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教学研究
2015-01-12许柏
许柏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以及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传统古典诗词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诵读教学进行了革新,运用范读、领读、齐读、默读以及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诵读过程中使学生领悟汉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深化了记忆,加强了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古典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浓缩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华,蕴含了华夏先贤们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哲学的思考与情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下一代进行古典文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是把根留住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大计,文化传承不能丢。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笔者发现,传统的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革新古典诗词教学理念,重视诵读教育刻不容缓。本文抛砖引玉,对近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诵读教育改革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一、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讨论的诵读,是指富有情感的、按照文章内容进行语速、语调以及节奏变化的朗读,因此不是通常所说的阅读。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课文的信息,而诵读是在阅读基础上更进一步富有情感和节奏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不能代替诵读,因为多数情况下的阅读是不出声音的,而诵读需要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且富有韵律感,充分体现出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1.诵读教学是体味诗词韵律之美的必由之路
古典诗词本是歌词,是文人雅士按照曲谱的旋律而创作的歌词,最终的表现形式为吟唱,或婉约如阳春三月和风细雨,或豪放如残阳如血金戈铁马,无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现在虽然曲谱丢失,无法进行吟唱,但是作为歌词,古典诗词具有的平仄相隔、句句叠韵的结构特征,非常适合诵读,也只有进行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这种节奏韵律之美,才能真正领悟到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诵读教学是诗词记忆的必要手段
诗词短小精悍,是一种凝缩的文学艺术,凝聚着先贤们的喜怒哀乐,充满了对家国的眷恋(如屈原的《楚辞》)、对亲人的思念(如苏学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十年生死两茫茫”)、对自然之美的歌颂(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甚至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包含着无限的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很难用语言进行讲解,很大程度上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范畴。因此在记忆力最好的童年时期,先把这些凝缩的精华吞下去,通过反复诵读,不断地进行“反刍”,在一节三叹、抑扬顿挫的诵读中理解诗词的内涵,此后随着岁月流逝、阅历增长、心智成熟,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就会不时呈现出来,使人渐入佳境,受用终生。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伴随着人的成长而思维逐渐拓展的过程,也就是孔子教导的“温故而知新”,不能拘泥于要求学生立刻掌握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以及与此诗词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些外延知识。
3.诵读教学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正确地用“说”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但是很遗憾,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到了大学阶段都不善于或者不能正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口齿不清,甚至常常是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的功夫没有做好。事实上,每个人的口腔生理构造都不尽相同,加之各地方言影响,说起话来南腔北调不足为奇。但是规范化的汉语要求正确的读音,所谓字正腔圆才能让别人听得明白。所以语言教学中首要问题还是解决如何“说”的问题。由于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各级各类考试当中(普通话等级考试另当别论),普遍进行的是识字、理解、语法、写作能力的考核,并没有对“说”的考核,因此,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诵读教学,培养了一大批能看书写字而不能流利表达的所谓人才,这与哑巴英语有何区别。只有进行反复的诵读才能不断地矫正个人的发音器官,使得发音标准,说话才能做到字正腔圆;也只有不断进行诵读,说话才能做到语调富于变化,节奏控制得当,才能方便地与人交流。好在这个问题已经有同行注意到了。
二、诵读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革新
1.革新教学理念
说到诵读,很多人立刻想到诗歌朗诵,觉得对中小学生进行诵读教育实在是要求太高。事实上,诗歌朗诵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要求朗诵者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以及舞台艺术造诣,因此不能把朗诵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实践中教师又走向了另一端,本来作为诵读教育时间的晨读课,很多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丝毫没有顾忌到语音语调与节奏,更别提什么饱含情感了。结果外面听起来书声琅琅、人声鼎沸,身处其中者则是噪音环绕、不堪其扰,毫无诵读的乐趣可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诵读教学,真正把诵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严谨的教学。教育者不期望所有的学生将来都成为新闻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但是教育者有义务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说话,因此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很自然的事情。
2.创造诵读环境,革新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各地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中小学校课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文特别是古典诗词的诵读教学已经具备了条件,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同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要创造宽松的诵读环境,让学生身心放松,不再视学习为畏途。其次,学习心理学表明,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量比单纯背书要多得多,且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更适合长久记忆。比如: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或受限于生活环境,对古诗词中涉及的宏观的自然美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洞庭美景)或者著名景点(如张继笔下《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没有任何印象,多媒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诗词相关的动画、电影片段,配以或抒情或激昂的音乐,祖国壮美的山川河流立刻呈现于眼前,抽象的文字化为活生生的视觉、听觉元素。创造情境课堂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情境再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使得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立刻与诗词的描述对接起来,从而加深了印象。在此基础上,随着画面的缓缓移动,音乐缓缓响起,朗诵名家对课文的朗诵作为配音呈现,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语句轻缓与节奏快慢,体味语调变化以及换气节奏,揣摩诵读者的情感,欣赏多次后让学生声情并茂跟读,教师总结后再进行范读,进而让学生个别诵读以检测效果,并请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关掉多媒体配音,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齐声诵读、反复诵读,进入情境感受意韵,然后屏气凝神地默读,充分体味古典诗词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如此引导学生诵读,则诗词中的美自然呈现于学生脑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诵读,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教学效果,这方面已经有同行做了有益的尝试,证明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总结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在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意境融合,通过多媒体示范、跟读、齐读、默读等诵读过程,给诵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宁.浅析小学古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87-188.
[2]巫远添.古诗词“意境美读”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207.
[3]盛海霞.“诗”光读百遍其“义”未必现——浅谈小学语文高段古诗教学的几点认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4(27):252.
[4]包万青.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12):269.
[5]刘喜科.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俪人:教师,2014(1):15.
[6]舒建华.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素质教育论坛,2014(26):114.
[7]王晓红.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4(25):238.
[8]金春江.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73-174.
[9]汪小波.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算(教师版),2014(27):175.
[10]张志建.语文情景课堂的情景设置[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4(4):46-47.
[11]黄超颖.激发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4):71.
[12]杨德阳.发现语文课堂的美[J].中学课程辅导,2014(22):73-74.
[13]常永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12):139.
[14]罗月念.让古诗鉴赏课堂美不胜收——从三维目标角度浅谈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角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164-165.
[15]路海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学周刊:中旬,2014(4):196.
[16]马娟.寻美——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1):95.
[17]许秋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美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89-91.
[18]尤丽玲.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J].内蒙古教育B,2014(5):64.
[19]李玉恒.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