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想象诵读
2015-01-12李馨
李馨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古典诗歌与其它阅读教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如若只是枯燥、乏味地进行讲解,不仅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教学价值,而且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改变现存于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采用符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并以从根本上理解诗歌内容为出发点,深入把握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继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想象;诵读;高中语文;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都有相当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古典诗歌教学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古典诗歌意韵较委婉,不似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通俗易懂,也可能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新课改强调审美教育,而古典诗歌教学则是改革的必然体现,如何实现古典诗歌的有效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探讨了如何从学生的感受、想象着手,通过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紧抓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这扇毫无隐藏的窗户可以直逼入人心。诗歌也是如此,作者在一首诗歌中将自己的所有情感都付诸于此,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样可以通过诗眼来抓住。一般来说,诗歌都较为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直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有深入学习的兴趣。但是若遇到篇幅较长的诗歌,由于本就表述拗口,学生更不愿意深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紧抓篇幅较长诗歌的诗眼,则可以直接洞悉整篇诗歌想要表述的思想感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白居易)这一首诗时,由于篇幅较长,而通常学生又会表现出较为厌烦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将这首诗的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找出来,就可以使学生清楚明确地了解到作者以自己与琵琶女相比较,只能在“沦落人”中寻找知音。通过此首诗歌,得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继而反映出封建社会时期对人才不能知人善任的境况。
再如:学习《蜀道难》(李白)这一则诗歌时,引导学生抓住其诗眼“难”,从整体上就把握住了这一篇幅较长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借以歌咏我国山河雄伟的感叹。
二、引导学生探求诗歌创作的背景
每一首古典诗歌,其表达出来的感情与意境都离不开它的社会背景及性格根源。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在其背后都涵盖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及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创作者不同的社会经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决定其主观态度及作品风格。而就算是同一个作家,随着不同时期的变化,其创作作品的风格也会大为迥异。因此,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情况,才能做到从根本上理解此首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情感。只就诗歌的表面阅读,而脱离创作背景,那么就相当于无源之水。
例如:在学习《短歌行》(曹操)一课时,在教学初,教师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诗歌,通过诵读体会到诗歌表现出来的表面意蕴,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曹操在写此诗歌时的心情、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再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并在皎洁的月光下设宴,慷慨而歌,继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振奋、激昂的情感。
再如:学习《声声慢》(李清照)这首词时,如若不能了解李清照在此时期内国破、家亡、夫死,饱受离乱生活之苦,怎能体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伤、凄苦的愁绪。
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国古典诗歌向来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意”的表达,也就是意境,通过变化多端的手法表达出来。如古典诗歌中游览名胜古迹这类题材,不是以叙事或者是描述的方法表现出来,而是以暗示、隐喻或者是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述出来,将所要表达的眼前景象予以虚化。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中主要表达的意向就是月夜江上的壮美景色,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的表现。对此,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脑海中重塑意境,想象在月夜江上观看壮美景色的情景,借着对古代风流人物的追念,将自己的怀才不遇、老大未成通过这滚滚江水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想象,可以使学生从紧抓诗歌的意境来进一步理解诗歌,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诗歌的表述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继而进一步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如:学习《归园田居》(陶渊明)这一首诗时,如若只看表面,诗中“鸟、林、鱼、草乌、狗吠”等都是客观存在于作者眼前的实物,但通过这样的意韵组合,却把作者当时感受到的宁静心境全部表达出来了。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其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景,并借此感受到田园之静,继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述出来的离开仕途、归于田园的悠远、宁静、平和的意境。
诗歌就是这样极富奇妙之处,本就是对所有现实景观的表述,但综合起来却又会体会到另一种独特的意境,也正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要借助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深入体会,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过程,继而从整体上提高古典诗歌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诵读是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诗歌内涵的一个过程体现。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旷达、李白的豪放……诗歌作为感情高度集中体现的一种载体,读者必须要亲自细细体会才可以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往往在教学实际中,传统的教学方却将此忽视,只是按照教学要求责令学生当堂背诵所学诗歌,而当学生能够背诵却不能了解此首诗歌的所含意韵时,也同样表明这节课的失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体味诗歌,而反复诵读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捕捉到诗歌中微妙的感情变化。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感受诗歌独具的鲜明节奏、意韵,从而进一步赏析、理解诗歌。
在开始诗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自己所喜欢的朗诵名家,进行对诗歌进行诵读,在此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在诵读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诵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感受人生韵味,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中苏轼的豪迈之情……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教师只有在教学实际中通过逐步、深入的探索,才能寻找到适合于学生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诗歌,在课堂活动中对诗歌反复诵读,达到与作者之间的契合,才能深入了解诗歌内涵,感悟作者体会,继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古典诗歌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陈光森.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精神情感教育[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7).
[3]王慧玲.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下旬),2012(9).
[4]刘静芬.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6).
[5]李方国.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