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空间资源规划
——以湖北省龙泉镇北部柏临河50 km2规划为例
2015-01-12邓琼
邓 琼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
乡村旅游空间资源规划
——以湖北省龙泉镇北部柏临河50 km2规划为例
邓 琼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
以湖北宜昌柏临河北部50 km2旅游规划为例,通过梳理空间格局,加强功能联系,构筑视线关系,将村镇内的公共空间体系与景观相结合,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系统。
乡村旅游;空间资源;功能;格局;景观风貌
“城市病”是指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的内部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过大引起并产生的一系列疾病和社会矛盾,比如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交通堵塞、贫富差距拉大、未老先衰、房价上涨、城市人文信用环境恶化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1]。
乡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是人们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好去处。通过劳动、收获、采摘、庇护、瞭望等认识人性;通过门、桥、篱笆、水渠等乡村景观阅读大地。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生活方式,强化都市人对田园乡土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识,帮助都市人群感受安宁和谐的社会理想。乡村旅游为都市人提供了回归田园、感念生活的好去处。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乡村的经济产业结构起了推动作用,各地政府从中看到了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争先恐后地发展乡村旅游。但许多乡镇在发展旅游的规划上,缺乏对项目基地的旅游资源及空间特点的研究,照搬其他地区旅游项目和发展思路,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与特色。研究以湖北宜昌柏临河北部50 km2旅游规划为例,探讨如何整合空间资源,突出乡村本色和田园特点。
1 村庄概况及规划范围
1.1 总体概况龙泉镇位于宜昌市中心城区边缘,距宜昌市政府驻地直线距离18 km,距夷陵区政府驻地直线距离15 km,处于中心城区环抱的等值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宜昌市的大型区域基础设施都在距龙泉20~30 km的范围内:距宜昌老火车站28 km,新火车站(宜昌东站)12 km,宜昌港20 km,距三峡机场18 km,货物运输、人员流动均十分方便。龙泉镇区位优势明显,在宜昌市发展规划中已纳入中心城区范围,与主城区各中心(小溪塔、西陵、伍家岗)距离相当,交通便捷(图1)。
夷陵区龙泉镇在湖北省2012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考核评价出的百强乡镇中排名13位。与全省和全国各地区乡镇和综合比较得出龙泉镇工农业经济总量和人均工农业经济总量中部领先,与沿海发达镇区的总量欠优,但是人均总量有一定优势。
龙泉镇在宜昌市各镇乡中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对建设好北部柏临河沿线50 km2新农村建设综合实验示范区提供了经济保障。
1.2 规划范围龙泉镇北部生态区包括8个自然村,用地面积占龙泉镇总用地的50%,规划的50 km2区域集中在柏临河两岸。村庄总人口13 387人(不包括柏家坪),柑橘种植面积1 263 hm2(不包括柏家坪),农村总体收入14 6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500左右(图2)。
2 旅游资源分析
2.1 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2.1.1三国文化与柑橘之乡。夷陵区也是巴楚文化的融汇地,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种类形式繁多,古道遗迹在龙泉镇域犹存,如献马池、古兵寨等。龙泉镇是全省著名的柑橘之乡,龙泉镇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橘久负盛名。规划区内的村庄现有种植业也大多以柑橘种植为主。
