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苏江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2015-01-11丁丁摄影王振北

东方电影 2015年6期
关键词:瑞芳文工团

文 / 丁丁 摄影 / 王振北

王苏江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文 / 丁丁 摄影 / 王振北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比喻那些在纷繁的尘世中,回归简朴,如菊花般淡泊之人。这样的人,淡在名利之外,却浓在骨气之内。而这一切用来形容王苏江似乎再恰当不过了,作为上影厂的资深编剧,她用岁月积淀的笔,书写自己的淡雅人生。

也有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2年,王苏江出生在山东胶东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是轮船公司的职员,平常酷爱看书,因此,在耳濡目染下,王苏江在童年时期便饱读诗书。13岁,她考入了当地的北海中学。第二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被当时正在筹办的山东省文协人民文工团选中,幸运地成了该团的第一批成员。就这样,还是个“小丫头片子”的王苏江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从此离开了家。

为了配合当时的战争形势,在文工团期间,王苏江和战友们经常会排演《送郎参军》《支援前线》等战争题材剧目,深入乡村演出。虽然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王苏江都觉得弥足珍贵:“对我来说这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当时,我们白天为部队和群众演出,晚上就睡在老乡家。因为住房条件很差,我们就睡在老乡家的牛棚里。常常是演出回来,带着一身疲惫就往麦草上一躺,闻着牛粪味就睡着了。”

残酷的战争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让王苏江在青涩懵懂中迅速长大。文工团的多年磨练,让她从对演戏一无所知,到渐渐摸出了门道,开始在多部戏中担任角色。在下乡演出的过程中,她还学会了扭秧歌、打腰鼓。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次演出中,无论角色轻重,王苏江都能认真对待,用心体验,这也为她在之后的电影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演员到编剧的跨越

从山东到上海,再到上影厂,对王苏江来说,这一路颇有些周折,“1951年的时候,因为我们年纪小,就把我们送到了山东大学念书,当时办了个艺术系,实际上就是文工团团员培训基地。到了1952年秋天,院系调整,艺术系的戏剧科就和上海剧专合并,后来成立了上海戏剧学院,于是我就来到了上海。最早,我进的是上海电影联合制片厂,后来因为合并,我就成了上影的演员。”

回想起最早进入摄影棚和银幕里的大明星零距离接触的经历,王苏江笑言自己的状态就像个“追星的小粉丝”,“过去在济南的时候,我们已经有机会看很多电影了,当时上官云珠她们这些大明星,在电影里我们都见过。等到真正跟她们接触后,发现这些人都特别亲切,对我们这些小字辈的都很和蔼,所以一下子我的陌生感就没有了,和她们融在一起了。”

1953年,王苏江出演了自己在上影厂的第一部影片《三年》。这部戏由著名演员张瑞芳、舒适主演,而王苏江在其中饰演一个配角小九子。在拍摄过程中,她和张瑞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前看到一个农村戏,是瑞芳主演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能演得这么好。结果到了上影,第一个戏就和瑞芳合作,感觉自己特别荣幸。演这个戏之前,我们还一起去纱厂体验生活。跟瑞芳深入接触后,发现她对艺术的追求非常执著。我记得,当时她对自己演的角色提了好多的建议。另外她也很风趣,她当时给我们剧组的导演、摄影都起了外号,给导演赵明起了绰号叫‘山羊’,因为他比较倔。”王苏江眼中的“闺蜜”张瑞芳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前些年自己先生去世的时候,张瑞芳夫妇还特地跑来看望、安抚。

在做了六七年演员后,王苏江突然提出要转行。“当时觉得做演员这个工作比较被动,而且电影艺术中导演的位置更为重要,就打报告想做导演。但领导不同意,他们轮番跟我谈话,叫我去当编剧。原因是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剧本《好孩子》。后来这个戏被拍成电影,成了1959年献礼片当中的一部。也是因为这个戏的原因,我就从演员剧团调到文学部做编剧了。”就这样,王苏江被“赶”上了编剧的位置,并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离休。她曾为了写好一个剧本,多次下到农村体验生活,也曾前往大庆油田累积写作素材。常年的奔波和忙碌,让她经常不在家,以至于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每次看到妈妈出门都会伤心地大哭。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王苏江迎来了自己编剧生涯的创作高峰期。她参加了话剧《暴风雪中的烈火》的改编工作,创作了电视剧《花生阿狗》《幸福交响曲》等,而她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燕儿窝之夜》获得了“金鹰奖”单本剧二等奖和“飞天奖”优秀单本剧奖。尽管有过如此辉煌的成就,但王苏江却始终认为“我只是个小人物,这些都不值得一提”。

心如简素,风轻云淡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如今,对王苏江来说,生活归于平静,人心也早已随之归于平淡。“我年纪已经很大了,84岁了,我一直是一个人,我不希望麻烦任何人,包括我的孩子们。但他们很不放心我,所以我就去了老年公寓。我不想像别人那样麻烦后一代,不想让他们照顾我。我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就要想开一些,乐观一些,这样是最好的。过去的时代已经走远了,但回忆过去还是很美好的。所以我现在就想,必要的时候再写点什么。”

有一种长辈,和她聊天,你总能感受到所谓“人淡如菊”,并不是没有特点,没有激情,而是多了份遗世独立的从容和淡定。这种淡,脱俗而不孤傲、理性而不盲从,眼前84岁的长者王苏江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眼神中透露出的刚毅,一如许多杰出的山东女子。

猜你喜欢

瑞芳文工团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观察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妇产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保偏光纤熔融焊接导致的交叉偏振耦合的简单评估
《芳华》中有关舞蹈元素的解读
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A Puppet of Men An Analysis of Ophelia in Ham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