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眼动跟踪技术的色彩情感研究*
2015-01-12田少煦申品品郭昱竹
■ 田少煦 申品品 郭昱竹
基于眼动跟踪技术的色彩情感研究*
■ 田少煦 申品品 郭昱竹
眼动跟踪是指通过测量眼睛注视点的位置或眼球相对头部运动而实现对眼球运动的追踪,眼动跟踪技术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医学、心理学、现代工程学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色彩情感数据获取主要采用纸本识别问卷调查和抽样分析等研究方法,致使色彩样本及数据偏重主观性,缺乏客观的准确表述。通过眼动跟踪仪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我们将色彩学、心理学、传播学和实证科学结合起来,对色彩的气质、情绪、氛围、性格、状态、联想等词汇对应的6类61种颜色进行了被试者的眼动跟踪测试分析,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兴趣区、热点图等数据,发现了中国人色彩情感趋向的一些基本规律,这将为我国色彩情感研究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探索新的路径。
眼动跟踪;色彩心理;色彩情感;色彩学
情感是指“人类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它反映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与人的关系(李元厚,1999:87)”①。关于情感语义,沙霍夫斯基定义为:“从一般意义上说,情感语义可以界定为借助语言表达的人的社会化情感观念对周围世界的态度(Шаховский,1994:20)”②。情感语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心理特征的反映,“情感语义和一定词汇的结合往往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无意识积淀,构成民族情感倾向上的定势特征,内化为民族心理的结构”③。在语义学中,人的情感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同样可以通过情感语义的映射来实现对色彩情感的表达。
由于我国色彩理论研究的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色彩情感一直依赖日、韩等异域民族的成果。特别是近20年来日本的色彩心理和色彩情感已广泛渗透到我国色彩研究、色彩教育和应用领域,绝大多数色彩情感表述都被日本色彩所取代,出现了严重的学术失语。照此下去不需多少年,我国的色彩情感将全部被日本同化,中国国家色彩文化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我们的研究是对中国人色彩情感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通过对被试者的视线捕捉实现客观的数据分析,为我国色彩情感系统的建立探索可行之路。
一、眼动跟踪技术在学界的应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眼动跟踪技术在我国广告效果研究方面悄然兴起,近年来界面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更赋予了该技术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业界工作者纷纷投入到这场波及全国的客观性研究的新实践中来。“眼动跟踪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眼动仪可以获得受测者在观看视觉信息过程中的即时数据,以便来探究被试者视觉加工的信息选择模式等认知特征。与其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比,眼动跟踪方法在记录的过程中更加自然、干扰较小,有其特殊的优越性”④。眼动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被试者进行分析——
注视点:是指人的眼睛在看某一物体时眼球对焦与定位后目光所集中的点。
兴趣区域:注视点比较集中的那部分区域。
注视持续时间:在一系列兴趣区域实验中累计的注视时间长度。
注视点数量:注视点的数量和搜索效率是成负相关的,注视点过多往往意味着由于显示的元素排列不当,导致搜索效率降低。如果注视点的分布是随机的,则说明被试者眼中的研究对象缺乏关联性。
兴趣区域的首次注视时间:该度量标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兴趣区被感知到的时间长短。
兴趣区域的注视时间:注视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被试者对该要素的重视程度。眼动追踪可以通过观察兴趣区域的注视时间去判断色彩联想的强度和范围。
二、色彩情感测试实验设计
人的感觉器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人的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⑤。受到色彩通感的启发,本次实验根据我们对情感色彩前期研究的分类,将人们生活中出现的情感色彩分为六大类,即色彩的气质、色彩的情绪、色彩的氛围、色彩的性格、色彩的状态、色彩的联想。
