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静坐

2015-01-12张中坡

躬耕 2014年11期
关键词:曾氏瘦西湖秋雨

◆ 张中坡

一个人的静坐

◆ 张中坡

甲午年,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徜徉在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随笔集《自然与人生》散淡而恬静的文字中,领略与感受大自然的风清云淡与人生的宁静闲适。在《自然与人生》小集的开篇,德富芦花把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作为了序言:

我们的生活,

可以远离尘嚣。

森林中有树木窃窃私语,

流淌不息的小溪似万卷书籍。

神的教诲寓于路旁之石,

世界万物皆蕴涵着启迪。

我查了查,这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皆大欢喜》中的诗句。细细品读,颇有点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的味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穿越国度和时空,莎士比亚、德富芦花与陶渊明、王维这些大诗人、大文人对自然的钟爱和精神向度的纯净是多么的相通和一致。

源于这种文字中美丽自然的诱引,偷得浮生半日闲,远离世俗和尘嚣,去自然的怀抱中静坐,思接千载或目及周边,想些什么或什么也不想,慢慢成为一个不惑乡民或草根的习惯行为。

一、静坐阿衡墓

吴阿衡是方城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名人之一。因为自己是方城人的缘故,也因为自己热爱本土文化的缘故,很早就知道吴阿衡,知道吴阿衡的那些悲壮故事,也知道吴阿衡的墓地就在县城附近,但长久以来,由于总是以人生的一个“忙”字为借口,近在咫尺却没有去阿衡的墓地上去看看、去坐坐,去感受感受他的灵与肉,去领略领略他的魂与神。

暮春时节,和单位的几位同事到县产业集聚区西园去转着了解情况,突然就看到了一座大土堆,按照历史文字中的记忆,我心中暗暗思忖:“这莫非就是阿衡墓么?”我一边示意同伴靠边停车,一边与县文物局的朋友电话联系询问,果然这就是阿衡墓。

放眼望去,阿衡墓不过是一堆土冢而已,坟前没有墓碑,没有石像生,更没有庙宇,只有几把青草、三两棵大小不一的杨树,在微风中拂动。缓步走上土坟,见坟顶上有一个深深的盗洞,也许是盗洞时间久远的缘故,洞里长出了一棵茂密的桑树,像是阿衡墓的守护神一样,机警地守望着四方的动静。

阿衡墓所在的位置是一个位于潘河岸边名叫朱庄的村庄,如今村庄绿树合围的模样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被工厂、园区道路或是圈定的土地所取而代之,只有墓地西北方向还有一些城边村的影子,但相信不会太久的时间,它们也会被城镇化或工业化所吞噬。

微微吹来的风拂乱了我的思绪,我索性坐了下来,静静地坐在了阿衡墓的墓顶上——这不是对阿衡的不敬,而是一位卑微的乡人,最亲切地、零距离地接近、倾听一位英雄豪杰无畏而纯洁灵魂的最朴素的方式。

走进明朝末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吴阿衡这位从南阳盆地走出来的文弱书生,继袁崇焕在皇太极施反间计被崇祯帝以磔刑残忍处死后,以兵部右侍郎兼蓟辽总督衔镇守辽东。不幸的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部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朝中佞臣当道、忠臣良将屡被诛杀,外部清兵势力日益坐大,南下之心虎视眈眈。终有一日,清兵大举进犯辽东,吴阿衡率屈屈数百人在北京密云墙子岭誓死抵抗,兵败被俘,不慕荣华富贵,拒绝投降,不屈被杀。死时,吴阿衡膝盖骨被刮去,牙齿被击碎,舌头被拔去,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吴阿衡与袁崇焕都是大明王朝末期的栋梁之材,均被千刀万剐而死,只不过一个是被敌人直接恨恨而杀,一个是被自己人直接恨恨而杀,但一样的是,他们都将流芳千古。袁崇焕的那首绝命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只能成为为自己和大明王朝陪葬的美好愿望。而吴阿衡无疑成为他这首诗中的“勇将”与“忠魂”,幸也,不幸也?