2.1.2白酒名镇。2011年,稻花香集团顺利实现销售收入124.86亿元,成为湖北省首家过百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镇区内,以湖北稻花香集团为依托,计划投资20多亿元,建设食品工业园,将更一步推动龙泉镇集群经济的发展。名企龙头作用不但带来强大资金支持,更具明星品牌效应,整个龙泉的发展有其他乡镇不可比拟的推广优势。有条件拓展酒文化旅游,与乡村游结合形成主题活动区。可配套白酒名镇设置中华酒文化博物馆、稻花香酒文化产业园以及开发一批酒文化旅游景区、旅游专线及旅游产品,还可以把酒文化和龙泉地区传承的三国文化相融合,打造最具酒味的探秘三国等旅游项目。
2.1.3生态格局分析。龙泉镇位于宜昌市东北部,处于西陵后山山脉的包围之中,呈现两山夹一河的天然生态格局。沿着柏临河廊道往北,是保护完整的自然山林生态育植区。规划区处于宜昌城市生态格局核心地带,地形地貌容易形成背山面水的良好格局,是提供优质环境的保证(图3)。
2.1.4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分析方法,把关系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进行了综合简化,采取了两个直接影响的分指标:水体与绿地比例、建设区与镇区面积综合比例。经过分析得出龙泉镇的综合生态环境较好,排在全市中心区区镇第5位。龙泉镇的生态环境仅次于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北部坝区4个乡镇,是宜昌中心城区20 km半径范围内生态环境最好的乡镇(图4)。
2.2 乡村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2.2.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图5)。①规划区内供水设施未能覆盖主要居民点。②电信邮电设施覆盖面较小。③排污设施缺乏,居民各种垃圾废物随地排放。④环境卫生设施设置不当,垃圾收集点不利于居民使用。⑤医疗卫生设施落后。⑥路灯等基础设施管理不善,未能正常使用。⑦排水沟垃圾堆堵严重,防洪安全留隐患。⑧村民活动场地偏少,也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配套。
2.2.2建设用地分散,不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区内现状居民点除了沿柏临河两岸平行布置外,在偏僻的丘陵山地里面,在海拔较高的荒草坡地中,到处零星散落着质量较差的村庄,给示范区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带了难度。
2.2.3建筑、设施、景观风貌平淡,缺乏亮点和特色。规划区内现状民居主要是90年代村民自发修建的住家式农房,缺乏统一规划和考量,形式较为平淡,缺乏文化特征,缺乏亮点。
2.3 乡村旅游发展总结宜昌市周边县市旅游产品成熟多样,龙泉镇不属于周边各个观光组团(图6),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定位旅游产品,来适合龙泉镇北部生态植育区的发展是现今面临的一大挑战,结合龙泉北部生态植育区资源优势探索一条最美乡村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主要研究课题。龙泉镇北部生态植育区规划如何延续地方文化和生态脉络,最大程度地保留该村域的农村特色,传承乡村原有的安宁与幸福感,塑造中国最美乡村原型,体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精神是另一大挑战。
3 综合空间规划策略
3.1 目标定位与功能分区事实上,认清自身环境资源特征,加以合理引导和利用,促进南北资源共享、空间融合发展,或许正是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和魅力的新龙泉的优势所在。将“田、园、村”与休闲观光相结合,依托特色柑橘、茶园、苗木花圃、粮食种植,发展观光农业与休闲餐饮业。
将“山、水、林”与运动郊游相结合,依托外围与北部山体林地,以柏临河生态廊道和上山道路为轴线,打造休闲观光、健身运动主题的郊野游。
打造稻花香主题活动区,依托“稻花香”品牌与龙泉分区酒类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结合酒文化导入与酿酒、卖酒、品酒活动相关的休闲、体验、参观等功能。
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及开发需求,将项目分为六大片区(图7)。①精品粮田与柑橘精品种植区:规划以法官泉村为核心,与青龙村现存的柑橘种植区形成龙泉镇规模最大的柑橘种植区;青龙村沿河以精品粮田为主,形成精品粮田种植区。②特色苗木种植区:规划香烟寺村在其原有苗木种植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③综合服务区:规划利用宋家嘴村较为充裕的村镇建设用地,依托稻花香企业资源,逐步形成以稻花香主题、生态湿地示范、旅游接待和休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片区。④柑橘种植与休闲农庄区和特色水果、有机大棚蔬菜与休闲“农家乐”区:规划在罗家畈村和雷家畈村发展特色水果、有机蔬菜大棚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业,同时发展休闲“农家乐”等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罗家畈村柑橘种植与休闲农庄,雷家畈村特色水果、有机大棚蔬菜与休闲“农家乐”两片特色种植和休闲区域。⑤生态有机循环示范庄园:规划在双泉村建设生态有机循环示范庄园。
