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中的应用
2015-01-11葛仁珠GERenzhu
□葛仁珠GE Ren-zhu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就业及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由于受到精神症状的支配,精神病患者心理功能发生紊乱,外加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显著增加了精神病患者出走、毁物、爆炸、自杀、纵火、伤人等危险性行为,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一定危害及威胁,因此,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对维护公共社会稳定,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1]。本文对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该项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年龄(42.19±7.21)岁;病程1~37年,平均病程(22.41±6.4)年;未婚29例,已婚91例;在教育程度方面,33例为大专以上,52例为高中水平,35例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在精神病分型方面,38例为偏执型,17例为青春型,32例为紧张型,单纯型26例,未分型为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排除器质性精神病、严重躯体性疾病等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例如舒必利、氯丙嗪等。
2. 方法
2.1 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因素分析。(1)家属缺乏对患者的管理:精神病患者的自我约束力通常较差,一旦家属对患者的管理不够重视,则会导致患者不能较好地遵照医生的意见,不能按时吃药,使得病情复发或加重;(2)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缺乏了解: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不了解,进而对患者出现的先兆症状不能及时发现,忽视患者发生的情绪变化,致使危险性行为的发生;(3)对患者监管存在不足:由于精神病患者易受情绪刺激等因素影响致使疾病容易复发,患者家属逐渐产生置之不理的心态,给予患者的监管不力,引发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4)经济因素:由于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使得部分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无力承担,在精神疾病发作时不能给予及时的救治,致使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增加。
2.2 综合干预方法。精神疾病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详细的评估,依据患者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综合干预,以降低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率。(1)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自身安全意识,对医院危险性物品加强管理,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2)针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做好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开展相关疾病专题讲座,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卫生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严禁患者及家属将危险性物品带入病房,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3)医护人员需要尊重、爱护精神病患者,不准歧视患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精神病相关先兆,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积极治疗,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3]。定期举办针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培训讲座,提高医护人员管理水平,加强对精神疾病的相关认识[4-5]。(4)在精神病患者进餐时间、治疗时间及睡眠时间,医护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巡查,给予患者高度的关注,严格避免患者单独活动,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6]。对于刚刚入院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详细向其介绍医院环境、室友等,并由责任医护人员给予专门的接待,避免患者的陌生感。对患者详细讲解危险性行为的表现,指导患者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利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医院对患者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定期开展多样的娱乐活动,对患者的护理要细心,态度要温和,避免对患者进行语言刺激,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7]。遵照医嘱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对其进行监督,避免患者私自藏药等。(5)患者在出院时,嘱咐患者家属进行家庭管理,对患者药物服用等给予严格的监督,避免出院后由于患者遵医依从性较差导致疾病复发。精神病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家属应当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并在派出所的协助下,以降低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发生[8-9]。(6)加强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支持:增加患者住院及药物治疗的补助,加大对患者的免费诊治力度,以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消除患者因为经济问题产生的顾虑,进而促使病情处于稳定状态[10]。
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统计患者在综合干预前1年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情况,主要包括:出走、毁物、伤人、自伤及自杀等;在患者出院后进行1年随访,统计患者在综合干预后1年内发生危险性行为情况,对干预前后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用病例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测评。
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综合干预前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比较。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后,其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综合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综合干预前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比较[例(%)]
2. 综合干预前后患者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测评。与干预前比较,经综合干预后,患者治疗疗效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综合干预前后患者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测评结果[例(%)]
讨论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接受长期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持续性治疗,如果疾病治疗出现不当或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会引起反复发作。精神病患者的危险性行为与疾病症状存在一定关系,并且还与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关于危险行为的病因学研究表明,危险行为与患者遗传基础、个性特征、认知功能损害、内分泌激素改变等相关,患者攻击行为、自杀行为等与5-HT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需要家人照顾,不但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由于患者发病后性格变化,会使家属失去治疗的信心,会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精神病患者的危险性行为通常是瞬间性的,给予住院精神病患者综合护理至关重要。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注意工作方式,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活动空间环境,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最大程度的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精神病患者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不能对患者进行较好的管理与监督,患者遵医依从性较差,易引发病情复发,进而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实践表明,其危险性行为的发生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监管不周、家属对精神病基础知识认识不足、医院管理及治疗系统不健全、患者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等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影响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因素,医院需要加大对精神病相关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系统,加强家庭干预,协助患者家庭共同处理经济问题,提高对患者的关爱与照顾,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与治疗的监督管理[11]。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加大相关疾病教育宣传,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针对引发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给予综合干预,结果在干预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给予患者综合干预对降低其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具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造成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给予患者针对性综合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率,且能够积极促进患者的康复。
1 沈峰,杨彦春,邓红,等.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161-16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6-78
3 张佩燕,吴建杰,韩玲玉,等.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10B)∶2676-2677
4 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73-74
5 施忠英,曹新妹,诸海英,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J].上海护理,2007,7(6)∶25-27
6 王丽萍.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甘肃科技,2012,28(7)∶148-150
7 刘文英.住院老年期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68-369
8 王忠萍,王丽,杨文剑.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6(5)∶35-36
9 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11-113
10 樊增华,候俊霞.精神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947
11 张红卫,王传荣,张红梅.老年期精神病人临床特征与护理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