吴阿衡死后,是他的小妾张氏不辞千辛万苦,才使得他残缺不全的遗骨归葬故里。当战后张氏寻得吴阿衡的尸骨,见其惨状,多次哭死过去。由于兵慌马乱,张氏只能将吴阿衡的尸骨临时安葬在京郊的一个古寺旁,自己剪发为尼,一直守护了十多年。待到清朝初定,张氏便寻找到吴阿衡的生前好友、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也是明末清初的礼部尚书王铎,请他帮忙将丈夫的遗骨运回方城老家安葬,使其魂归故里。吴阿衡的遗骨在老家安葬之时,作为贰臣的王铎在老家孟津也悄然病逝,让人唏嘘不已。我们知道,古人最为讲究气节,忠臣宁死也不事贰主。但我们不知道,降清之后的王铎是否会心怀愧疚,我们也不知道,王铎帮助老友归葬故里旋即病逝的心里,是否会稍有释怀?而这位吴阿衡死时正值青春芳龄的张氏,寻夫、守墓,并使丈夫遗骨归葬故里的一系列举动,其中所蕴含的情义,与吴阿衡的英勇捐躯同样让人感佩和敬重。

男儿当如阿衡,持节不移;女儿当如张氏,忠贞不渝。当下红尘,酒色财气充斥,理想信仰迷失,还有几个男儿如阿衡,还有几个女儿如张氏?思来不禁黯然。

回过神来再看看眼前阿衡墓顶的盗洞,不禁暗骂盗墓贼的缺德和无知。骂其缺德,是因为像这样的忠烈之士,无论是任何人都应该心存敬仰、敬重和敬畏,而向阿衡墓伸手,真是丧尽天良。看来,盗贼们所标榜的“盗亦有道”纯粹是胡扯,他们只有“盗”,哪里有什么“道”?!骂其无知,是因为张氏历尽艰辛才使阿衡遗骨归葬故里,哪里还会有金银珠宝陪葬在墓葬之内?

缓步走下阿衡墓,与同事们驱车离开,我还不时地回头张望,但它最终还是消失在了我远去的视线里,消失在了汽车远去的声响里。只有那忠与奸、爱与恨、情与无情、义与不义的故事,依然在历史的天空里不绝如缕地回响,依然在后人的记忆里经久不衰地传唱……

二、静坐五朵山

“朵”,是个富于美感的量词。大自然中的物什,直接以“朵”来量化的,有花,如花朵:桃花朵朵、梅花朵朵;有云,如云朵:白云朵朵。其他物什以“朵”来论的,似乎不多;山以“朵”来论的,那就更为罕见,但细品起来,也有几分的生动、贴切和形象:云朵一样的山,静与动、青与白有机地融合在一块,该是怎样纯美的人间自然仙境啊!

甲午年春天,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我和朋友两家携带妻子儿女驱车百余里,到临县南召县五朵山游玩。早就听说五朵山,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一睹她的芳容。因了她以“朵”命名,不仅为她自身平添了几分妩媚、韵味,也加深了我多年来对她的神往和幽思。由于身体的原因,我没有上山,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早已欢呼着向山顶奔去——在自然中放飞,对长期囿于封闭的校园里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多么惬意的赏心乐事。

趁此机会,我便有了静坐山中独自冥想的时空。独坐在山脚下河沟边的水泥坝堤上,举头向西望去,五座像白云一样连绵起伏的山峰,自自然然地耸立在八百里伏牛山中,像五个大自然的孩子,像五个血脉相连、亲密无间的姊妹,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过着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海水一样晴朗的天空下,偶有数朵白云从五朵山上飘过,是那么的悠闲,是那么的畅快。此时的我,真的有种五朵山下散淡的人的感觉,抛却了人世间的种种俗务、烦恼和不快,独自品味山的独立高耸、坚毅、清幽和山风的来去自由、清凉、慰贴,心中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那是积郁已久的污浊之气,而吸进肺腑的却是大山里的清鲜的空气。此山此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想起和吟诵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漫游到宣城时所写的《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眼中和诗中的敬亭山,又何尝不是我眼中和心中的五朵山?只是,五朵山,我眼中和心中的敬亭山,要比李白眼中和诗中的敬亭山更多了一些诗意,少了一些落寞。

诗人为地理命名。我傻傻地猜想,五朵山肯定就是哪位古代诗人在与三两个诗人朋友举杯畅饮之后,于微醺之中登临五朵山时,欣欣然看到有白云从山顶飘过,于是便突发奇想,把这五座起伏相连的山命名为了“五朵山”。“五朵山”,像白云一样干净、纯洁、独立、自由的山,寄寓着诗人的多少才情、想像和向往啊!

