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模式策略问题研究
2015-01-12周星秋
周星秋
摘 要: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以及教师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引领新一轮教师在职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校本培训模式将真正成为“以教师发展为本”和“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教师在职学习的最具效益和活力的培训模式。本文分析了校本培训模式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策略
一、转型的背景依据
当前,我国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革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此而言,教师要有新的学习理论,并且要学会学习。因此,在该背景下提出校本培训走向校本学习的真正含义不是否定原来的培训形式,也不是单纯的术语变化,而是为了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转换视角,转变观念,促进教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形成全员学习的氛围,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的品质,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使校本学习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校本学习的基本理念
学校及教师个人应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校本学习的意义,推进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变革。校本培训模式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本,但更多的是从培训者施教的角度来看,而忽视了对学习主体——教师的真正尊重,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校本学习则是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自发的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在外界要求下的被动学习。校本学习的基本理念有三点:
理念一,教师是学习者,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教化式、集会式、报告式的培训形式。在校本培训中,学校组织者常常依赖于外聘专家学者,开展的是输入性培训。教师作为受训者已经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导致教师或多或少地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导致教师培训的被动、盲目、低效。为此,要实现校本培训向校本学习的转变,首先要认识到教师是一个“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霍钦斯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因此,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校本学习就是要以促进教师树立“学者未必成良师,良师必为学者”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以引导教师把学习作为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本取向。因此,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学习应该体现愉快、互动及和谐的特色,倡导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因为,“教师对学习本身的感染力,能够把学习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情传递给他人”。
理念二,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中小学教师入门之后,其专业知识与技能会相对稳定在一定的层面上,此后,教师所要追求的就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生命价值的体现和教育生命的发展与延伸。无疑,立足于终生学习理念的校本学习形式能满足现代教师的这一需求,也可以预见让教师通过长期连续地立足于以校为本的学习,会“内化”生成专业教师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价值、态度等多元素构成的专业素质,也会同步构建起新型的教师文化。因此,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同时,也成为学习文化的建设者,校本学习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理念三,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教师专业化运动使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样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校本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学校成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生成性的“教师发展学校”。
三、校本学习的基本评价
校本学习所实施的评价方式要突破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和简单的技能层面的评价,而形成多元的、全人的、发展性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师将学习需求从外控转变为自主、从生计需求提升为发展需求。校本学习的评价应该建立起以激励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学习评价系统,具体而言:
1.评价的目标指向
倡导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校本学习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倡导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建构;倡导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引导学习者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倡导情境驱动的评价,促进学习者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将学习与教学研究进行整合;倡导基于进步程度的评价,激励学习者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2.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的态度、情感以及主动程度,学习者的迁移应用能力,学习者的自我监控水平和能力,学习者的反思实践能力,学习者的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研究的能力),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3.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包括学习档案评估、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论文评比、课例研讨、教学技能比武、成长故事演讲、科研报告答辩等多种方法。
总之,校本学习取代校本培训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教师在职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