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爵奖大师的思考

2015-01-11史志文

东方电影 2015年6期
关键词:塞夫安德烈俄罗斯

文/史志文

金爵奖大师的思考

文/史志文

安德烈·萨金塞夫:新时代的塔可夫斯基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说起俄罗斯导演,你会想到谁?我首先想到的,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熟悉俄罗斯电影的人或许都知道这个名字。他的作品,是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独特的电影特色也让他扬名于威尼斯和戛纳。他不迎合观众,反而让观众来迎合自己。英格玛·伯格曼赞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在他的镜头里,生命的呈现一如倒映,一如梦境。可惜天妒英才,54岁的塔可夫斯基在一个导演的黄金年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他还对自己无法拍摄更多的电影感到遗憾,但是有一点他一定不用担心,那就是俄罗斯电影的未来,在失去他之后,仍将寻找到像他一样,有能力扛起俄罗斯电影旗帜的人。他就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萨金塞夫先生。巧的是,他的名字也叫安德烈。更巧的是,因为作品充满塔可夫斯基式的哲思情怀和赏心悦目的可看性,萨金塞夫在俄罗斯也被称为“新时代的塔可夫斯基”。他是俄罗斯电影未来的希望,也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特别的客人。他执掌的金爵奖,值得期待一个意外的结果。

主要成就:

第72届美国电视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大奖

第6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从莫斯科走向世界

1964年2月6日,安德烈·萨金塞夫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北部最大的城市——新西伯利亚市。成年后,外形条件相当不错的萨金塞夫进入新西伯利亚戏剧学校表演系学习表演。20岁从学校毕业后,他开始在一些省内的剧院出演一些话剧和舞台剧。对于年轻的萨金塞夫而言,做一名演员是他最初的梦想。可惜,表演事业还未真正起步,他就到了服兵役的年龄。1984年,萨金塞夫进入俄罗斯陆军,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军旅生活。1986年,萨金塞夫退伍,仍然怀揣着表演梦的他为了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搬去了莫斯科——俄罗斯电影工业的中心。

然而,当时的莫斯科并不十分欢迎外来的演员,初来乍到又遭受排挤,这让萨金塞夫的日子相当难熬。“我很饿,也需要工作,我几乎什么戏都去试镜。最苦的时候,我甚至买不起一张公共汽车票。”从1992年到2000年,坚持不懈的萨金塞夫逐渐在一些电视剧和电影里捞到露脸的机会,但是反响甚微。即便是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萨金塞夫发现想要在表演这一行有所发展依旧相当困难,不过,他还是为此付出了10年的努力。当发现自己过去10年几乎一事无成后,他决心在自己36岁的时候,彻底改行,去做一名导演。“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正是因为看了他的《奇遇》(L'avventura),让我觉得重获新生,让我强烈地渴望成为一名电影工作者。”

在朋友的引荐下,萨金塞夫得到了一份在“REN TV”担任导演的工作,这是一家专门拍摄警匪剧和肥皂剧的独立制作公司。在“REN TV”制作的电视剧中,有一部叫做《黑房间》(The Black Room)的系列剧相当受欢迎。萨金塞夫尝试执导了其中的三集,效果不错。他在执导上的天赋和技艺得到了该剧出品人——迪米哲里斯尼夫斯基的赏识。也正是在他的支持下,萨金塞夫得到了执导剧情长片《回归》的机会。这是一部小成本的家庭题材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国际影坛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包括赢得了200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处女作大获成功之后,众多媒体纷纷争相采访这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导演对这部得意之作有何特殊的解读和看法。然而,萨金塞夫却拒绝回答,他认为自己的看法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观众应该自己在影片中获得启发。如此特立独行的态度,换来的自然是如潮水般的赞叹和佩服。当然,萨金塞夫也并非真的如此高冷。事后,他曾亲自撰写了一篇短文指出,《回归》不过是以寓言的方式来透视人生的处境,观众只要循着这个方向去欣赏,一定会看出电影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当萨金塞夫回到俄罗斯时,他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因为这是俄罗斯电影继1991年的《蒙古精神》(Urga)之后,时隔十余年再度在威尼斯获誉。在获得转行导演初期的成功后,萨金塞夫继续埋头于自己的“新工作”:写剧本,拍短片,当然也包括拍摄了几部再度令他蜚声国际的电影作品。2007年,他的第二部电影《将爱放逐》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被提名为金棕榈最佳影片。2008年,他为影片《纽约,我爱你》拍摄了其中一个段落。该片由12个5分钟左右的小短片混剪而成,是继《巴黎,我爱你》之后的第二部“爱情城市”系列电影。包括岩井俊二、姜文、娜塔莉·波特曼、布莱特·拉特纳等在内的12位导演,用他们充满个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纽约这座城市,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对于纽约的原创性看法。萨金塞夫拍摄的部分在最终上映时被剪掉了,不过在之后公开发行的DVD版中得到了保留。2011年,萨金塞夫再次造访戛纳,新片《伊莲娜》在那里首映。该片最后摘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审团大奖。2014年,萨金塞夫带着影片《利维坦》再战戛纳,不出意外又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最终,他获得了最佳剧本奖。次年的金球奖,《利维坦》成功斩获最佳外语片奖。有点可惜的是,在之后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争夺中,该片惜败于波兰影片《修女艾达》。随着拍摄机会越来越多,萨金塞夫也越来越多地去到国外拍摄,并带着自己的影片去国外参赛参展。摩尔多瓦、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以及美国。虽然并非专业导演出身,虽然迄今为止只有4部个人作品,但萨金塞夫已经成为俄罗斯影坛,乃至世界影坛最受尊重的导演之一。“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任何职业比从事艺术更伟大,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

