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追求有效的对话活动
2015-01-12李苗
李苗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交流活动应追求平等性、和谐性、独特性、包容性,这样才能使对话活动走向有效,真正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对话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感悟、理解、对话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双向语言交流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展对话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活动应追求民主性、平等性、和谐性、包容性,这样才能使对话活动走向有效,真正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追求对话活动的平等性与和谐性
阅读课堂中的对话应追求平等性、和谐性,生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上进行沟通与交流。他们通过平等的交流,分享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惑,提升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也应该是自然而然、无拘无束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是他们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霸占话语权的“统治者”。譬如,教学《故乡》这篇小说,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闰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是“我”,因为“我”的活动贯穿全篇,所有环境、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我”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闰土,因为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主题思想的表现者,通过他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而笔者针对学生的回答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也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闰土,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不能简单看出场的次数和有关描写篇幅的多少,而要看其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有中心地位。闰土在小说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他应当是主人公。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直接告诉学生,或照本宣科地讲授教参上的观点,而应该在学生产生困惑之时引导他们去用心思考,拓展思维角度,并进行有效交流,使学生思想碰撞中提升感悟能力,增长阅读智慧。
二、追求对话活动的个性化与独特性
阅读教学离不开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对话、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思想、融合观点、形成共识,进而发挥文本阅读的教育功能。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通过有效的对话逐渐实现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深刻感悟。由于在生活阅历、知识背景、阅读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追求对话活动的个性化与独特性,要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融洽的对话情境中进行观点交融与思想碰撞。
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不可或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交流对话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具有核心意义的问题或话题,引领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好比一个“支架”,支撑着对话活动的开展。为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文本,挖掘语文教育元素,把握重、难点,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二是在对话、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导演”与“向导”的作用,为对话活动的开展把握好一个方向,避免学生在交流中“偏离轨道”,游离于文本之外,天马行空、乱谈一气。教师要有效地创设对话氛围,激活学生思维,调控学生思维方向,使之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和形式来有序推进,并能够在对话过程中,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掌握学情,发现学生对话中的思维火花或疑惑,以鼓励、点拨、示范等方式,解疑答惑,推进学生的思维碰撞走向深刻。
三、追求对话活动的融洽性与生成性
新课程倡导通过对话活动促成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使师生或生生之间不同的理解与思想产生碰撞,让学生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理解或受到新的启发,产生新的感悟。所以,对话活动要追求融洽性与生成性。师生或生生之间以平等的地位,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沟通。比如,教学《故乡》一文,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定向自读——讨论质疑——交流答疑——联系迁移——归纳总结。在第二环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闰土?造成童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性格方面差异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闰土变得麻木,让杨二嫂变得刻薄?等等。笔者对问题进行了梳理,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后小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为了表述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让同伴口服心服,有的同学还说明了自己思考的方法和过程。这样,生生之间针对文本内涵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深化了认识。
四、追求对话活动的合作性与包容性
当前,徐州市教育局推出了“学讲计划”教学改革方案。而这一方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活动更多情况下是在生生之间开展的,所以教师要将小组学习策略运用于对话教学。为提高小组合作中生生之间的对话质量,教师必须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贯彻落实“学讲计划”思想,为学生的对话、交流搭建平台。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先学”,进行组内交流,让其真正能够“学进去、讲出来”,保证每位组员都拥有话语权,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都有纠正他人观点、完善自己见解的机会。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捕捉到来自同伴的信息与思想,促进小组对话走向深刻,达到取长补短,批判、否定或完善自我的目的。
此外,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发表的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充满想象力的想法,应持包容态度。教师不应概念化、模式化地解读文本,而应指导学生在充分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内涵,欣赏表现形式。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参上预定的答案,或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框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教师对不合乎“标准”的回答不能轻易地予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这样会熄灭学生发言交流的热情,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无情摧折。
总之,对话交流活动应追求平等性、和谐性、独特性、包容性,这样才能真正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对话能力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