五朵山,五朵者,圣朵、禅庵朵、摩云朵、娇女朵、哑女朵也,每一朵山,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传奇。圣朵是五朵山的最高峰,峰巅有祖师庙,为道教圣地,相传为明代第二代皇帝朱允在“靖难之变”后流落江湖出家修行之所,民间尊其为“祖师爷”。想那朱允曾经贵为一朝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旦在皇位之争中落败于其叔父朱棣,“最是仓皇辞庙日”,连“垂泪对宫娥”的机会也没有,只能仓皇出逃,流落民间山野,于晨钟暮鼓的诵经声中了却残生,“三千里地河山”、往日的权拥天下和荣华富贵只能成为明日黄花和过眼云烟。凡尘世事,贵为皇帝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和草木之人?!所以,道家讲“无为而治”,佛家讲“放下”,均合此理。人生在世,短短数十春秋,看看山,看看云,忆前朝旧事,观人世沉浮,倘能求得“心安”二字,便是无上的造化了。

静静地坐了有段时间,我便在山下四处游荡起来。清静的山中,也不尽清静,也有红尘的热闹,也有红尘的向往。山脚下搭建的戏台子开始唱戏了,化过妆的男男女女粉墨登场了,走台步,甩水袖,咿咿呀呀地唱将起来,引来不少男男女女的游客围聚观看。山脚下还建有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玉皇殿、药王殿、文昌庙、财神庙等庙宇道观,信男善女不停地穿梭游玩或虔诚地跪求自己的各种夙愿,有求心灵宁静的,有求医问药的,有祈求升官发财的,也有盼望子孙考场高中的……我又开始傻傻地想,宁静的五朵山,各类先贤神仙,能否满足人们世俗的美好愿景吗?

山中一日,偷得片刻浮闲,静坐、静思,是人生旅途中一件多么舒适的事情。

五朵山,五朵云彩一样的五座山峰,敬亭山一样的山,将长久地飘浮于我的心中,涤荡我的内心,洁净我的灵魂,使我有勇气张驰有度、闲适自如地续走自己或长或短的人生……

三、静坐古缯国

伏牛山与桐柏山在南阳盆地东北边缘横亘相交,潘河水从七峰山脚下的黑龙泉汩汩而出、蜿蜒南流。在这爿山环水萦、水草丰美的肥沃土地上,透过历史的烟笼雾罩,我常常触摸感知着一个古老方国——缯国的遥远与辉煌。

几年前,随同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文物专家们,我曾在黄石山大关口楚长城遗址——缯关的挖掘现场看到尘封已久的箭簇,我曾在八里桥夏商文化遗址——古缯国遗址的废弃砖瓦窑厂被挖得很深的断面里捡拾到二里头文化的碎片,我也曾在方城县博物馆里见到从古缯国遗址里出土的颜色有点发青的象征缯国王权的石钺。后来,文物专家论证说:方城就是古缯国遗址和中华曾氏祖根地。

其后,作为一名曾氏文化的探寻者,我曾在郑州举行的中华曾氏祖根地暨古缯国遗址授牌仪式上,见到过年近八旬、饱经沧桑的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并深深地感佩于他虽然长年端坐轮椅,但历久不渝的对曾氏祖根地的追寻情怀;我也曾随同大陆曾氏族人乘机涉过浅浅的台湾海峡,去拜访联谊漂流在台湾的曾氏族人,聆听到了他们对祖国大陆和曾祖故里心向往之的剧烈心跳。

中华的每一个姓氏,无论如何流变迁徙,都有自己的起源和起源地,那是每一个姓氏的生命根部和精神家园。多年以来,曾氏后人一直锲而不舍地寻觅着自己的祖根之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方城找到了他们最初的方国,找到了他们的始祖曲烈。