3.2 梳理整治土地利用区域内主要用地为农林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其中村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各村山脚或农用地周边,宋家嘴村用地主要分布于X204县道两侧,除规划闫家河和丁家冲两处居民点,其他用地未经规划,各自为政,布局混乱,区域内主要河流为柏临河,为重点河道整治区段,其中换流站北侧和南侧新建引水渠两条,也是主要的水利设施,编制区内拥有亚洲最大换流站,是规划区内占地最大的市政设施。
以整合空间资源战略为指导,整治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对原本环境质量差、产出效益低的用地进行梳理优化。提高建设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限制建设区内适当发展绿色、无污染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内容。保护基本农田,从提高作物效益和美化乡村景观出发,对农作物类型与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3.3 完善提升道路交通几乎所有交通依赖滨河X204县道,过境交通与生活交通混杂,事故隐患严重。路面环境较差,景观缺失,且危及行人安全。
道路优化策略(图8):①优化路网,分流交通。贯通山脚支路,联系线状分布居民点;增加东西向支路,联络干路与腹地;增加东西向尽端式机耕路,方便下地耕作。②改造县道土宋路,提高通行效率。对有条件处局部拓宽,与柏临河驳岸设计结合优化道路断面,增加行道树和道路设施,沿柏临河一侧,有条件区段,建设慢行人行观光步道。③局部改造上山道路,优化服务功能。针对户外拓展、郊游越野等功能需求,增加山上道路汇车点,增加观景平台,增加停车点,增加安全设施。
3.4 打造休闲观光空间
3.4.1环境景观营造与提升。规划区的景观环境由3个要素构成(图9),包括水系景观要素、绿地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其中水系景观要素主要指柏临河沿岸景观及灌溉渠水体景观;绿地景观要素包括彩色苗圃景观、绿地公园景观、果园绿色景观、农业观光绿地、山体观光绿地;人文景观要素主要指输水渠景观、居民点人文景观等。
3.4.2搭建景观构架、优化景观环境[2]。以柏临河为中心轴,沿河两岸的观赏种植和生态居住呈条带状展开,形成3条特色景观带:滨河景观带、种植景观带、生态聚落景观带(图10)。①滨河景观带:沿柏临河形成一条集休闲游憩、观赏种植、传统酒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河景观廊道,综合展示新农村活力形象。②种植景观带:沿河两岸通过彩色种植和观光农田打造一条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为主的种植景观带,充分发挥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审美、保健、体验价值。③生态聚落景观带:利用现有居民点通过规划改造形成一条以屏障山林为背景的生态聚落景观带[3]。
利用现有河道水坝、步行桥、滨河绿地等资源打造公共活动的主、次节点。同时建立滨河廊道空间与大片作物种植带以及屏障山林等背景景观,保持良好的视线关系,构筑片区充满优美中国乡村特色的景观系统。
4 结语
好的乡村规划应以人为本,立足本地生产、生活需求,为真正的使用者创造空间环境[2]。既尊重与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禀赋与价值。突出传统文化与当地乡土文化精神,注重人文资源与人文景观价值[3]。
在龙泉镇柏临河北部50 km2乡村旅游规划规划上通过梳理空间格局、加强功能联系、构筑视线关系将村镇内的公共空间体系与景观相结合,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系统(图11)。
[1] 李松涛.我国一线城市病日益严重影响居民幸福感[N].中国青年报,2010-10-08.
[2] 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3] 赛江涛.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素材及其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邓琼(1986- ),女,湖南岳阳人,助理工程师,在读硕士,从事风景游憩研究。
2015-02-02
S 181.4
A
0517-6611(2015)09-1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