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释义

2015-01-12张艳存于向辉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2期

张艳存 于向辉

【摘要】考察前人注释,对于《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的注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注释:“踵”即脚后跟,“持其踵为之泣”,即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而哭泣,表现母亲对远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二种注释:“踵”是指古代车的一个部件,即“(车)后承轸者也”,古时挽留车上人,常常附手于车,或攀其辕,或把车后之踵。如果结合当时婚礼礼仪来看,这两种注释都不够准确,这句话应该是描写赵太后在女儿出嫁时给女儿穿鞋的时候的情景。

【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战国策·赵策四》中有《赵太后新用事章》,题目为后人改为现在通行的《触龙说赵太后》。这是《战国策》中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章之一。文章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将溺爱的幼子派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得救兵,从而解决国家危难的故事,说明一旦让后代“无功而受禄”,就会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道理。

在本篇中,触龙在劝说赵太后时,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他把赵太后对儿女的不同态度做了一个对比,认为赵太后对女儿燕后的疼爱超过对幼子长安君的疼爱,以燕后为反衬,利用反激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触龙在谈到赵太后对待女儿燕后的态度时有一句话:“媪之宋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考察前人注释,对于其中“持其踵为之泣”的注释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注释:认为“踵”即脚后跟,“持其踵为之泣”,即赵太后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而哭泣,表现母亲对远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目前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及通行选本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注释,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李道英、刘孝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王长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繁体字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第二种注释:何建章先生在《战国策注释》相关注释中指出:“《周礼·考工记·輖人》郑玄注‘踵,(车)后承轸者也,古时挽留车上人,常常附手于车,或攀其辕,或把车后之踵(‘持其踵),故有‘攀车‘攀辇‘攀辕‘攀舆之说。参见《国语·晋语八》《东观汉纪·第五伦》《后汉书·孟尝传》。”认为“踵”是古代车上的一个部件,那么“持其踵为之泣”也就是描写赵太后攀附着女儿出嫁时所乘之车的“踵”而哭泣,表现母亲对远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古代的婚礼礼仪,结合古代的婚礼礼仪考察一下这句话的确切释义。

《说苑·修文》:“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修二,曰:某国寡小君使寡人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事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乃亲引其手,授夫乎户。夫引手出户,夫行女从,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夫先升舆,执辔。女乃升舆,毂三转,然后夫下先行。”这段文献是记述古代嫁女时的礼仪,赵太后之女适用的是诸侯嫁女之礼仪,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知道,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夫家送给女方两双鞋和“琮 ”——古代的一种玉器。母亲接受琮和鞋,取其中一双鞋给女儿穿上,然后整理女儿的衣服配饰,并叮嘱女儿嫁到夫家后孝顺公婆,持家和顺。女儿拜别母亲后,母亲亲自牵着女儿的手,在“户”——即“室”和“堂”之间的门把女儿交给迎亲的新郎,新郎牵着新娘的手在“堂”拜别父亲,在大门拜别父亲的其他夫人。然后新郎先上车驾车,新娘上车之后,车轮转三圈,新郎再下车步行。那么根据文献记载的礼仪,她的母亲是不能送出大门的,只能送到“户”这个地方。而新娘是在走出大门外之后才上车的,所以“持其踵为之泣”,不应该是赵太后在女儿上车后抓着女儿的脚后跟哭泣或者攀附着女儿的车哭泣,而应该是描写赵太后给女儿穿鞋的时候的情景,赵太后一边为女儿穿鞋一边哭泣,对女儿依依不舍。

考察词义、句义时,语言环境很重要,而古代典章制度、生活习惯是考察词义句义的大语言环境,一定要加以考虑。对《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的注释就要考虑大语言环境,考察当时的婚礼礼仪,才能对这句话做出准确的注释。

参考文献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3]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绂.训诂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繁体字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艳存,女,1978年生,河北衡水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训诂学。于向辉,女,1977年生,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辑:董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