缯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域小而重要的方国,不独因为这里是沟连南北的战略要地,也因为这里是适宜人类居住的最佳场所。四千多年前,为了防御三苗的骚扰、拱围华夏中原的安全,夏主少康将他的次子曲烈分封到缯——今方城东北部一带,建立诸侯方国,使其在此建立了不世功勋。据传,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擅长制作与发明创造,在老百姓的吃、穿、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上均有不凡的创举,创造了繁荣发展的农业文明。为了老百姓住得好一点,他发明了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后世称为曲尺,成为制作家具、起房盖屋必不可少的丈量工具;为了老百姓吃得好一点,他发明了陶器“甑”,用来蒸食,让人们吃上了热腾腾的熟饭;为了老百姓更好地获得食物,他发明了带绳的捕猎工具“矰”和捕鱼用的方形网“罾”,让人们捕获到了更多的天上飞鸟和水里游鱼;为了老百姓穿得好一点,他发明了缫丝织锦技术,制作出了丝织衣服,让人们结束了衣不蔽体的穿衣时代和寒冷岁月,这便有了丝织品的总称“缯”;为了中原的平安,他在缯国北部边境设置了古称“天下九塞”之一的缯关,使中原地区摆脱了三苗的困扰,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曲烈的带领下,缯国一度成为繁盛富庶之地,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成为名符其实的丝绸之国,也成就了“少康中兴”。

曾氏始祖曲烈终其一生,始终以民为先,以国为重,为曾氏一族和人类遗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曾氏后人建功立业的楷模标杆和力量源泉。其后,缯国历经战乱迁徙,绵延两千多年,终于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缯国兴于河南,灭于山东,但缯国虽灭,其后人却以国为姓,创始了曾氏一族,继承曲烈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曾子巫,如曾子,如曾巩,如曾国藩,等等,不胜枚举。

曲烈的文治武功虽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而远去,但曾氏后人始终末能忘却自己的先祖和祖地。为弘扬曾氏文化精神,信阳光山曾氏后人曾德魁,这位身材魁梧、浑身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不算富有的年过花甲的儒商,踏寻着四千多年曾氏先人的历史岁月的足迹和印痕,毅然回归曾氏祖根地,计划投资数亿元,倾力打造中华古缯国文化苑项目。如今,古缯国文化博物馆项目的远祖殿、曲烈王殿、忠孝殿已经建成,世界曾氏祭祖大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并将于甲午年秋天在此隆重举行,曾德魁先生的宏伟梦想——传承弘扬曾氏文化和重现曾氏祖根地的梦想,也将在曾经辉煌的古缯国里灿然绽放。

遥望四千多年前这片山含韵、水含情的缯国热土,曾氏始祖曲烈的风采与威武依旧;回想四千多年来曾氏一族流播海内外的文化精神,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华儿女的不屈、坚忍与创造;目睹曾德魁先生为曾氏祖根地事业的涅磐与重生所付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我能够清晰地领略到曾氏文化为何长久不衰,始终在中华优秀文化中传承与流贯的缘由。

于是,我就有了到城南的古缯国遗址和曾氏祖根地去看看的冲动和愿望。

凭藉渐凉的秋风,静坐在方城八里桥附近豫S301省道边的草丛上,俯视着路东南平地而起的门阙森森、重檐歇山、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古缯国博物馆,我想起了缯国和曾氏一族曲折坎坷的命运遭际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文化使命,我也想起了桥下河畔过去有多少的方城死刑犯在此行刑、为他们所犯下的罪恶赎罪,两相比照,我的缯国之幽思之情韵禁不住倾泄而出,为这片曾经的缯国土地,为曾经在这里创造文明的曾氏始祖曲烈,为曾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静坐瘦西湖

我这个人喜欢自然,尤其喜欢自然中的山水。自然中的水干净而又恬淡,与我的性格极其像似。

天下以湖命名的水中,当以杭州的西湖为最,那里不仅留有白娘子与许仙缱绻缠绵的爱情故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对这一千古传唱的人妖奇恋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其中赵雅芝饰演的白娘子简直是风华绝代,其主题曲《千年等一回》更是一度风靡了大街小巷,而且还留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游历后凭着酒兴写下的绝妙好辞《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不仅是人人无限神往的人间天堂的江南美景,而且也是人人渴慕花好月圆的超越现实的爱情圣地。西湖那一汪清澈的湖水,千百年来搅动了多少男男女女内心的情感波澜!但杭州的西湖我没有去过,倒是扬州的瘦西湖去过了两次,也算是聊慰了没有去过西湖的念想。