本项目研究由密切联系的两部分组成,一是前期的问卷调查和测试,二是后期的上机测验。问卷调查采用一个颜色对应多个词汇的方法,筛选出色彩联想程度最高的四个词汇;眼动仪测验采用一个色彩情感词汇对应多个颜色的方法,参考问卷调查的结果提供一个色彩情感关键词和多个相关颜色,记录被试者的首次注视点、注视时间、兴趣区等信息。两部分实验设计采用相似的人口比例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独立完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眼动跟踪技术的测试,相对于纯问卷调研,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1.SD法问卷调查设计
问卷调查以心理学中的语义差异法(Standard Deviation)为基础,通过广泛的调查问卷收集相关色彩的基本意象词汇,形成最初的“词汇——颜色”问卷表。再通过大量的全国问卷调查,提炼出“颜色——词汇”对应列表,制定评价尺度以将这些心理感受进行量化,让这些颜色和筛选后的词汇建立起“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最终通过分析量化的心理感受值来定量描述“色彩”的特征,运用色彩的心理模型来建立色彩意象的语义地图。
为此我们设计了态度测量量表,每个颜色都有对应的正面和负面的色彩联想词,7和1分别是对应词的正面和负面联想程度最强的值,最后将所有计算出来的均值连起来,就形成一幅SD法折线图,表达了每种颜色在色彩情感联想词中的强弱程度。
这次问卷调查选取能够被肉眼识别、比较常用的61种颜色,按情感类别划分为色彩的气质、情绪、氛围、性格、状态、联想六个类别。每一类都单独做成SD法问卷实施调查,调查对象是随机选取的深圳市18到65岁的普通市民,每份问卷的调查人数为50人,其中18岁到35岁青年人占70%,其余占30%,年龄分布符合社会现实状况。
2.眼动仪测验实验设计
眼动仪测验的具体流程操作,参考了传播心理实验对读者读报习惯的眼动仪研究:在实验环境安静无尘的条件下,通过视线捕捉技术直观形象地显示被试对象的注视点活动轨迹及视线集中区域⑥。在眼动仪实验中,我们给被试者提供的每张图片只显示一个颜色的情感词汇,并为这个词汇配备6—7个可供选择的色彩样本,留给被试者5秒钟的浏览观测时间。
上机实验将需要测试的六类情感色彩样本合为三组,每组都单独请不同的被试者进行测试。年龄分布和总人数与问卷调查相同,整个实验在恒温22度的实验室进行,氛围安静,采用Tobii Studio眼动仪,戴尔21寸液晶显示器,观测视角为5度。实验材料分为三组,每组两类图片:一类是中间只出现关键词的空白图片;一类是情感关键词和可选色彩样本一起出现的图片,每幅图片出现5秒,中间休息30秒继续,两类图片交替出现。
第一组(色彩的气质和色彩的氛围):22个关键词,44张图片;第二组(色彩的情绪和色彩的状态):19个关键词,38张图片;第三组(色彩的性格和色彩的联想):20个关键词,40张图片。下面以第二组为例展开研究过程和讨论。
三、两次测试实验结果
1.SD法测试结果
在完成的SD法测试问卷中,每个颜色对应的色彩情感联想强度的均值在表格中的连线绘制成为一条色彩联想情感强度折线。在1到7态度量表中,我们将3—5区间的定义为不显著,2—3和5—6定义为显著,1和7定义为极显著,用来区分颜色产生的联想的强弱程度。
以第二组为例,本组测试共有19个颜色,问卷确认了最容易让受众产生色彩联想的情感词近80个。通过SD法测试问卷,收集到被试者对不同颜色的色彩联想强度数据,将这些数据在色彩情感意向表中进行标注,能够显示不同被试者对同一色彩的情感联想强度。对所有的有效数据进行均值计算,就能得到某种颜色的色彩情感意向折线图。
下图中展示了颜色编码为1—2的红色样本情感意象折线图和根据各被试样本数据计算的均值折线图。在图中,各个案样本折线节点以圆形表示,均值样本折线节点用三角形表示(见图1)。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颜色通常会对应多个不同程度的情感联想,一种情感联想也可能对应一个色彩的邻近色和类似色,SD法问卷测试的结果只是反应了特定颜色在众多可能产生色彩情感联想的时候最可能倾向的情感。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颜色对某类情感联想的强弱程度需要更精细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才能得到,这需要我们采用眼动跟踪实验的方法去解决。
2.眼动跟踪实验结果
眼动跟踪实验采用自动播放实验材料,不需要用鼠标点击换页,注视时间有限(每张图片仅限5秒)。眼动实验数据的分析主要从注视点次数、首次进入时间、兴趣区注视时间等层面进行分析,根据兴趣区的注视时间和持续次数的时间记录可以看出被试者在每张图片色块上面的视线停留时间和持续次数,并生成直观的热点图(图2)。
图1 SD法测试折线图
图2 眼动仪记录视线轨迹的原理
注视点的半径设定为50像素,这个固定的计算反映了人类的视角范围,100个像素的直径范围是人眼一个注视点的视线范围,当视线转移的时候,能够精确记录下视线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的注视次数。Y轴上的1表示注视1次,如果注视点的分配出现重复,将会通过冷暖色区域和面积的变化为这些点赋予重复值。
