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及工作安排
2015-01-12山东省中小企业局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
一、2014年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户数激增
截至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户突破100万户,达到107万户,比2013年底净增17万户,呈现井喷态势,是历年来企业户数增长最快的时期,万人拥有中小企业户数达到111户,比2013年增加19户。
(二)拉动经济增长明显
截至9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户数37896户,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3.07%,同比增长10.3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8个百分点。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利锐分别同比增长11.2%、5.88%、7.75%,均高于全部规摸以上工业。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6月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全省私营企业一、二、三产业户数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6∶31.6∶66.8调整为2.0∶29.2∶68.8,一产逐步稳定优化、三产不断提升扩展。
二、2014年重点工作
(一)抓好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打造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7月份,山东省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26条措施。我们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中小企业壮大民营经济的33条细化措施。
(二)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达到1.4亿元,今年采取切块办法分配到市,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集聚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等。组织开展了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产业集群贷款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推动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发行中小企业债。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9767亿元,同比多增110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8个百分点,全省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额395亿元,担保企业3.4万多家。
(三)加强创新主体创业载体建设,推进创业创新发展
一是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目前,省级“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371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74家,平均每年研发中心拥有专利14项以上。二是加强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目前,共培育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299家,创业辅导师队伍发展到688人,每年组织创业辅导活动300多场(次)。与省人社厅联合,组织省市级创业辅导师和省级创业辅导基地工作人员参加第二期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培训人员50多人。三是开展巡回大讲堂。今年,全省已经组织培训企业各类人员6万多人,其中举办巡回大讲堂66期,培训人员1万多人。
(四)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推动集约集聚发展
今年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仍然将产业集群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扶持重点,加大了支持力度。全省培育出了一大批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好、品牌和创新优势突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力较高的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五)推进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工信部部署,自2011年始启动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重点建设的省平台、16个市级综合窗口平台和20个产业集群窗口平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1. 9亿元,完成建设和改造服务场地面积7.1万平米。目前,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都自主或联合建设了综合服务窗口平台,全省共建立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638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0个,其中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7个,5个技术类国家示范平台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10月26—27日,成功举办了“2014中国(山东)网络商品博览会暨山东中小企业网络商品订货洽谈会”,数百家中小企业、网络销售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参展,同时组织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会,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电子商务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六)组织实施小微企业发展考核,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根据国发〔2012〕14号和鲁政发〔2012〕28号文件中关于将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范围的要求,我们对全省17市2013年度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实施了考核,并以山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名义将考核结果在全省进行通报。目前,全省17市全部建立了中小微企业发展考核机制,将中小微企业或民营经济发展纳入了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或由当地党委、政府单独实施考核,对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
从调查情况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依然感到税费负担重,很多企业需要交纳的税费达20多种,如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基金水资源费、土地使用税、河道维护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独生子女补助费等。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更是感到难以承受。
(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受整个大环境影响,银行压缩信贷规模,抽贷、爽约的现象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反映,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仅占10%左右。不仅贷款难,贷款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在12%以上。
(三)发展环境有待继续改善
随着各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的营商环境逐步好转,改革红利得到释放,但与中小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很多方面,政府还是管得过宽、过细,有些部门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含金量高”的项目不够多、不够彻底。endprint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以及培训、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解读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覆盖率和知晓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民营经济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以及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的改革措施。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形成推动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奖惩激励机制。
(二)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兴业活力,让创业的激情迸发,让创业的热流奔涌。计划2015年,全省中小微企业户数比上年增长15%左右;各类业户吸纳就业比上年增长8%左右。继续在全省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业载体”。
(三)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推行“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绝活和专有技术。实施“专精特新、育苗扶壮”工程,引导中小微企业向生产专业化、工艺精细化、技术高新化、服务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出更多科技小巨人和优质品牌。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代理、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我省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
(四)推动中小企业集约集聚发展
调整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找准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制定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确立新形势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
(五)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加快推动中小微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及私募债工作,加强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合作,推介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交易或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政府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高中小微企业担保规模。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建立灵活的用工和人才引进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定向培养、技能培训、校园招聘、网上招聘,拓宽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渠道。
支持各类园区规划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引导中小微企业向园区聚集。鼓励中小微企业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场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实体和网络平台,加快省、市、县综合窗口平台和产业集群专业窗口平台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平台建设,尽快形成运转流畅、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平台网络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更多更广的服务产品。创新公共平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采用微博、微信、QQ、短信、服务热线等新型媒体手段,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
依托山东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优秀电商服务机构,广泛开展电商知识普及、电商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中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率。2015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年”活动,研究探索淘宝村电商创业兴业新模式,推进“淘宝村”建设试点,引导千家万户借助电子商务创业致富。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聚集电信运营商和优秀服务商,组织社会专业力量,开发、筛选和普及中小微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强研发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
(八)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报道促进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成功典型和发展成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围绕行政事项审批、市场准入便利化、企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使用、公共服务体系、营商发展环境等重点,经常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和调研,及时了解掌握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