瘦西湖没有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但却有着与西湖别具风味的湖光水色。瘦西湖的一个“瘦”字,道出了瘦西湖风景的真谛:清秀、清丽而又温婉、温情。中国古代诗人词家中,把“瘦”字用得最为惊心动魄、生动传神的莫过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在《醉花阴》一词中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之瘦是因了思念夫君赵明诚所致,瘦西湖之瘦则是因了其湖面瘦长而名。从瘦西湖景区南门一路向北,狭长而又清澈的湖水曲折蜿蜒,串以长堤春柳、荷蒲薰风、钓鱼台、四桥烟雨、白塔晴云、二十四桥等景点,虽是人工造就,却是巧夺天工,俨然一幅自然天成的大写意水墨长卷,引得无数名人大家到此流连忘返、吟诗赋词。唐代诗人杜牧写下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对扬州和瘦西湖的美景和旧识充满了无尽美好的回忆。晚唐诗人韦庄写下的“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除却对扬州和瘦西湖的美景和繁华的忆念外,还充蕴着对江山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沉思和哀伤。而清代诗人汪沆写下的“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则于移步换景之中溯本求源,道出了瘦西湖之所以叫瘦西湖的缘由。隋炀帝多次到扬州居住,甚至将其作为长安的陪都——江都,长期在此办公,乐不思京,直至在此被宇文化及兵变所杀。乾隆皇帝像隋炀帝一样,对扬州情有独钟,屡下江南,乘画舫轻舟,游瘦西湖美景,坐轻风水岸,钓湖中闲情。更有郑板桥等名闻天下的“扬州八怪”在此定居生活,悠游美景,饮酒做画,给扬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我等虽为蚁民,不像帝王君临天下,也不像文人雅士诗韵满怀,但能领略到如此幽静绝美的十里碧水、绿柳繁花、亭台楼阁,也无疑是一种大饱眼福的视觉盛宴。

由于是第二次到瘦西湖的缘故,我便没有像别的游客那样充满好奇地四处探访,而是选择位于钓鱼台东边对岸的湖边独自坐了下来。如织的游人在瘦西湖的怀抱里自由地徜徉着,寻觅着属于瘦西湖的美景,也在寻觅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游人中,有缠绵热恋的情人,也有伉俪情深的夫妇,有天真活泼的孩童,也有精神矍铄的老人,瘦西湖的每一处风景,都将他们感染得无比地轻松和欢快。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现代诗人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坐在瘦西湖边、绿柳荫下的我,看着这些轻松自在的游人们,他们与瘦西湖一起,也便成了我眼中最美的风景——流动的风景。

头顶的杨柳随着微风的吹拂,在湖水中倒印出些零乱的影子,弯腰在湖水中洗了把手,感觉到清冽而又舒心,有点像喝了杯冰镇啤酒似的感觉。穿越千年时光想想隋炀帝杨广,虽然他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却是造福扬州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了他对水和杨柳的钟情,他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使扬州成为京杭水运的中转站和绿水环绕的水上之都;他在扬州运河两岸引种了柳树,并使其成为风情万种的树种“杨柳”。可以说,他对水和杨柳的这种钟爱,超越了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也只有作为一代帝王的他,才可能做出这种沟通水脉和移植树种的力量,并将其变为现实。惜哉他却败亡于此,但后世之人却享受到了水运之便和杨柳之美。

水以缓流为美,洪水则为祸人间;杨柳以轻拂为美,乱舞则枝断树毁。所以,在两次的扬州和瘦西湖之行中,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被水和杨柳所包围的杨州是那么的内敛和低调,瘦西湖的“瘦”字,除了有清秀婉约之意外,也是有内敛和低调的意思含在里面的吧。听在扬州生活的老乡讲,扬州的生活节奏是舒缓的,像缓缓的流水一样,像轻扬的杨柳一样,那怕是两个人吵架,也鲜有五马长枪,而是轻声慢语地叙说道理,犹如一对好友在路边谈心交流。听后不禁莞尔。

说起扬州生活的“慢”,我便想起以扬州为名来制作的词牌《扬州慢》了。《扬州慢》为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词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生逢南宋与金战乱频仍的时代,扬州更是战争的前沿阵地,目睹扬州战后的一片凄惶,他便率性而作了这阙《扬州慢》,其词凄婉,其律舒缓,家国之思、民生之忧尽含字里行间,其黍离之悲动人心肠。

