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布袋木偶表演与角色塑造
2015-01-12姚文坚
姚文坚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中国的布袋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而此文则通过对各个角色的分析来体现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技巧与角色塑造之间的关系。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三种。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表演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演两个木偶,左手一个右手一个,食指套在木偶头套上来表演头部,另外三个指头是套一个手,大拇指则套另外一个手,同时大拇指还要管头部的一些转动。腿的动作基本上也是靠手去操作,而手掌的腕就是木偶的腰部,手的上臂就形成了一个木偶表演完整的造型,如若要使木偶一个脚动起来,只需要用手轻轻的抬动木偶的脚掌使其在观众眼中走起路来。
木偶是没有生命的,而木偶表演者要通过各种表演技巧,另没有生命的木偶“活”起来。在木偶表演中,各种角色的塑造有其相应的技巧,以下以旦角、丑角、以及武生的塑造为例作出简要的分析。
旦角:旦角又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且旦角全为女性。旦角走路步伐多数皆为轻盈,故木偶表演者在表演时,也要通过对旦角走路的模仿,使得角色的婀娜风姿能够活灵活现,结合表演者假声的唱腔,再借助道具的帮忙,就可以塑造出一个完整的旦角形象。
丑角:丑角又分为武丑和文丑,丑角的性格较为滑稽,在京剧的演绎中多为表情夸张,而木偶是死的,其表情和五官都是由雕刻师雕刻完成的,那木偶表演者又如何能将丑角的个性展现给观众看呢?这时就要运用头部的不同角度来表现出各种夸张表情,例如笑时,会令其俯头嬉笑;伤心难过时,会低头以手掩面,身体微微抖动似啜泣;害怕以及惊恐,则用手腕的力道使木偶的头与身体一起抖动来体现等。丑角走路的样子也是体现其性格一项极为重要的细节,故表演艺术家会通过研究京剧丑角走路的样子,模仿并钻研将其体现在角色中,使丑角更为鲜活。
武生:这个角色走边的特点是要求身手轻捷矫健,突出在曲折小径上疾走,夜行时脚下崎岖不平,以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严密注意周围环境的感觉。在木偶表演时,表演者会先操纵角色其中一只脚使其先以大踏步的形式迈出,而后跟随音乐的节奏疾走体现出其身手的矫健。武生在表演中常常伴有飞脚,舞棍,翻跟斗等高难度动作,体现翻跟斗以及飞腿时,表演者则会通过将木偶抛向空中,用另一只将其接住来体现角色身手矫健;舞棍时,因表演者后三只手指插在木偶的一只手臂,大拇指插在木偶的另外一只手臂,故棍棒插在两手间,观众视觉上则为木偶两只手臂抓着棍棒,表演者利用四只手指将棍棒转起,使棍棒灵活地在角色身上盘旋。
大师杨胜曾经说过一句话:“演木偶有点像玩魔术,明明是死的,要把他演活,明明是假的,要把它演真。”单纯的使用表演技巧并不能真正的使角色“活”起来,鲜活的角色塑造还要通过表演者对剧情的了解以及对角色的解读。现在的漳州人提起对布袋木偶戏的普遍印象,已经不再是过去搬张小板凳到庙口搭设的木制彩楼下,引颈翘首看着演员们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戏偶,上演着三国演义等传统剧目。如今的布袋木偶戏,不仅题材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所以对表演者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未来的日子里,将会不断的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