四、色彩情感的眼动跟踪实验分析
下面以第二组中“色彩的情绪”为研究对象,重点选取其三个词汇的眼动数据,进行色彩情感实验的数据分析和说明。
1.热情
在问卷调查中,热情对应的颜色编码为1—2(H0 S70 B95),这一颜色的联想全是正面的,其中最显著的三个联想如下:第一因子为热情(5.90),第二因子为活跃(5.75),第三因子为强劲(5.54)(见图1)。这些颜色的感情因子排名帮助我们在接下来的情感词汇联想测试中选择特定词汇的待选颜色,即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如果一个词在多个颜色中的情感联想程度都比较高,即可选择这些颜色作为眼动测试的待选颜色。
我们从问卷调查表“热情”联想的颜色中,选出了以下六种颜色的色样做成实验图片,过滤掉了大部分与热情联想相关度低的颜色,提高了眼动实验的效度,并通过眼动跟踪设备记录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关于“热情”这一情感关键词的测试材料,图中每个颜色都有对应的编码和HSB值,为了方便起见,将热情组的待选颜色从左向右以代码R1、R2、R3、R4、R5、R6代称。
我们为这六个颜色设立兴趣区,所有在这个兴趣区范围内的眼动数据将被记录为这个色块的注视点次数、首次进入时间、兴趣区注视时间等,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到与热情这一情感相关度最高的色彩,并描述联想强度的大小(图3)。
图3 每个兴趣区由特定区域的注视点组成
材料中每个被测试的颜色都是一个特定的兴趣区,图3描述的是兴趣区的构成原理,兴趣区记录被试在一个兴趣区中的注视点数目,一个特定区域的注视点个数越多,就意味着这个区域得到更多的注意。通过注视点个数的均值分析可以观察注视点的集中程度,均值越大,集中的趋势越明显。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了六个颜色,并在实验结束后于对应的颜色范围划定兴趣区,得到了六个颜色区域的注视点次数,并对注视点数进行了均值分析。“热情”对应的可选颜色的均值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每个颜色都有不同程度地涉入,但是朱红色R4的均值远远高于其它颜色,这表明注视点高度集中在R4区域,紫红色系的R2和R3也得到较多关注:
通过注视点个数的均值分析(图4),我们可以看到,R4的均值远远高于其它兴趣区的均值,图表显示平均每个被试者注视R4的次数高于4次,而注视黄橙色R6的次数最低,低于0.5次。说明被试者在关于热情的色彩联想中认为朱红色R4与热情的色彩联想最强烈。
图4 “热情”注视点对应颜色的均值分析。从左到右排列的颜色为R1(R242,G73,B157)、R2(R190,G76,B134)、R3(R190,G30,B110)、R4(R240,G72,B72)、R5(R240,G240,B12)、R6(R240,G157,B72)。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各个颜色兴趣区首次进入时间的均值分析图表。首次进入时间(Time to first fixation)是被试者首先注意到特定区域所使用的时间,时间的计算开始于刺激材料的首次呈现时间,截止于被试者注视点进入兴趣区的任意位置时。首次进入时间越短,说明在被试者的认知中词汇所表达的情感和颜色的关联性越强,更倾向于条件反射式的搜索匹配色彩。
图5 “热情”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
图5显示的是首次进入时间,当实验图片出现时开始计时,到被试者第一次注意到每个色块用的时间,从图5可见,朱红色R4的首次进入时间最短。考虑到不同颜色本身的色相可能会因为颜色深浅对视觉的第一个落脚点选择产生影响,这个测量的结果只能用来参考。
图6是被试者视线注视次数累计生成的热点图,热点图是通过在眼动仪后台不同色样上面选定区域,每次当被试者的视线进入该区域,就会被记录为1次,热点图中的颜色由“绿—黄—红”过渡,意味着被注视到的次数由少到多的变化,越趋向绿色,被注视的频率越低;越趋向红色,被注视的频率越高,热点图分为两种,记录兴趣区注视次数或时间,它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反映不同兴趣区受到注视的程度(图6)。
图6 “热情”的热点图。左起第4个颜色(朱红色,R4)上面呈现出较大的暖色调区域,代表被试者对它的注视时间最长。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及热点图的显示结果,可以发现被试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朱红色R4上。可以认为,这个颜色对应的色彩情感联想与“热情”最接近。其次同样对这种情感产生关联联想的还有R3(较深的品红色),但色彩联想程度较低。注视点次数的均值反映了色情联想的强度,R4(朱红色)与热情的色彩联想强度为4.12,R3(较深的品红色)的色彩情感联想强度为2.08,如果我们能通过这种色彩情感强度去指导色彩设计和应用,相信会推动色彩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建设。