用艺术影响金爵

在俄罗斯,萨金塞夫早已被奉为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他是俄罗斯当下最有代表性,也最有才华的艺术导演之一。而作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事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向来十分重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所应该具有的重要的艺术属性。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见到不少将电影的艺术性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艺术家们出现在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座位上——汤姆·霍伯、让-雅克·阿诺、巴瑞·莱文森、吴宇森、丹尼·博伊尔、王家卫、吕克·贝松……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安德烈·萨金塞夫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事实上,萨金塞夫对电影的艺术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考量。“作为一个具有实验精神的导演,很多人都认为我对主流的商业电影深恶痛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看过彼得·杰克逊的《金刚》,我甚至被感动得哭了。我喜欢这样的电影,虽然在我看来这样的电影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

犀利的措辞,显露出安德烈·萨金塞夫的自信和对电影艺术性的执著追求。这份执著不仅表现在他对视听形式感的迷恋上,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故事内在寓意的追求。出于这样的诉求,他始终在尝试拍一些主题沉重、抽象、大气的作品。2003年的《回归》,讲述了一个消失了12年的父亲重新回到家中和两个儿子相处,渴望重新找回亲情的故事。2007年的《将爱放逐》,虽然依旧聚焦的是家庭,但故事结构却比之前要大了许多。这是一出发生在一对夫妻之间的悲剧,妻子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丈夫逼迫她将孩子打掉,结果妻子却死在了手术台上。丈夫的世界全然崩塌,开始发疯似的寻找妻子的秘密情人。对于拍摄这些电影的灵感,萨金塞夫说:“这些故事都来源于《圣经》,对我而言,这里头的故事远比《一千零一夜》里的要多得多。包括人类对自身所有的认识,也都被收录在其中。”相比前两部,很多人知道甚至喜欢上萨金塞夫,是因为2011年的《伊莲娜》。该片的视听秉承了萨金塞夫一贯的偏好,大量的固定镜头、少数移动缓慢以彰显凝重肃杀的“运动镜头”,人物与空间的关系、人物关系的调度、清冷的色调。这些一眼看上去,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回归》,但看到最后,才发现这部影片比《回归》要更绝望,更悲观。萨金塞夫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手法的处理上,做了一些缓和。让忧伤不至于过度地逆流在银幕上。萨金塞夫用沉闷却不乏味的方式,将俄罗斯民族的特质与现实的张力彰显无遗,裂变中的俄罗斯,家庭处在现实的风暴中心。

仅仅凭借4部作品,萨金塞夫已经成功地让自己的电影有了辨识度极高的个人风格。人们开始迷恋于他的固执、含蓄、隐而不发,冷峻、刚烈、出手大方。他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常常在观众意想不到的瞬间将故事陡然折转,充满吊诡和寓意。他慷慨地预留诸多伏笔和悬念,又吝啬地在片内片外都不透露一丝可以用来解密的线索。那些被精心构建的剧本、目的明确的画面、复杂晦涩的隐喻和细致入微的人物,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如同一根微妙而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俄罗斯当代社会的政治与道德里。表面上是在讲情感层面的人际关系,其实是利用高超的叙事手法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来提升情节的被关注程度以及整部电影的高度。他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角对当今的俄罗斯做出最正确的观察,同时也懂得用电影化的方式来呈现他镜头里的景色和演员,甚至是一丝忧郁的气氛。“人与国家之间艰难维系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俄罗斯人的生活主题。如果说我的电影根植于俄罗斯这片土地,那也只是因为除了俄罗斯,其他的任何地方对我来说都构不成亲密的感觉,没有血脉上的联系。”

谈及未来的项目,萨金塞夫说:“在亚历山大的办公桌上,一直有这样几个剧本,都是高预算的年代片。有关于发生在二战时期苏联领土上的故事,也有听起来很有历史感的和古希腊有关的故事。”从萨金塞夫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未来他拍摄怎样的影片,都不会仅仅和战争、爆炸、坦克有关。这是一个会用充满实验性的眼光和情感来思考电影的人。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将推出安德烈·萨金塞夫作品展,除了影迷们已经相当熟知的《利维坦》,其执导的另外三部影片《回归》《将爱放逐》《伊莲娜》也将一同参加展映。对于当代俄罗斯电影相对看得比较少的中国观众而言,萨金塞夫的作品,将是一个极为恰当的切入点。

《回归》

《将爱放逐》

《伊莲娜》

《利维坦》

猜你喜欢

塞夫安德烈俄罗斯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罗塞夫被推向“最终审判”
谁是真正的赢家
绝世奇术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爬树的男孩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