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2015-01-12陈吉莉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胚芽鞘虚线生长素

陈吉莉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个特点是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如图1所示,即为生长素浓度小于c时,促进植物生长(b点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点促进作用最大;b点之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抑制生长;等于c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那么,这个c点时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长还是不生长,又是和什么时候作比较的呢?

【例1】 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

( )。

(图2中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解析:横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长素从主根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故主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是逐渐升高的,B选项排除;最终主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主要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生长,所以最终浓度应该高于虚线处浓度,D排除;在发生向地生长之前,生长素的浓度应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所以A对,C错。

此题虚线段的生长素浓度表示既不促进又不抑制,虚线以下是低浓度促进生长,虚线以上是高浓度抑制生长。那么虚线段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还是不生长?是不是在根向地弯曲过程中会出现停止生长的时间段?若有,则表示由促进生长过渡到抑制生长中出现停止生长的阶段。所以关键问题是抑制生长的含义是什么。解释一:“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是指植物不生长,“抑制生长”指不生长,甚至有回缩现象;解释二: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抑制生长”指比正常生长要慢。哪种解释正确呢?

【例2】 图4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3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

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解析: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促进作用最大,所以α具有最小值,A错误。要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必须要有对照,B错。d点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的,绝不可能向左侧弯曲,C错。D正确,在横坐标上方作一条平行于横轴的辅助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这里有部分教师、学生认为C选项结果为不生长也不弯曲,认为左侧的d点高浓度抑制生长应该与右侧无生长素时不生长作比较,右侧都不生长了,左侧是抑制生长不可能缩回去,所以不生长,笔者认为不妥。d点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图中看出抑制强度没有达到浓度太高,严重抑制到不能生长的程度),指能生长,但比正常生长要慢,这里的“正常生长”是指没有去除苗尖端的时候,而不是与右侧一样,去除苗尖端,即生长素浓度为零时。右侧生长素浓度为零,细胞不生长。所以左边的高浓度抑制生长比右边的不生长细胞生长要快,应该向右侧弯曲生长。因此这里的对照要找准,真正理解曲线含义,要注意内源激素与外源激素的区别。此题应该是下一题的变式:

【例3】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时。图5(甲)为实验示意图。图5(乙)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解析:在低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弯曲程度越大,α值越小。当达到最适浓度时,α值最小,超过最适浓度也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和前半段曲线大致对称,所以排除C和D选项。当生长素浓度再增加,表现为抑制生长,最低限度就是左侧长度不变,B选项符合。[2]

从该高考题图中可以看出:b曲线是逐渐接近与横轴平行的横线。但明显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要达到不生长、不弯曲要求生长素浓度非常高,才会使α值为90°。

我们学过一个例子——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堆积在侧芽,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但侧芽依然可以缓慢生长发育。从中说明高浓度抑制生长应该是指比正常生长要慢,当抑制作用增强到一定值的时候,生长的速度慢得几乎为零。接着生长素浓度降低些过渡到既不促进又不抑制,应该是指植物能正常生长,浓度再降低时低浓度促进生长。

综上所述,解释二正确。即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抑制生长指比正常生长要慢。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不为零。所以所谓的“促进生长”或“抑制生长”都是有其参照标准的。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而是生长速度变慢,只有抑制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停止生长;促进生长是指生长速度变快;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长了,而是既没有加快也没有变慢,以一定的速度生长。

没有外加生长素的时候植物也能生长,只是缓慢,生长素加入后只是对其生长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所以对根而言,抑制作用还不足以限制其生长,只是比正常情况下慢了许多。而杂草的情况则是浓度太高,严重抑制(造成不能生长),最终死亡。苗尖端不是没有生长素,生长素是苗尖端产生的,所以苗尖端肯定有生长素的。笔者想指出的是:植物激素分为内源激素和外源激素,课本上的图片是外源激素的浓度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苗尖端实验中,在去掉苗尖端时(幼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去顶幼苗不生长。即生长素浓度为零时,停止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不为零,植物能生长。

大家也可以看下图数据,数据为一实验结果。为了直观反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线”,绘制两条“辅助线”(如图6中m、n)。与曲线的交点(P)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当浓度高于该点时,表现为抑制,当浓度低于该点时,表现为促进。[4]

图中的P点对应的根也有一定的长度,是和外加清水组作用效果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不加外源激素,而本身是有一定植物激素的,能促进生长。与P点对应浓度的作用结果显示的根平均长度相同,所以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图中也看出抑制生长时根也有一定的长度,也能生长,但比正常生长要慢,这里的正常生长指加清水,不加外源激素,但本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时的生长。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个特点是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如图1所示,即为生长素浓度小于c时,促进植物生长(b点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点促进作用最大;b点之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抑制生长;等于c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那么,这个c点时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长还是不生长,又是和什么时候作比较的呢?

