中于四十岁以下作曲家群体的新作品,意在聚集和推出一批有志于民族音乐创作的青年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年轻的副教授刘青创作的古筝与乐队作品《入漫》获得银奖。
刘青是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十分活跃的会员,也是国内年轻一代女作曲家中的佼佼者,所以她一直是笔者希望采写介绍的对象之一。听到她获奖的喜讯,笔者自然有些兴奋,迫不及待发邮件祝贺,很快得到了回复:
“最近是有一个民管学会主办的‘新绎杯作曲比赛,是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我的古筝协奏曲《入漫》侥幸获了个银奖。《音乐周报》有相关的报道,他们还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我有一个发言稿。暑假前期,我去了趟新加坡,是新加坡华乐团委约的作品首演,就过去了几天,回来后写作品,各种委约欠账要还,同时也陪陪宝宝,下周一我要去福建了,有个国交的委约,我去采采风……”
好忙的刘青!真不知如她这样年轻的国内女作曲家,是否都有这样幸运的创作机遇。
突出印象:事业一帆风顺
记得第一次听刘青的作品,
是在2004年全球华人女作曲家室内乐音乐会上,她创作的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茧》,借生命轮回表达了人生在历练中的超越与升华。作品无论其创作思维的清晰完整,还是在钢琴和大提琴演奏技术、不同音色和表现力的充分利用和挖掘上,都发挥得比较好,尤其作品寓意的哲理性和深刻性、结构上的控制力,令人感到这位年轻女作曲家不同于简单的女性思维,创作观念新颖,音乐纯粹。
2012年底,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在香港举行十年庆典,原本受邀做主题发言的刘青没去,因为在家生宝宝。当时,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中好几个活跃的作曲硕博士女生,几乎都是三十多结了婚还不要孩子,刘青此时也已三十八岁。
2013年底再次见面,刘青让我眼前一亮,原本一副学生样的她知性文雅,举止间已然是一位学者。此时的她不仅已经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复调教研室主任、作曲副教授,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事业与生活对她的滋养,令许多人不禁刮目相看。
刘青的父母都是湖南的文艺工作者,父亲是一级指挥,母亲从事舞蹈编导工作。刘青从十六岁考入中国音院附中,二十余年在中国音院学习、留校教书、再学习,从附中读到博士毕业直升机式的经历,事业发展可谓一帆风顺。
这一年龄层的青年作曲家共同的特点是音乐素质好,专业技术基础扎实,有较宽泛的大文化概念和创作理念,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能够脱颖而出的优势又在哪里?
创作理念:新音乐也需要有根
“如今作曲家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已从直接拿来的‘镶嵌式转变为提炼其精华的‘融合式。”这是刘青在第三届“新绎杯”作品评选获奖揭晓后研讨会上发言中的一段话。
说到底,各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无不面临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命题,具体到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从自民歌民间音乐中直接截取片断,到以原生态音乐元素(或乐句)为动机创造性发展,再从狭义的中国传统音乐具体音乐形态扩延至对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艺术门类无论形态、语言、风格、制式等物象任一元素之攫取、发现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精神内涵及审美观念、生命哲学的承继探索等,这大概是中国民族音乐作曲工作者一路走过来的共同轨迹。可喜的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刘青这一代已经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大盘子上,无论高屋建瓴还是细微末毫,都与时代游刃有余地融合起来了。
刘青一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无论多么新的音乐也需要有根。”而对于根的融合,刘青表示,将传统音乐素材提炼其精华,并进行改造和修饰后融进自己的作品中,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融合式”,这种改造可以是提炼、变形、拆分、延展,甚至是只保留内在的气质。
2003年,刘青创作的民族室内乐《煞尾》,是她第一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中获得创作素材与灵感的一部作品。endprint
“作品标题《煞尾》取自京剧锣鼓经,意为干净利落的收头。”
好一个创意和动机,竟然源自一个看似简单之极的锣鼓经收头形式。
“事实上,‘煞尾二字同时也是全曲风格的基调、结构的支柱、节奏的依据与音色的来源。作为风格基调,全曲始终围绕着我对京剧韵致上的直觉把握。”刘青进一步说道:“从小时候跟随父母的耳濡目染,到长大后在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对国粹京剧,我经历了一个从不喜欢到喜
欢的过程,这部作品应该说是我对京剧好感的集中爆发。无论是直接运用京剧曲牌《朝天子》,还是间接传递京剧艺术中的韵致、婉约、张力,总而言之,这首作品使我跟京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过了一把国粹瘾,并从中获得太多太多。
“在《煞尾》这首作品中,乐曲的音高材料实际上从头至尾都是曲牌《朝天子》,但在各段音乐中有不同处理。开始这个旋律因素被延伸、扩展、放大,并且拆分到各个乐器上来演奏,到接近高潮的紧打慢唱部分仍旧被放大,同时以乐器的特殊处理有意模糊主题的辨识度,以达到具有紧张度与粗糙感的效果。所有的隐藏都是为了最后的显现,当乐曲的结尾处清透秀丽的京剧曲牌显现于一片热烈繁杂的音响之后,好似一位飘逸秀丽的青衣美眷万般妩媚地款款走来。”
从少儿无意识的环境熏陶到成长后有意识的能量集合爆发,音乐从宽泛的潜意识中提炼出对京剧曲式煞尾一个概念的多元解读,这就是新一代对继承传统的理解,是刘青对传统接纳的融合式,“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最恰当技术途径,莫过于关注纵横结合关系的复调技法。”