2.快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选取与“快乐”联想程度最高的颜色制成眼动仪实验图片。本组有七个颜色,为了方便表述,把它们依次编号为K1、K2、K3、K4、K5、K6和K7,我们为这七个颜色设立兴趣区,所有在这个兴趣区范围内的眼动数据都将被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首先进行注视点个数的均值分析,由图7可知,K2(黄色)和K3(品红色)是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两个兴趣区,分别是2.55和3.4,其它颜色的注视点均值较低。
下面比较“快乐”组的首次进入时间,当被试者有5秒钟时间浏览纯白色背景中的情感词“快乐”并展开联想的时候,随之出现“快乐”色彩情感关键词和上面一排筛选出来的7个颜色。这些颜色都有均等的时间和机会让被试者注意到,首次进入时间的记录几乎是第一时间记录了被试者面对不同颜色时产生的情感联系。
首次进入时间短的颜色区域则意味着这个颜色与被试者心目中“快乐”的形象有直接、强烈的情感联系,如果一个颜色区域的首次进入时间比其它颜色区域用的时间多,则说明这个颜色区域与色彩情感词“快乐”没有太大的联系。
图7 “快乐”注视点对应颜色的均值分析。从左到右排列的颜色为K1(R230,G125,B230)、K2(R240,G240,B12)、K3(R230,G125,B178)、K4(R230,G188,B230)、K5(R190,G75,B190)、K6(R190,G30,B110),K7(R230,G210,B188)。
图8 “快乐”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
图8显示的是被试者在看到纯白色背景上写着“快乐”一词出现5秒可选颜色出现后,各个颜色区域的首次进入时间。由图上数据可见,品红色K3被第一次注意到用的时间最短,平均用时1.07秒,这提示我们品红色K3是在被试者心中最接近“快乐”这一情感的颜色;其次是K4(粉紫色)和K2(黄色)分别用时1.27秒和1.41秒,这说明这些颜色都比较吻合“快乐”的情感联想;而K1(浅紫色)最慢,用时2.3秒,这说明最不接近的颜色是两端的K1(浅紫色)和K7(粉褐色)。在这里,“快乐”的热点图非常直观地显示了不同颜色受到注视次数的差异。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及热点(图9)的结果显示,被试者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在K3(品红色)和K2(黄色)上。可以认为,这两个颜色对应的色彩情感联想即为“快乐”。我们用注视点次数的均值去判断色彩联想的强度,在本组“快乐”这一色彩情感关键词的上机测试中,品红色K3与“快乐”的色彩联想强度为3.4,黄色K2与“快乐”的色彩情感联想强度为2.55。
图9 “快乐”的热点图。其中左起第3个颜色(品红色,K3)颜色上面呈现出较大范围的红色热点区域,说明被试者对它的注视时间最长。
3.温柔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选取第三个词“温柔”,我们将实验图的颜色从左到右编码为W1—W6,进行注视点均值分析、首次进入时间分析和热点图的观察。通过注视点均值分析,发现W4和W5是注意力较集中的区域,但是相对于前两组颜色的测试结果,联想强度偏低,各个颜色的注视点均值比较平均(图10)。
图10 “温柔”注视点对应颜色的均值分析。从左到右排列的颜色为W1(R190,G153,B153)、W2(R135,G190,B75)、W3(R77,G190,B75)、W4(R230,G178,B125)、W5(R230,G125,B178)、W6(R125,G230,B125)。
在注视点的均值分析中,被注视次数最多的是W4(浅橙色)和W5(浅品红色),分别是2.42和2.3,但是相比于已经测试过的前两组数据,“温柔”的色彩情感联想并不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认为“温柔”只是一种温和轻柔的感觉,不是单个颜色能够直观反映的一种情感,图10“温柔”的热点图显示:W4(浅橙色)和W5(浅品红色)色样在进入被试者视线后获得较多的关注,但热点并不突出,其它颜色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注意。这些注视点的记录是倾向平均分散的,因此,“温柔”这一情感的颜色联系是多向的,也难以用一种单一的颜色表述。
图11 “温柔”的热点图。其中W5颜色上面呈现出较大范围的红色热点区域,说明被试者对它的注视时间最长。其次是W4,它也获得较长的注视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观察“温柔”一词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表的时候,并不是和以上测试过的颜色那样与热点图的热点大小成正比:图12显示的是温柔一词的首次进入时间对比,可以看到,首先被注视到的是W3(浅绿色)和W4(浅橙色),其次才是W5(浅品红色)。但是在热点图上,热点最明显是W4和W5。首次进入时间和热点图展示的差异,似乎意味着人的直觉和感觉之间存在差异,被试者的直觉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了W3(浅绿色),但是在5秒钟反应时间中却又将注意力放回了浅橙色W4和浅品红色W5上面。
