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建制度与符号学立方体讨论提纲

2015-01-12尹国均尹思桥

重庆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形式空间建筑

尹国均,尹思桥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重庆 400014)

1.社会变迁与有意识地对时空在进行改造,二者是互动的。

2.时间结构的语境(time framed context)的空间形式与过程概念延续,是因为缺少工具性和实验性科学技术因素,是文人(士)为社会解释者和代言人的结果,这就是旧的空间形式在历史中延续如此之久的原因。

3.身体依照社会意识形态法制在空间中移动,包括移动能力/可及性/定向/地方在时空中的Being(存在)、地方感(Sense of place)、路径构成的经验与记忆(发生事件的感知)/内省的、朝内看的历史/建构/记忆/区域/界限等。

4.组合构成地域性(locality)表征为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经验和理解/大尺度建构的边界。社会互动——过程/地方/过程/形式——动态/形式=过程/发生的(generative)体验/空间——身体。

5.空间是一种操作和互动的形式(Ross,1988,Cifed in Gregorg,1990:9)。地方——框限——边界——围合物——围场。中心与边缘关系的概念化/地方性再生产。

6.在建筑中人以时间取代空间。在哈维(Havey)所谓:时空压缩(time space compression)时代,是难以想象古代时空经验的。

族群性别/时空距离的time space distinction(Giddens)。 体验神道与轴线是体验“权力几何学”(power geometry)表征的社群/方式。

一位外国人总结中国建筑的规则是:

(1)墙的围绕

(2)中轴

(3)南北向

(4)中庭(庭院)①

这一建筑形式表征了多层次意识:汉文——表意(形象)——连字(指事)/青铜——武器——权力/铁——农具——农业文明——井田制度,这些系统又是以集体意识的相互关系/文化认同与政治理性/权力组织为基础的。空间中的神/古代社会构造的文化符码/以步(身体)与(马车与马)作为身体尺度,与今天Inter网-bite时代相比是不一样的,连续的古代空间感之不同。这类空间是乌托邦──权力空间,充满这空间的则是历史/文化塑造的社会集体实践──建筑符号系统、权力系统的集中与强制性制约性、控制性、古代交通资讯网络,是政治权力运作形式/空间的非物质性语义,全能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的展现,这个关系是抽象的。在文化控制下的批量复制空间。

7.感知的(perceived)

构想的(conceited)身体与其它身体互动关系,

生活的(lively)②通过建筑场所构成生命的中介。

8.建筑空间表征了社会关系,空间实践(spatial praxis)是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引导实践的概念模型)。比如,《法式》、《则列》这两部典籍表征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揭示了人——环境——社会关系③,构成空间形式的意义上的特殊化——等级/数/色彩/式样/规模/时间等,是对岸心灵的想象/营建形式的感知,这就是所谓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作为文人 (士)知识权力的表征和交错构成等级制规范。

9.社会实践/镜象/空间的符号学模型,构造形式是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实践/活动/物质化生活形式④。 它们构成:

全能意识形态模式进行互换性和互证阐释

10.古建的空间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是一种制度化模式,它们用权与法使做法/功限标准化,从而构成社会组织模式:

11.土地规划是权力的表征,空间是权力框架,它表现为城建图像,这个图像透过空间手段来规划历史。

12.生活形式表现为空间实践概念化构想/生活经验/无意识。

它是感知的(pereiced),是空间表征 (representation of space)和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是知性-抽象-心灵。 这里包括了序列(sequence)、同时性(simultcfaneity)、占用/发生(take place )(场所)。

13.海德格尔的土地感包括:

(1)Earth──world──being互换,构成对人的研究。

(2)身体与自然的物质性(materiality)。

(3)社会空间/存在地理学(existential geography)。

14.凝固的仪式形式,(historicity)历史性语法或组合段的(syntagmatic)超越个人存在记忆的历史⑤。

15.复制历史—互文性是中古建筑史巨大的语境。这个“天网恢恢”的语境可用符号学立方体来表现:

这样,我们就构成了中古建筑群体的图像语言场域,群族神秘宗教,性别群体强化凝聚的标记/政治现象/意识形态,乡村经济策略,构成的空间逻辑序列,巨大的影像群落——落满尘埃的奇观——中古正史。

16.历史的意义项(connotator)是过去经验的表征(representation),这个唯一中心呈放射状的系统,具有话语互文性/块状整合性,是系统组织形式。这个组成形式就是非曲直表意链(signifying Chain)——组合段系列——历史延伸。

17.在表意链断裂的今天 (The breakdown of the signifying Chain)分层次时序主体文化生产。主体性或“我”的缺席或“不在场”,从而使主体对建筑的体验形成如下程序:

集体社会价值实践——文化意识形态的幻想──文化形式——认知绘图(cognitive mapping)。

文化的自我指涉性(auto referentiality),转向自身,而且将本身的文化生产标志为其内容。

18.建筑符号的具体实例

(1)对斗拱的组合段进行图式语义学理解──在整体本文中,它们是语义素(semanteme)、类素(classeme)、潜意素(virtume),它们由一些更小单元集合构成,这种构成背景当然是社会文化环境。譬如《营造法式》的规范性模数制,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模数制。《营造法式》规定的“材”有八等,又分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以材分等级,构件大小、长短,屋顶举折以材为标准决定,这种“标准化”定量化方法从唐宋到明清一直沿用,大同小异。从唐开始,斗拱的历史沿革中有逐渐缩小之势,到明清明显,大木作制度有简化趋向,斗拱排列组合趋于小且密集,原在结构功能减少而几乎成为纯装饰(修辞)构件,它转换成为一种等级与修辞符号。