微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并不是完全隔离。微网站的主要栏目和页面都开发出来以后,需要与微信公众平台做进一步的链接和功能整合。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设置关键字回复,可以链接至微网站首页或某个栏目;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菜单可以添加链接,跳转至微网站或微网站的某个栏目;微信公众平台原本发布的图文消息,也可以被微网站调用。丰富多样具有交互性的调用形式使这种模式构建的学习平台更加灵活、便捷、高效。

扬州是一座美丽繁华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悲剧的城市,览阅历史,有多少英雄、奸雄在此演绎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血腥惨剧。扬州在隋唐、宋金战乱之后,在明末清初之际又经历了十日屠城,史可法坚守城池,兵败被杀。国强则民安,国弱则民乱,心乱则国亡,几乎成了历史的铁律。由此看来,姜夔的感叹又岂是他一个人的感叹?庆幸的是扬州的自生能力强大,常常会在血泪洗过之后很快恢复往日的繁华和美丽。

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象征和标志。姜夔词中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历史的荒烟衰草之中,而后世在瘦西湖内修建的二十四桥,再度焕发出冉冉光华。此时,瘦西湖内的二十四桥,就在我所坐位置西北方向的遥望之中,但波心所荡的已不再是无声的冷月,而是湖两岸的绿柳繁花和来来往往游人的欢声笑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们,面对相同的城市和风景,却会有迥然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涌动,思之不禁叹然。

瘦西湖的时光,在我的静坐与沉思里悄然飞逝,当同伴们兴致勃勃地游览归来,我便不得不再次与瘦西湖缓缓告别。此去一别经年,我不知道何时能与瘦西湖再次相会,或许此后一生与瘦西湖再也无缘相逢。然则扬州和瘦西湖的前尘往事、风光人文,经过两次的影像,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和心灵里了。

五、静坐秋雨里

秋雨是最为缠绵凄切的。甲午年中秋节以来,老天爷就像个爱哭的孩子,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一直哭个不停,用它的眼泪把天地间的万物淋得湿漉漉的。这场秋雨先是连续下了十来天,之后总是还没有晃开一、二天,接着就又下开了,迄今为止已经下了二十多天,还是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这场雨下到秋天似乎有些迟了点,要是下到夏天那该有多好!夏天的时候,正是南阳盆地的玉米、黄豆、绿豆、芝麻、红薯等秋作物成长的时节,老天爷却狠心地一滴雨也不下,一连几个月都是红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庄稼和大地,密密麻麻的庄稼叶子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低垂蜷曲起了自己的腰身,村周路旁的杨树叶子未老先衰,黄黄的叶子落了一地,好像秋天提前到来了一样,个别地方甚至吃水也成了困难,把人心都烤焦了。虽然全民抗旱浇了一些庄稼,但也无济于事,不少地块几乎颗粒无收。看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望天收的基本格局还是没有改变,雨水就是农业收获的最甘甜的乳汁和最金贵的命脉啊!因而虽然等到秋天才来了这场雨,但就像一场迟来的爱,还是让人兴奋、激动的。

回想古人对秋雨的态度和情感,不一而足,这从他们吟咏秋雨的诗词中就可一窥端倪。有借秋雨一抒忧国忧民思绪的,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的现状,在风雨交加的秋夜夜不能寐、梦回战场的繁杂心理活动。如近代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借用清代诗人陶澹《秋暮遣怀》中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作为临终遗言,对当时万马齐喑的黑暗社会充满忧愤,对未卜的革命前途深怀忧虑。有借秋雨抒发离情别绪的,如北宋词人柳咏《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尽了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的凄婉场景,离人的眼泪与秋雨相和,该是怎样的动人心肠!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一对夫妻无比渴望团圆的相思之苦,成为传唱千古的相思佳句。也有描写秋雨后山水自然之美的,如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向我们呈现出秋雨清洗后的山林之中一派葱绿、清新的山居图景。诗人词家的眼中、心中,秋雨是长了无尽的情思的,这种沾染秋雨的情思,不仅使他们内心的情感有了依托的载体,也为秋雨涂抹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