【例1】 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

( )。

(图2中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解析:横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长素从主根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故主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是逐渐升高的,B选项排除;最终主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主要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生长,所以最终浓度应该高于虚线处浓度,D排除;在发生向地生长之前,生长素的浓度应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所以A对,C错。

此题虚线段的生长素浓度表示既不促进又不抑制,虚线以下是低浓度促进生长,虚线以上是高浓度抑制生长。那么虚线段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还是不生长?是不是在根向地弯曲过程中会出现停止生长的时间段?若有,则表示由促进生长过渡到抑制生长中出现停止生长的阶段。所以关键问题是抑制生长的含义是什么。解释一:“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是指植物不生长,“抑制生长”指不生长,甚至有回缩现象;解释二: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抑制生长”指比正常生长要慢。哪种解释正确呢?

【例2】 图4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3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

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解析: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促进作用最大,所以α具有最小值,A错误。要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必须要有对照,B错。d点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的,绝不可能向左侧弯曲,C错。D正确,在横坐标上方作一条平行于横轴的辅助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这里有部分教师、学生认为C选项结果为不生长也不弯曲,认为左侧的d点高浓度抑制生长应该与右侧无生长素时不生长作比较,右侧都不生长了,左侧是抑制生长不可能缩回去,所以不生长,笔者认为不妥。d点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图中看出抑制强度没有达到浓度太高,严重抑制到不能生长的程度),指能生长,但比正常生长要慢,这里的“正常生长”是指没有去除苗尖端的时候,而不是与右侧一样,去除苗尖端,即生长素浓度为零时。右侧生长素浓度为零,细胞不生长。所以左边的高浓度抑制生长比右边的不生长细胞生长要快,应该向右侧弯曲生长。因此这里的对照要找准,真正理解曲线含义,要注意内源激素与外源激素的区别。此题应该是下一题的变式:

【例3】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时。图5(甲)为实验示意图。图5(乙)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解析:在低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弯曲程度越大,α值越小。当达到最适浓度时,α值最小,超过最适浓度也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和前半段曲线大致对称,所以排除C和D选项。当生长素浓度再增加,表现为抑制生长,最低限度就是左侧长度不变,B选项符合。[2]

从该高考题图中可以看出:b曲线是逐渐接近与横轴平行的横线。但明显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要达到不生长、不弯曲要求生长素浓度非常高,才会使α值为90°。

我们学过一个例子——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堆积在侧芽,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但侧芽依然可以缓慢生长发育。从中说明高浓度抑制生长应该是指比正常生长要慢,当抑制作用增强到一定值的时候,生长的速度慢得几乎为零。接着生长素浓度降低些过渡到既不促进又不抑制,应该是指植物能正常生长,浓度再降低时低浓度促进生长。

综上所述,解释二正确。即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抑制生长指比正常生长要慢。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不为零。所以所谓的“促进生长”或“抑制生长”都是有其参照标准的。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而是生长速度变慢,只有抑制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停止生长;促进生长是指生长速度变快;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长了,而是既没有加快也没有变慢,以一定的速度生长。

没有外加生长素的时候植物也能生长,只是缓慢,生长素加入后只是对其生长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所以对根而言,抑制作用还不足以限制其生长,只是比正常情况下慢了许多。而杂草的情况则是浓度太高,严重抑制(造成不能生长),最终死亡。苗尖端不是没有生长素,生长素是苗尖端产生的,所以苗尖端肯定有生长素的。笔者想指出的是:植物激素分为内源激素和外源激素,课本上的图片是外源激素的浓度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苗尖端实验中,在去掉苗尖端时(幼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去顶幼苗不生长。即生长素浓度为零时,停止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不为零,植物能生长。

大家也可以看下图数据,数据为一实验结果。为了直观反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线”,绘制两条“辅助线”(如图6中m、n)。与曲线的交点(P)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当浓度高于该点时,表现为抑制,当浓度低于该点时,表现为促进。[4]

图中的P点对应的根也有一定的长度,是和外加清水组作用效果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不加外源激素,而本身是有一定植物激素的,能促进生长。与P点对应浓度的作用结果显示的根平均长度相同,所以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图中也看出抑制生长时根也有一定的长度,也能生长,但比正常生长要慢,这里的正常生长指加清水,不加外源激素,但本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时的生长。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个特点是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如图1所示,即为生长素浓度小于c时,促进植物生长(b点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点促进作用最大;b点之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抑制生长;等于c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那么,这个c点时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长还是不生长,又是和什么时候作比较的呢?

