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缒”出胆识“缒”出精彩

2015-01-12高诗翔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摘要】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说退秦师,除了他高超的说辞艺术外,更在于他宽广的胸怀、英勇的气概,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关键词】烛之武;夜缒而出;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对烛之武说辞艺术的欣赏上,也就是说,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濒临灭绝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课文中,烛之武谈及自身的言语并不多,就一句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大概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长了,无能为力了,细读起来还有牢骚满腹的意味。文章中烛之武的动作也不多:辞、许、缒、出……但是一个“缒”字,把烛之武的所有光辉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烛之武退秦师》中是这样描述的:“夜,缒而出”,笔者认为这是本文在记叙上最精彩的地方。尤其是一个“缒”字,用得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缒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作为名词,解释为绳子,如《左传》中“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这里的“缒绝”,意思就是绳子断了。二是作为状语,用绳子栓着物,如同是《左传》中的“子占使师夜缒而登”,这里是用绳子栓着士兵往城墙上攀登。本文中的意思是第二种:用绳子拴着人从城墙上往下吊。

首先我们来看动作的发出者:烛之武,也就是说郑国的士兵把烛之武用绳子拴着往城墙下吊。而烛之武当时是什么情况呢?烛之武本是郑国的一个“弼马温”,怀才不遇。因此,当郑伯请他出山时,他首先是推辞,然后抱怨说“今老矣,无能为也矣”,想必是一肚子的牢骚和郁闷,但是在“国危矣”的情况下,他还是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得失,毅然决然地答应去出使秦营。

之前举两例中,都有人缒,但是缒的人都是士兵,而且是训练有素的士兵,类似我们今天的特种兵。《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可以说其中不免有虚构的成分,但是烛之武年龄偏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春秋时郑国的城墙大约有20米高,让这样的一个老者去“缒”,对他的身体是一个考验,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缒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比较安全一点的着落方式,把烛之武放在一个筐中放下去,这样他的身体少一点痛苦,但是缺点是目标大,易被敌军发现;二是直接把绳子系在他的腰间,垂直下降,这样目标小一点,但是20米的高空,对老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折磨。

一个“佝偻其身,蹒跚其步”的老者从将近20米高的城墙系下,然后想尽方法,独赴敌营,这是被一种怎样的爱国之心驱使?作者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窥出七十岁老人的决心和胆量。

其次我们来看当时的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秦晋两大列强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围攻一个弱小的郑国,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郑国的国都,秦晋分兵驻守两面,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举国上下一片惊慌。小环境是夜。烛之武执行的是一项秘密行动,郑国的安危在此一举,因此事情肯定是绝密的。既不能让城中的密探获知,也不能让晋国知道,不然肯定会有人出面阻挠,或者半途把烛之武杀了。所以必须在夜间让烛之武出城,因为浓浓的夜色是最好的掩护。但是夜色对于“缒”者来说,又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从烛之武决定出使的那一刻,他的每一步都在走向一条充满危险的荆棘之路,缒而出城有危险,出城赴秦有危险,口说秦伯有危险,秦伯可能为了秦晋之好,而杀了烛之武来表示同盟的坚固,也有危险,即使秦伯不杀,没有完成任务,回到郑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在大军压境,众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的烛之武毅然以个人之力承担着国家的安危,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之心,这又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识?

我们现在认为《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一般教师在讲授时,会将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是怎样苦思解危之策,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严阵以待,防范攻城,又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人们在阅读时,又往往被他那段精彩的说辞所吸引,而忽视了这背后需要的爱国之心和英雄胆识,要知道没有这两者,精彩的说辞可能变成投敌的借口。

补充一个课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而不是烛之武。佚之狐未必不会成功,但正如其名一样,狐狸的性格让他选择了逃避。可见,成就烛之武的最重要条件不是高超的外交技巧,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勇气和决心。《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弱国无外交,尊严来自于实力,同样,对于弱小的郑国,老弱病残的烛之武来说,能在危难之际,舍我其谁,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英勇的气概,多么赤忱的爱国爱民之心。

如何评价烛之武的行动?“春秋无义战”。孟子的观点对于我们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分析战争的性质,才可以正确评价在战争舞台上活动的人物。在这一场战争中,秦晋为了与楚国争霸,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很显然,秦晋是侵略者,郑是被侵略者,所以郑国君臣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活动,就是正义的行动,烛之武在国难时刻挺身而出,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应该肯定和赞颂的。而“夜,缒而出”,正是烛之武高大形象的有力诠释。

作者简介:高诗翔,男,197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骨干教师,现担任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