色相本身也会对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可能和颜色的深浅有关,W3(浅绿色)的颜色色相鲜明,更容易被注意力察觉,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继续关注的地方,即不同颜色的色相差异是如何影响人的主观感受的。在对“温柔”的色彩情感进行测试后显示,温柔对应的不同颜色,总体色彩联想强度最高的仍然是浅橙色W4和浅品红色W5。
图12 “温柔”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
这就是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及部分结论,研究者按照此方法研究了“兴奋”“轻松”“可爱”“激情”等词汇及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的对应的颜色,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这些结论共同说明了色彩的情感并不是难以捉摸和不可计量的,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是能够测量色彩所引起的情感类型和强度的。这些研究为今后科学、客观的色彩研究提供了参考。
通过眼动跟踪技术在色彩情感研究的应用,发现了人们在共同文化语境下色彩情感趋向的一些基本规律,情感语义和一定词汇的结合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打破传统色彩认知中的思维定势,不同情感语义与词汇的结合在热点图上生成的二维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观察不同情感语义与词汇这一情感符号关联的强弱程度,从某种侧面揭示了我国特有的民族心理的结构,进而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探究中华文化在民族情感倾向上的定势特征。
五、眼动跟踪实验对中国色彩情感研究的启示
1.从人类色彩“通感”到中华民族色彩个性的转变
人类对于色彩情感的认知分为色彩“通感”和个性化色彩感觉两大部分。日本学者千千岩英彰对世界各民族的颜色偏好作了大量研究,他在对25个国家和地区关于颜色的7个领域43个项目的资料研究后发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有70%的人对色彩的看法是相同的,即色彩的“通感”。另外30%人的个别性对那个国家的色彩文化作出了贡献⑦。自现代色彩学建立以来,我国的色彩情感研究一直停留在人类色彩“通感”的阶段,除了“中国红”“青花瓷”等少数几种色彩的情感还保留中国元素之外,没有深入到中国人特殊的色彩心理和色彩情感层面。通过这次的眼动跟踪实验,我们初步探明了中国人特殊的色彩心理、色彩情感及其对应的颜色,这对于构建中国人色彩情感系统框架打下了最低层的色彩基础。
2.从偏重主观的质化研究到偏重客观的量化研究
我国原来的色彩情感研究,主要采用偏重主观的质化研究方法,因此无法深入挖掘中国人特殊的色彩心理及色彩情感,而不得不局限在色彩“通感”里兜圈子。本次实验我们把立足点定在以前较少应用的SD法和眼动跟踪测量法的量化研究上。在被试人群的选择上,我们首先排除曾经学习过色彩的人群,避免他们先入为主的概念干扰;我们还排除了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文化水平低于初中二年级的成年人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儿童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不能较好地理解复杂的色彩情感词汇,难以把词汇与色彩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而70岁以上的老人视觉能力下降,不易分辨颜色。以上举措保证了本实验保质保量地完成。
3.从依赖外域色彩情感成果到自主研发本土色彩情感系统
日本人的色彩情感系统称为“色彩形象坐标”,是20世纪60—70年代研发的,1978年经特别许可公布于世⑧。但是,日本版的色彩情感及其对应的颜色与中国人的色彩心理与情感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如“弯弯的”“不可思议的”“人工的”“文化气息的”“日式的”等。还有一些情感词汇和色彩对中国人来讲很难用视觉加以区分,如“华丽的—华美的”“精确的—精致的”“娇媚的—娇美的—娇艳的”“柔和的—柔软的”“强烈的—强劲的”等。通过眼动跟踪实验,我们从日本人那里吸取了经验教训,按中国文化和认知习惯来确定情感色彩词汇,对色彩情感作出了符合中国人色彩心理和视觉特征的遴选和梳理。
4.情感色彩要符合本民族的视觉和审美习惯
色彩样本的选择对于确立一个色彩情感系统至关重要,它既要符合人们对颜色的心理认知,也要适合受众视觉的识别习惯。在色彩样本的视觉分布方面,本实验以适合中国人颜色均匀分布为出基点,选取12×10个有彩色系的颜色作为眼动跟踪测试的色彩样本。色相以RGB、CMY两组三原色为基础,按照视觉均匀的原则确定了12个高饱和度的基准色相。然后按照“数字色系五级配色表”的区域分布进行颜色布局⑨:在纯色系色调范围里,将明度分为1级、饱和度分为4级;在灰(浊)色系色调范围里,将明度分为2级、饱和度分为3级;在暗色系色调范围里,将明度分为3级、饱和度分为2级。保证了色彩域中各区域颜色的基本均衡和色彩分布的秩序美。