刘青的专业主攻复调,又教授复调,而中国民乐的组合形式又恰恰是复调进行关系。因此,复调思维几乎是刘青创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她创作的一个特点。她对创作的兴趣点,往往集中于在复调思维下进行不同音乐元素的对比——音色对比、调性对比、音响对比、演奏法对比以及东西方审美趣味的对比。
刘青认为:“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时期,在横向思维基础上,作曲家们纷纷开始寻求纵向立体空间的丰富层次以及交响性的音响结构,于是将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最恰当技术途径,莫过于关注纵横结合关系的复调技法。无论是民族室内乐或民族管弦乐队形式,复调技术基于横生纵的理念,以及纵中有横、横中有纵、时横时纵、似横似纵的织体形态,不但能完好保留中国音乐的风格神韵,同时也将其放入多层次空间中形成全新的色彩与音响结构,在这其中,传统复调技法或现代复调技法都有其施展空间。”
为此,刘青在中胡与弦乐队
作品《敕勒歌》中,试图运用对比复调,让大提琴与中胡这两个同质但性格不同的声音各说各的,但又统一于共同的风格背景与和谐的音响背景下。在为古琴、大提琴与打击乐创作的三重奏《凤·凰》中,又试图在古琴与大提琴之间,寻求时而分离时而又融合的音色、韵味,表现男女恋爱时若即若离的美妙意境,以传统的模仿复调手段,寻求古琴与大提琴两件原本从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相去甚远的乐器来讲相同的语言,宛如殊途同归。
刘青说:“在现代复调技术方面,调式调性是形成新鲜音响效果的重要工具。在室内乐《煞尾》的结束部分,我在京胡与笛子旋律的呼应中,采取了a羽调式与c羽调式两个相差了三个调号关系的旋律交接,仿佛隔空对话,加强了整体音乐的纵向空间感。同样在《入漫》的结束部分,在古筝的a羽调式的浅吟低唱下,时而飘入E宫调式笙的和声,c羽调式扬琴的片段,弦乐在F宫调上的长音和弦好似前尘往事纷纷入梦来。这样的时空拼贴与转换,也只有在现代复调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作为一个女性作曲家,细腻精致是刘青创作的鲜明标志。刘青的音乐追求精致风格,运用素材集中,手法简约,她说:“我在创作中对每一音的走向、每一个旋律的起伏、每一个调性的衔接、每一个声部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段落的过渡都经过精心设计,让作品呈现出玲珑晶莹的质感。”
作为中国作曲家,刘青认为:“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在音高组织、节奏组织、曲式结构、复调思维、配器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其丰富的手段。从音高组织上来讲,西方现代音乐的序列、音级集合、人工调式、定位和弦、音块技术等都有作曲家在作品中尝试使用。而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对单个音的细腻修饰,这是有别于西方音高技术的,也被很多作曲家们所青睐。因此,对于单一音韵味的极致讲究,进而到对横向旋律线条的不断挖掘、修饰、变形、延展,这是中国音乐所走的有别于西方音乐的一条道路,也成为我在创作上孜孜以求的一种音乐风格。”
以《入漫》为例,作品中古筝的韵是刘青希望重点呈现的,“在华彩乐段中,我放弃了炫技的展示,而是回归到几乎由单一音表达的丰富内心世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省状态下,感受每个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流转变迁所带来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意味。在曲式结构上,《入漫》这部作品又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常见的‘散起入调、加快入慢、复起散出的结构,这恰恰符合了《游园惊梦》这段昆曲的节奏。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美是建立在均衡基础之上的,我们会发现不论是音乐、绘画还是建筑都沿袭了这个美学原则。”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肩负使命
“将原始引入当代,将传统与现代碰撞,在音乐的调式调性、和声、结构、音响层次、演奏法等方面对素材进行深化、解构或重组,使音乐既具有中国式的神韵,又不失令人耳目一新的光彩。”
刘青最后表示:“根与信仰是我们这代人必然的坚守。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本能追求,而音乐恰恰是实现这种追求的最好媒介。音乐应该传递给人们对生命的、对未来的、对逝去的、对音乐本身的虔诚信仰。作为一个当代的作曲家,最大的使命是让中国音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不仅让世界听到中国古老的声音,更要被当代中国音乐所折服,而只有一个根基深厚的音乐,才能承载这样的命题。”
刘青 生于1974年,现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复调教研室主任,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常务理事。作为项目负责人,她独立承担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题与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并于2013年入选“北京市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美国、芬兰、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国内重要音乐会、音乐节上演。其中,华夏室内乐团委约作品《凤·凰》2012年首演于纽约林肯中心,并荣获2012美国普林斯顿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2008国际女音乐节委约作品《入漫》入选“新绎杯”中国五十部经典民族管弦乐协奏曲,并获“新绎杯”民族管弦乐比赛银奖;中国少年弓弦乐团建团十周年委约作品《敕勒歌》荣获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华音乐作品创作奖”;《第一交响曲“天宫”》首演于国音堂音乐厅,由天津交响乐团录制发行;钢琴作品《翩跹》荣获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三等奖。她还曾应邀为《清香米兰》《沙滩上的舞步》《弹球里的太阳》《脊梁》《遥远的约定》等多部电影创作音乐,多部作品被人民音乐出版社、雨果唱片出版发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