(2)将柱的收分、栌斗、叉手、瓦当的图腾性质及其与礼器的渊源关系(西周、东周、战国)砖瓦、青铜礼器、汉石阙、象征权力的青铜器饕餮纹与建筑修辞项进行比较,“礼”的内容共同体现在这些空间形式中,其工艺手法近似,它们同样具有“文字”一样的权威性话语权力。建筑是一种大型的“礼器”。正如张光直说:“对商周艺术动物纹样的分析,不仅能使我们认识它们的宗教功能,而且说明了为什么带有动物纹样的商周青铜器能具有象征政治家族财富的价值。很明显,既然商周艺术中的动物是巫觋沟通天地的主要媒介,那么,独占这种沟通手段也就意味着对知识和权力的控制。占有的动物越多越好;因此正如《左传》所说:“远方图物”所有的“物”都铸入了王室的青铜器之中。很可能王室的巫师和地方的巫师各拥有的动物助手也是分层分级的。从巫觋的角度对商周艺术中的动物所作的解释还告诉我们:商周时代以动物为助手或使者的巫师,的确干着“飞”往祖先或神灵世界的勾当。动物的这种功能决不仅见于殷商和周代早期。若干东周艺术品里也出现了“驭”兽的人物形象。它们很可能描绘的是东周的巫师及其动物助手;当然,这些图像中的人兽位置关系同早期人兽纹样中所反映的并非完全一致⑥。

(3)随西方佛教艺术传来,火焰纹、莲花、卷草信、缨络、飞天、狮金翅鸟作为符号用于建筑上颇多,比如莲花(代码)束莲柱,须弥座、火焰——各种卷面雕饰、卷草等,这类符号是可供“知识考古”和“图像章考古”的代码。

(4)彻上露明造展现了结构美,这种美是一种更抽象的符号,它是人们长期劳动生活的经验积累。这不只是建筑形式上的演化,而是身体审美姿态的变化,是一种抽象的代码。

(5)建筑做法斗拱简化,比如下昂被斜取代,斗拱比例缩小补间铺作的余数增多,这是审美态度的转变所致。

(6)强烈的原色只是为了保护木构,而且有原始图腾仪式意味。南北朝、隋唐讲究白墙红柱/柱枋,斗拱的华丽彩制,屋顶灰瓦、黑瓦(少琉璃瓦)、脊与瓦要“剪边”,屋顶不同彩制。宋、金宫廷始用红墙/柱门,窗黄绿。到元、金时,各色以琉璃屋顶 ,檐下金碧彩作。明朝制度化,彩作用严格等级制,色彩从图腾崇拜代码演化为等级制符号,说明建筑与仪式之关系。

(7)平面的封闭区域形成一种“类型”的模式,这个模式对应产生心理区域即“镜像”。由“间”单元组合成“院”,沿中轴南北延伸,左右对称成为中国古建的平方组合模式,这种模式不是通过“看”的姿态而形成的,而是一种身体—心理模式建构,是相对独立、封闭与群体联合生成防卫的逻辑性组合。以南北纵轴为立,以方块井干式延伸使建筑群成为一种有机生长方式,由“门”“墙”“廊”为纵向联系方式形成组群。商朝已有方形柱网存在(“间”的概念),间数以“奇数”为主,面阔左右对称,这可能是求对称或奇数的 “增长性”而致或者是因为中心间(父权、族权、男权、夫权的象征)然后求左右对称所致。间数、面阔、开间多少大小与政治宗法系统相关,它直接就是政治秩序编码制度。以南北轴为主和东西轴为辅(方位)的“院”把方位与尊卑长幼,男女主仆定位为道德秩序是中世纪建筑的特征,是方位(天地)与道德秩序(人)重叠。以廊院连接,坐北朝南的厅堂(殿堂)为主的最高等级,东西为厢房次之。从民居到宫城均出于同一模式,只是等级、大小、比例不同而已。在这个框架基础上,辅以棱柱、月梁、雀替、斗拱等修辞语,以及主次等级不同的屋顶(举折)作法,所谓“玄鸟”图腾形像为“原型”。

19.康定斯基说:以平面时间序列为特征的点线面组合是一种水平方向的活动即“置于其中”,并以感观去体验,它频率节奏忽高忽低,这个活动使自身包容其中,不同方向的线条,扩散活动,时而低沉,高亢……⑦

20.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写道:当一个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采取纵向扩展、横向扩展或纵横双方都扩展的方式,构成各组群建筑。第一种纵向扩展的组群,首见于商朝的宫室遗址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布局方法。它的特点是沿着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但纵向庭院过多,横向交通势必不便,故又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为二组或二组以上,是南北朝以来宫殿和大型庙宇常用的手法。第二种横向扩展的组群,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组或二组,而在各组之间以夹道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这种方法自唐以来常为宫殿、庙宇、衙署和大型住宅所采用,但不用夹道而在主要庭院的左右,以若干道横廊与两旁次要建筑相连接的方法,仅见于宋初祠庙中,以后未继续发展。第三种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可以北京明清故宫为典型,就是从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内廷左右的横向扩展部分相配合,形成规模巨大的组群⑧。

21.在组合的平面中,只有“进入”,在视点序列中形成无数个“散点”,才可如同观一幅长卷一样;它不像西方那样有确定视点(焦点)静观世界,它的视点是游离的(散点),是一种体验的态度。

注释:

①参见Andrew Boyd著《中国古建筑与都市》第55页。

②M·Gottdiener Marx for our time: “Henri Lefebv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Sociological Theory 11:1 March pp 129~134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参 见Fredric Jameson (1984)“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New left Review,No 146.July─Aug.pp 53--92

⑥(美)张光直著《艺术·神话与祭祀》第65页。

⑦(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点·线·面》第5页,(罗世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⑧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1页。

猜你喜欢

形式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