5.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日本“色彩形象坐标”的研发始于半个世纪前,当时的科学技术及其观念决定了这个坐标是基于初级阶段的二维平面框架,其横坐标是“暖(Warm)/冷(Cool)”,纵坐标是“软(Soft)/硬(Hard)”,它把情感色彩的色相、明度和彩度3个维度的颜色混杂在一个二维平面空间里。本实验通过对纯色系色彩和灰(浊)色系色彩的量化分析,理清了情感色彩的冷暖、强弱和轻重变化的趋势,以及色相、明度和彩度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里的分布规律。并发现了日本“色彩形象坐标”在拓展为3D系统后的一个重大疏漏,即它在色平面上的“清色”经三维延伸后变成了纵深方向的“浊色”,正好与色平面上的部分“浊色”发生了“撞车”,致使不同坐标区间出现了色样的重复,因而造成理论和识别上的混乱,使之成为中国色彩情感系统研究的前车之鉴。
因此,这项实验促使我们把中国色彩意象坐标设计为一个动态的、三维的立体空间系统。让其色平面的横坐标色彩呈“弱(Weak)/强(Strong)”的饱和度变化,纵坐标色彩呈“轻(Light)/重(Heavy)”的明度变化,色相则围绕色立体旋转变化,这正好与计算机三维色彩模型HSV/HSB相吻合。很好地解决了一直纠缠我们的色平面上的冷暖色彩与情感色彩区域不能完全对应的问题。
六、结语
“人们的色彩情感联想来自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色彩的联想与观者的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直接相关”⑩。因此,一个群体的色彩情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但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又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趋势和风格。“以往对于情感的研究均局限于心理学范畴,现在通过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处理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可将情感信息处理与电子学及信号处理等领域联系起来”(11)。本次研究注重主、客观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和审慎的研究结论,希望为色彩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途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数量偏少,被试群体的代表性还不够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扩充更大范围的被试人群代表,遴选更大范围和更典型的色彩样本,让这项研究更加客观和准确。
注释:
①②③ 转引自陈勇:《情感语义及其民族文化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④ 李晓娟:《眼动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现状及其趋势》,《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⑤ 田少煦:《数字色彩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115页。
⑥ 喻国明、汤雪梅、苏林森等:《读者阅读中文报纸版面的视觉轨迹及其规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
⑦ 党国英:《关于民族个性的思考》,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29/163/20020207/664800.html,2002年2月07日。
⑧ 小林重顺:《色彩形象坐标》,李军编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⑨ 田少煦:《数字色彩》(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2014月9月25日。
⑩ 田少煦:《数字色彩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11) 毛峡、丁玉宽、牟田一弥:《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电子学报》,2001年第12A期。
(作者田少煦系深圳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传播学院教授、数字媒体与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申品品、郭昱竹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社会心理的中国人色彩情感系统及色彩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3BG0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