在这样的连绵不绝的秋雨里,在周末或是放节假的日子里,我会做一个散淡的闲人,掇一把小椅,独坐在自家的门口,品读着古人饱含着秋雨写就的诗词,做着自己精神的漫游。捧起这本少年时起就伴随着我的《唐宋词鉴赏》中那些被唐风宋雨沐浴洗涤的词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它们更是显得湿漉漉、亮晶晶的,细细品读,不啻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盛宴。自天而降、不绝如缕的秋雨在门前扯起一道道铺天盖地的雨帘子,这种垂雨帘、读佳句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妙,偶有滴偏的几滴雨滴滴落在我的书本上,打湿了这些原本就湿润的词句,词句的墨香便在空气中淡淡地飘散开来。

透过秋天的雨帘子,可以看到我家门前空地上的蔬菜园子。这片空地是别人家的空房场,闲着也是闲着,怪可惜的,妻子便和左邻右舍分别开垦了一小块,种上了一些家常的蔬菜。春天时节,便种苋菜、丝瓜、豆角、西红杮等。秋天时节,便种菠菜、白菜、萝卜等。我和妻子都属于懒散和简单的人,种的蔬菜也便较为单一,春天时便种苋菜,秋天时便种菠菜,想着有个下锅菜便行。在田地的一角,妻子还种了些十香菜、芫荽、荆芥等作为拌料的小菜。自己种了些蔬菜,什么时候想吃便什么时候去采,省却了到菜市场的奔波之苦,方便而又实惠。

苋菜和菠菜是下面条锅的好菜。春夏时节,中午时我们好吃捞面条,到地里掐些苋菜叶子,等到面条锅滚时把苋菜丢进去,看着青丝丝的苋菜和白色的面条混在一块,给人良好的视觉效应,让人馋涎欲滴。把从地里掐来的十香菜和大蒜掺在一起捣成蒜汁,放上醋、小磨油、盐搅匀之后,浇到刚出锅的捞面条里,搅一搅,色香味俱全,哧哧溜溜地大口朵颐,真的是胜却人间无数的美味佳肴。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我们只有在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这样的十香菜蒜汁捞面条呢。

十香菜属于乡野小菜,在菜市场是绝对买不到的。它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据说若把十香菜移种到别的地区,便不是十香菜的味道了。这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起十香菜,还有一个远古时期的传奇故事呢。十香菜又叫芗菜,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善巫蛊之术,对阵之时常以瘴疠之毒杀人,且能不吃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便请天神助其破之,九天玄女授其芗草,使臣民栽种,食之以强身健体、避秽驱邪,则不惧蚩尤所施瘴疠之毒,从而使黄帝由败转胜,擒杀蚩尤,统一了黄河流域,开创了华夏文明。

秋冬时节,我们习惯晚上喝汤面条——南阳俗称“喝汤”。从地里薅些菠菜,待到面条锅滚几遍后,把菠菜丢到面条锅里,再添上用小磨油、盐、十三香拌过的葱花,用勺子把锅搅匀,等熟后出锅,有稀有稠,绿莹莹,香喷喷,就成了我们最为鲜美的晚餐。

我喜欢秋雨,喜欢秋雨中的诗词,也喜欢秋雨中的蔬菜,更喜欢田园般的乡野生活。这一块小小的田地,虽然我平时操持的不多,但只要一有空闲,便会帮着妻子侍弄,因为地不欺人,地最为诚恳和厚道,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和汗水,它便会给予你更为丰硕的馈赠。所以,我会理解晋代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什么会写出了那么多的田园诗章,也会理解他为什么会在耕种田垄之后内心总是充满无限喜悦的情绪,却不论到底能够有多少收获。这种心境,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中体现得最为淋漓、透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晨兴除草,带月而归,夕露沾衣,这种田园劳动的快乐、自食其力的满足,纵有高官厚禄、金银珠宝,又岂能取而代之?

秋雨依然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下得温柔而又缠绵,不知道何时能够停歇下来,也许明天就会雨住天睛吧。一场雨,是庄稼和大地的渴盼,也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渴盼。对于庄稼和大地而言,一场雨的浇灌和拯救,能够给予天下百姓丰收的喜悦。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一场雨的洗礼和净化,能够让其变得更为冷静和沉实。

敬畏自然吧,敬畏雨雪吧,人类永远是它们幼小的孩子!

猜你喜欢

曾氏瘦西湖秋雨
My Friend
瘦西湖
Parks In Yangzhou
秋雨
记得告别时秋雨淅沥
秋雨的自述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
曾国藩:十年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