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障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
2015-01-12李海英
李海英
摘 要: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育方法、手段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注重数学课堂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沟通,让师生关系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生活;情境;沟通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感知与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育方法、手段生活化
教会学生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教学要紧扣教材,以教材或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面对教师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因此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首先,教学方法方面,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和掌握数学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其次,教学手段方面,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尽量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例如:学生很难区别几何图形,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系列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轮廓,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启发他们寻找和发现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的图形,使他们积极地在第一时间复习和巩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从生活中寻找图形的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能发现教师没有留意到的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二、数学课堂内容生活化
“实用数学”强调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生活内容注入教学;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能够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数学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校、本班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本班共有学生7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又如:学习“年、月、日”以后,让学生练习看一看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如果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明年的生日又该是星期几,再看一看父母今年的生日是星期几。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助于教师很好地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存在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笔者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特别是这些智障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上商场独自购物的机会非常少。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呢?于是,在课前,笔者带领学生先到学校门口的超市进行了参观实践,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了商品的各种标价以及购物的全过程。这节课中,笔者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学习人民币单位的换算。由于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不主动发言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加强沟通,让师生关系活起来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是喜欢这门课的任教教师。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愿意让教师组织、引导他们学习数学,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能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视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拉近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精彩部分的肯定表扬,以及用手轻轻地在学生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教师,爱上听课,让他们充分感受教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由数学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这既能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与尊重、乐观与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总之,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内容注入教学;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还能给学生留下瑕想和期盼,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