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及意义分析
2015-01-12司献军
司献军
河南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
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及意义分析
司献军
河南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郑州 450000
目的探究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整群选取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接收的44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32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为对照组,探究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LVEF水平(58.9±7.6)%vs(61.5±5.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12.7±0.9)%vs(11.1±0.6)%、LAD水平(38.7±7.0)mMvs(34.4±4.5)mm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多表现为RDW水平增高,其可能是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键因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房颤动作为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情况,若处理不及时,易发脑卒中,而红细胞分布宽度作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资料提示,其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相关性[1]。为了深入探究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整群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44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系统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44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65.46±13.12)岁。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32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65.54±10.52)岁。两组基础性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诊断标准吻合;②参加该研究前半年内伴有典型性心房颤动发作Holter证或心电图证据者,均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7 d内入院;③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或风湿性疾病者;②参加该研究前30 d伴输血史;③肾、肝功能不全者;④甲状腺疾病、血液透析及其他心脏病者。
1.4 方法
①实验室检查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病史采集,并行体格检查,次日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选取平卧位,抽取2mL肘静脉血,采用HF-38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泰安市康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展血常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WBC(白细胞计数)、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0%~15%)等;应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开展血生化检查工作,主要贯观测指标包括ALT(谷丙转氨酶)、BUN(尿素氮)、Cr(肌酐)等;②超声心动检查方法:取患者左侧卧位,维持呼吸平静,借助美国GELOGIQ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以胸骨左缘长轴切面为基点,联合心尖四腔切面,行LAD、LVEDD、LVPWT、LVEF测量。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超声心动检查结果。
1.6 统计方法
对以上数据采用SPSS19.0开展系统性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随后,选择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以对照组为参照,实验组WBC、LVPWT、LVEDD、ALT、BUN、Cr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LAD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对比分析(x±s)
2.2 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RDW、LAD与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3 讨论
目前,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氧化应激、炎症在心房颤动进展中具有干扰作用,对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现阶段,心房颤动预测指标涵盖超声心动指标(譬如LVEDD、LAD、LVEF等)与Hs-CRP、BNP等。考虑到心房颤动与左心房扩大具有相关性,故LVEF测定往往取决于操作者,限制范围大,因此对评估心房颤动时伴有一定误差。Hs-CRP水平虽可行心血管事件预测,评估其危险与死亡,但基于创伤、感染或炎症条件下难以确保测定值的准确性,故其临床应用受到局限。而BNP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但诸多研究显示,心房颤动者BNP水平上升,提示其可能与心房颤动具有关联性。
RDW作为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的一种反映参数,主要经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所测得,其变异系数多,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化系数约达10万个,在红细胞大小程度反映中具有准确性与及时性[4]。研究发现,若RDW水平呈升高趋势,则表提示RBC体积变异性上升。既往研究资料提示,RDW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RBC增生速度与其测量值升高密切相关[5]。一般而言,若RBC增生速度呈上升趋势,则促使网织红细胞迅速侵入血液,诱导RDW增高。近年来,据有关研究证实,RDW可用作心血管病(譬如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患者预后评估因素。目前,Ertas等经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无心房颤动病史)心房颤动发生评估中,RDW具有预测作用,通常以13.45%为最佳切点值[6]。另有研究发现,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者而言,其CHA2DS2-VASc评分与RDW呈正比例关系,同时发现CHA2DS2-VASc评分属于其高危预测因素,利用RDW可对心房颤动者是否伴有血栓栓塞风险进行预测[7]。此外,既往研究证实,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者RDW水平较正常人群高,但经多元回归性分析发现RDW与心房颤动无相关性,这与研究样本量较少密切相关[8]。而该研究研究发现,实验组RDW、LA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RDW、LAD与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与红细胞无效生成、神经内分泌激活及炎症所致,提示RDW有望成为心房颤动发生的标志物,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红细胞分布宽度间具有相关性,临床须引起足够重视。
[1]邵清淼,刘彤,缪帅,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1):7-11.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李兴亚,胡宏刚.胺碘酮联合普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50-51.
[4]程晓静,付蓉,郭丽丽,等.联合用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1,6(3):273-275.
[5]刘伟利.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4):432-434.
[6]曾真,杨波,袁秀珠,等.不同类型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风险比较[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2):106-108.
[7]黄克文,皮丰元,舒静,等.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37例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5):1193-1194. [8]陈哲萌,尤克,王蕾,等.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188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23(3):211-213.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i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 idth in Patientswith Nonvalvula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SIXian-ju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Henan Staff-worker Hospital,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00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onvalvula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Methods44 cases of patientswith nonvalvula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froMMarch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while the other 32 case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y all received the examination of laboratory and echocardiography to exp 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onvalvula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esultsThe level of LVEF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58.9±7.6)%vs(61.5±5.1)%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levels of RDW(12.7±0.9)%vs(11.1±0.6)% and LAD (38.7±7.0)mMvs (34.4±4.5)mM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Patientswith nonvalvula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show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RDW,whichmay be the key factors inducing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so enough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Nonva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Red blood cells;Distribution width
R59
A
1674-0742(2015)07(a)-0026-02
2015-04-10)
司献军(1970.1-),男,河南新郑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