【例1】 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

( )。

(图2中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解析:横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长素从主根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故主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是逐渐升高的,B选项排除;最终主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主要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生长,所以最终浓度应该高于虚线处浓度,D排除;在发生向地生长之前,生长素的浓度应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所以A对,C错。

此题虚线段的生长素浓度表示既不促进又不抑制,虚线以下是低浓度促进生长,虚线以上是高浓度抑制生长。那么虚线段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还是不生长?是不是在根向地弯曲过程中会出现停止生长的时间段?若有,则表示由促进生长过渡到抑制生长中出现停止生长的阶段。所以关键问题是抑制生长的含义是什么。解释一:“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是指植物不生长,“抑制生长”指不生长,甚至有回缩现象;解释二: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抑制生长”指比正常生长要慢。哪种解释正确呢?

【例2】 图4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3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

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解析:b点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促进作用最大,所以α具有最小值,A错误。要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必须要有对照,B错。d点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的,绝不可能向左侧弯曲,C错。D正确,在横坐标上方作一条平行于横轴的辅助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这里有部分教师、学生认为C选项结果为不生长也不弯曲,认为左侧的d点高浓度抑制生长应该与右侧无生长素时不生长作比较,右侧都不生长了,左侧是抑制生长不可能缩回去,所以不生长,笔者认为不妥。d点生长素浓度是抑制生长(图中看出抑制强度没有达到浓度太高,严重抑制到不能生长的程度),指能生长,但比正常生长要慢,这里的“正常生长”是指没有去除苗尖端的时候,而不是与右侧一样,去除苗尖端,即生长素浓度为零时。右侧生长素浓度为零,细胞不生长。所以左边的高浓度抑制生长比右边的不生长细胞生长要快,应该向右侧弯曲生长。因此这里的对照要找准,真正理解曲线含义,要注意内源激素与外源激素的区别。此题应该是下一题的变式:

【例3】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时。图5(甲)为实验示意图。图5(乙)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解析:在低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弯曲程度越大,α值越小。当达到最适浓度时,α值最小,超过最适浓度也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和前半段曲线大致对称,所以排除C和D选项。当生长素浓度再增加,表现为抑制生长,最低限度就是左侧长度不变,B选项符合。[2]

从该高考题图中可以看出:b曲线是逐渐接近与横轴平行的横线。但明显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要达到不生长、不弯曲要求生长素浓度非常高,才会使α值为90°。

我们学过一个例子——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堆积在侧芽,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但侧芽依然可以缓慢生长发育。从中说明高浓度抑制生长应该是指比正常生长要慢,当抑制作用增强到一定值的时候,生长的速度慢得几乎为零。接着生长素浓度降低些过渡到既不促进又不抑制,应该是指植物能正常生长,浓度再降低时低浓度促进生长。

综上所述,解释二正确。即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抑制生长指比正常生长要慢。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不为零。所以所谓的“促进生长”或“抑制生长”都是有其参照标准的。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而是生长速度变慢,只有抑制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停止生长;促进生长是指生长速度变快;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长了,而是既没有加快也没有变慢,以一定的速度生长。

没有外加生长素的时候植物也能生长,只是缓慢,生长素加入后只是对其生长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所以对根而言,抑制作用还不足以限制其生长,只是比正常情况下慢了许多。而杂草的情况则是浓度太高,严重抑制(造成不能生长),最终死亡。苗尖端不是没有生长素,生长素是苗尖端产生的,所以苗尖端肯定有生长素的。笔者想指出的是:植物激素分为内源激素和外源激素,课本上的图片是外源激素的浓度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苗尖端实验中,在去掉苗尖端时(幼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去顶幼苗不生长。即生长素浓度为零时,停止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不为零,植物能生长。

大家也可以看下图数据,数据为一实验结果。为了直观反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线”,绘制两条“辅助线”(如图6中m、n)。与曲线的交点(P)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当浓度高于该点时,表现为抑制,当浓度低于该点时,表现为促进。[4]

图中的P点对应的根也有一定的长度,是和外加清水组作用效果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不加外源激素,而本身是有一定植物激素的,能促进生长。与P点对应浓度的作用结果显示的根平均长度相同,所以既不促进又不抑制时植物能生长。图中也看出抑制生长时根也有一定的长度,也能生长,但比正常生长要慢,这里的正常生长指加清水,不加外源激素,但本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时的生长。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胚芽鞘虚线生长素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用小麦胚芽鞘进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系列探究
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研究
大牛
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
浅谈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
云母片在胚芽鞘实验中作用分析
折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