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2015-01-12胡庆娜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中国梦

胡庆娜

[摘 要]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部分,而心灵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梦重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目标导向;实现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推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回归,中国梦是对中国人逐渐迷失的精神生活的重塑。

[关键词]精神生活;心灵生活;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性的关照和关怀。因此,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梦使每个中国人精神更加充实、丰富和健康。

一、精神生活的内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梁簌溟先生指出:“所以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

马克思与梁簌溟都将生活分为三大部分,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本身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包括相对于肉体生活的“心理生活”、相对于经济生活的“文化生活”、相对于日常生活的“心灵生活”。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受灾人群的心理生活受到极大冲击,因此要对其进行心理救助,使灾民的心理生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心理生活更加健康;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心灵生活是超越日常琐碎生活,对无法直接体验和终极问题的关心,比如梦想、信念、对生或死的态度等等。心理生活着眼于精神生活的主体及其具备的能力;文化生活着眼于精神生活的对象和媒介;而心灵生活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

二、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对现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精神生活对于现代化的中国具有极大价值。一般意义上讲,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的物质生活和动物的谋生活动具有同等性质,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生物,都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生存和发展。在某些生物群体中,也有类似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只有精神生活是人类所独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再巧夺天工的蜜蜂蜂巢,也没有人类一个简单的建筑珍贵,因为后者是人把其意识和思想物化的杰作,是人有意识的活动,而蜂巢不过是蜜蜂的本能使然。

除了一般价值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精神生活的特殊价值尤为突出,因为,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健康,直接关系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直接关系和谐社会能否实现,更加关系中国梦可否成真。

另一方面,受到工业化、现代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接受着严峻的考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今天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少数精英走向普通大众、从非组织化、非制度化到组织化和制度化、从人的发展的边缘走向人的发展的中心,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实现了从自发向自觉的飞跃。

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物质条件将多数中国人桎梏在物质生活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分工、人身依附、土地依赖、等级制度等因素决定,只有少数人能走出日常生活世界,进入有组织的公共社会生活领域和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而绝大多数人则被锁闭在直接的天然共同体中,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上”。经济学中一个著名定律表达类似观点,即当一个家庭收入在食物上花费比率越高,则其生活水平越低,这个家庭从事文化等精神生活机会越少。

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都放在眼前,如何吃饱穿暖才是根本问题,精神生活,尤其是超验的心灵生活十分空虚。那个时候中国人不敢有梦,超验的梦是无用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即使有梦,也只是少数文化精英或政治统治者才会有梦。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中国梦才能成为普通大众的梦,每个人都可以公开自由地利用社会资源、自主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做自己的梦,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梦。

其次,现代化给精神生活带来严峻的考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物化意识”不断凸显、道德信仰逐渐缺失、科技理性疯狂泛滥。“由于市场经济生活使人无助地依赖于一个无人格的市场和市场价值,因而他倾向于使人把市场价值视为唯一的价值,用以衡量自身的和他人的价值。……而把人的活动的真实价值本身,以及我们的其他生活领域中的那些重要价值排挤于边缘,使人的精神世界平面化,使人不能发展体验人类深层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价值的能力。”。

三、中国梦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梦是对中国人逐渐迷失的精神生活的重塑。

第一,中国梦,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目标导向。

从静态看,人的精神生活具有超越性和愉悦性两重向度,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超越性,愉悦性便蜕变成平庸的精神刺激,如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劣质文化,虽然对人的精神带来极大冲击和刺激,但是毫无超越性可言,他只会使人的精神生活暂时生动起来,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更大的空虚和迷茫;如果离开愉悦性,超越性可能变为敌视人的精神枷锁,如欧洲中世纪,宗教势力极大膨胀,世俗生活完全被宗教生活取代,人成了神和精神的奴隶,人不再有主体性,人的精神生活陷入无尽的至酷与黑暗中。

因此,人的精神生活要有两个相互补充的目标导向:愉悦性目标和超越性目标。反观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愉悦性目标导向不断得以强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们在各种文化生活中体验着愉悦和快乐,电视节目甚至卫星频道都以追求“快乐”为唯一目标。然而,比较而言,在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上,却缺少一个具有影响力和根本性的目标导向。而“中国梦”的提出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中国梦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超越性。

第二,中国梦,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

在现代社会,人越来越“自由”,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自我选择、自我追求、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但是极大的自由与无法逃避的责任相伴而生,面对过多的选择,人们越发没有安全感。

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显著特征是迷茫、困惑甚至痛苦。他们或许“具有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之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的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的巨大能量——却茫然无所知。”

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问题要解决,必须诉诸于深切和全面的精神关怀。所谓精神关怀,它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个性,从精神上给予关心、尊重、沟通和信任,提升人的意义和价值。精神关怀本身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性关怀,如在现实生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怀,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近年来,社会发展、民生问题得到极大重视,关心、尊重、理解弱势群体都属于现实性的关怀。

另一种精神关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即对人的理想、信念、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的关怀,这是精神关怀的本质体现。对物质利益、眼前利益的关心不能取代理想、信念的关怀,经济再发展、民生问题解决的再好,也无法弥补理想信念的缺失,因此,必须要重视对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中国梦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信念和人生,是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

精神生活具有多样性,是多元的,但是精神生活离不开一元指导思想的引导,否则就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每个人的梦可以千差万别,甚至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梦想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实现梦想一元与多元的统一,让所有做梦的中国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便十分重要。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之梦,是每一个中国人各自梦想的统一,是一元与多元和谐关系的体现。

第三,中国梦,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回归。

无论是物化意识、道德信仰或是科技理性,当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所有问题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当遇到物质与精神、手段与目的、当下与未来的选择时,主体往往只注重物质、手段和当下,而放弃具有超验意义的精神、目的和未来,人这一主体被看得见、摸得着的外物所控制。

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使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得以回归。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精神生活中不能仅仅把人看做客体,而要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

中国梦作为“梦”,本身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他具有精神属性。有了梦,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是否能够促进梦想的实现,也就是人这一主体本身取代客观物质成为唯一标准。

中国梦作为“梦”,本身是非理性、主观的客观存在,他具有主观性。在科技理性极度张扬的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出现固定化和机械化的态势,人像机器一样被使用,人成了微不足道的零件和附属品。有了梦,使人具有了创造性和批判性,人文关怀和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人这一主体本身成为发展和教育的中心。

中国梦作为“梦”,本身是超越当代、立足后代的超验存在,他着眼于未来。梦遥不可及,但在世代繁衍的人类世界中,通过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努力,梦可以是被无限接近的。因此,有了梦,当下的、眼前的利益即使能够带来物质上的回报,但是若损害人类长远利益,他也很难左右人们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国梦》,李君如著,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6月1日

《神奇中国梦》,王天玺著,红旗出版社,2013.12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许纪霖http://www.fjzd.org/news/Show

Article.asp?ArticleID=2280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中国梦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