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
2015-01-12陈科频余文好
陈科频+余文好
[摘 要]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关键词]儒家;天人合一;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
[中图分类号]B222;B8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0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是指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在性状和价值上同构、互通和同一,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1]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渊源,它与近代工业文明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天人对抗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众所周知,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历史进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已为中外一些有识之士所认同。在儒家看来,宇宙万物的秩序与人类社会的秩序应该是一致的,即自然中的伦理与人类社会中的伦理是互通相融的,生态伦理与人类伦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伦理实践中,儒家提倡仁爱万物、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等,客观上有效地保护了大自然。如《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即是说,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2](P154)时至今日,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早在1960年代末,西方一些生态哲学家、伦理学家就已经开始深入探讨生态危机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生态危机也成为国人不能回避的热议话题,也是学界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传统,超越传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离开传统的现代化必将失败。传统是历史的产物,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进行诠释,尤其是杜维明在《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发表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一文,引发了关于儒家与生态之关系的研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有学者指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关注的对象是“天人合一”,它理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实践具有积极启示。[3]但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紧跟时代步伐还不够紧密。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进一步挖掘,实现其现代转换,是我们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毫无疑问,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加以改造。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只是附属品,其积极主动宣传生态伦理意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显然不够。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初衷是要限制人向大自然过度索取,以免破坏大自然,进而用生态经济来实现满足人类需求与保护大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其旨趣最终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由于科技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不可能涉及生态宇宙。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之得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转换,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一、生态自觉——历史阶级转换
何谓自觉?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自己有所认识并主动去做;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人类自觉本质的维护与发展,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只是附属品,这是由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如前所述,儒家思想主要是为封建统治和道德教化服务的,至于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保护大自然的客观效果,那纯属彼时人们敬畏大自然的产物,其积极主动宣传生态伦理意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这种自觉性显然不够。
在当代中国,须突破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阶级局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生态自觉性,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提出科学发展观,无不显示出生态自觉意识,如提出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尤其是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突破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阶级局限性,切实从群众利益与生态环境关系出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远见和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释。不言而喻,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进行。当前,重要的是,要让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做到生态自觉,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对于个体而言,所谓生态自觉就是将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中,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习惯,并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当下,在全社会倡导的“低碳生活”值得深入推广。当然要实现公民个体的生态自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具备生态意识、生态理念,生态自觉才能在生态实践中得以体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因此,培育现代公民的生态自觉意识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人类一经产生,就伴随着经济形态的出现,因为人类要不断创造产品以维持自身的繁衍。在农业社会背景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产品的能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多依赖大自然,劳动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单一,数量不足,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当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只能向大自然伸手。因为人是全部社会生产活动的基础和主体,需要能量的补充以维持自身生命的延续。正是由于人的生存的需要,人与自然的矛盾才不断加剧。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初衷就是要限制人向大自然过度索取,避免因破坏大自然而遭“天谴”,影响其封建统治。换言之,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首要追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保护自然环境和百姓利益是实现其追求的手段。这显然是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P56)一切社会关系,当然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方面。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人是非常活跃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创造产品中消费产品,在不断消费产品中促进产品创造,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因此发展经济是许多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发展就是硬道理”。为了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人类中心主义之风盛行,任意开发大自然。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其结果是大自然以沙尘暴、泥石流、温室效应等来报复人类,其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发展不是不顾自然环境的盲目发展,而是要实现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单纯靠牺牲大自然是无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简单地为保护大自然而限制人的需求以达到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发展现代生态经济,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取途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P57)这里的“改变世界”,我们应当理解为是靠发展生态经济来改变世界,而不是任意破坏自然来毁灭世界。为了满足人的现代需求,可以选择发展规模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保护大自然过程中提供更优的健康产品和生态产品。总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关键是要在满足人类需求与保护大自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通过发展现代生态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天人合一”。
三、生态宇宙——认识范围转换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道德教化),而不是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关于宇宙探索的自然知识相对贫乏。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中国古代哲学虽有宇宙观,但彼“宇宙”非今“宇宙”,古人所指的“天”相对今天而言都是“井底之蛙”,即使认识到茫茫“宇宙”很大,但具体有什么是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因此,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指涉范围较小,不管是对“天”还是对“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大大超出古人的想象。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人类可以观测到100多亿光年外的宇宙广延,勘探到几十公里深的地球内部,探测到10 000多米的海洋深处,可以说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及地球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8]迄今为止,地球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人口达到70亿左右。同时,地球之外的新星体又不断被发现。人类探月活动不断深入,美国1969年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着陆,我国近些年“神舟”载人飞船不断发射,人类对开发月球乃至整个“宇宙”的信心十足。现在,人与人之间只要轻轻一“摁”几个数字,彼此之间就能千里传话、万里对看(甚至是离开地球)。以上这些,在古人看来是何等的异想天开,但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因此,现代“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范围应扩展到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甚至地球之外所有星体在内的“大宇宙”,而不是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某一星球之“小宇宙”。当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会不断拓展和深化,宇宙的内涵也会不断变化。基于当前情况,积极构建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生态宇宙,需要地球上的人类共同行动起来,至于未来,可能需要不同星球之间协同配合,到那时便是“大宇宙”的共同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宇宙的构建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如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向发展中国家大面积转移工业污染源;又如生化武器、核武器不断扩散,甚至被一些恐怖分子所掌握,世界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危险;再如宇宙空间开发混乱,各国随意发射人造卫星,甚至扬言开发太空旅游,宇宙垃圾不断产生。构建生态宇宙、和谐宇宙的任务虽异常艰巨,但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既然能认识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全面认识宇宙,和平开发宇宙,协同保护宇宙,这应该成为现代生态宇宙观的基本内容。
四、结论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9]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突破其历史阶级、发展模式和认识范围局限,结合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实现其现代性转换,使之时代化、世界化。
[参 考 文 献]
[1]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K].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24.
[2]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霍功发.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J].道德与文明,2009(3):107.
[4]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6.
[5]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34.
[6] 新华网.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EB/OL].(2012-11-29)[2014-06-18].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11/29/19681955_0.shtml.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杨秀香.与美德同行:和大学生谈荣辱[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9]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