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在这五年
2015-01-10薛健勤
薛健勤
改变,在这五年
薛健勤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语文教师。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农民。家里人从来也没有想过会出一个老师。高考填报志愿时,听说师范类院校的学费没那么贵,我就报了。没想到真的考上了,专业是 “教育学”。实际上,这专业一点儿都不 “专”,什么都得学。后来,学院领导为了我们毕业后方便找工作,就在这个专业后面增设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方向。
2005年毕业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来到了东方小学教语文兼任班主任。初出茅庐的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一知半解。看见别人怎样备课,自己就怎样备课;看见别人怎样讲授,自己就怎样讲授;看见别人怎样布置作业,自己就怎样布置作业。时光匆匆,一晃就过了五个年头。
我原以为以后的工作就是这样平淡无奇了。没想到在2010年,东升镇实施五年发展规划之后,我的职业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
那年,东升镇新一届中小学行政干部换届,我校原语文科组长调到了其他学校当教导主任。开学前的暑假,副校长打来电话,任命我当语文科组长。语文科组是学校里最大的科组,日常工作甭说有多繁重。我一听,心头发麻,头皮发怵,只怕吃不消,立马提出 “难胜此任"。但副校长是个说一不二的人,我像被 “赶上架的鸭子”,只得勉力为之。
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我感到 “压力山大”。撰写科组计划和总结,组织 “每周一研讨”,贯彻落实市、镇、校的相关活动。对我而言,每一项都是挑战。
在中山小语界,最重要的教学比赛莫过于两年一届的阅读教学大赛。2011年,第四届阅读教学比赛如期举行。组织完校赛之后,我马不停蹄地召集几位骨干老师,帮出线的刘老师打磨参赛课 《乡下人家》。没想到举行镇赛的当天早上,刘老师因身体不适不能参赛。在那紧急关头,学校领导建议由我代为参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智慧结晶岂能功亏一篑?我毅然接受了任务。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我们申请把上课顺序调到最后一节。当天上午,我躲进了一间无人的教室,疯狂地备课。幸运的是,那节课成功进入了决赛。虽然决赛中出了点小意外,与出线无缘,但我已经没有遗憾了。 《小窗幽记》说, “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扪心自问,我已 “尽其当然”了,比赛结果就 “听其自然”吧。
刚接手科组长的工作,我毫无经验,少不了会走一些弯路。精品课程建设是科组工作的重头戏。然而,何谓 “精品课程”,如何打造“精品课程”,我一无所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知识缺陷,我请教了学校有经验的老师,在中山市教育资源网上把获奖的作品下载下来进行学习、借鉴。我连同高年级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设计了一个快乐作文精品课程。单完成 “整体规划”初稿,我就整整花了几个昼夜。但由于没有跟校本课程很好地融合,初稿被何校长 “泼了一盆冷水”。当时我的心里,自然就 “凉”了半截。
但没关系,斯科特·派克的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途》开篇不是说了吗,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在专业发展之路上多一点艰难又算什么!我又重新研读了 《华苑快速作文》,领会其主旨,利用国庆假期完成了 “整体规划”的第二稿。后来经过不断地设计、推翻,推翻又再设计, 《小学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精品校本课程终于打造出来了,并且在中山市201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评选中获得了提名奖。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身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的过程。这过程既是集体智慧的碰撞与凝聚,更是自己专业成长的一次蜕变。
2012年是课题立项年。那会儿,何校长大会小会提到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机制”,这是我校五年发展规划里的核心内容之一。做课题,顺理成章成了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做课题,选题是关键。选什么题呢?小语界,阅读教学轰轰烈烈,作文教学凄凄惨惨。我校对快乐作文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何不顺流而下,做关于作文教学的课题呢?于是,我把研究方向从以往的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转向 “发散性思维”的想象作文教学。2012年10月,我们的课题 《习作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研究》顺利通过了镇级立项。在课题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例课研讨、教学比赛、主题沙龙、接力日记以及班级作文报等活动。
如果说五年发展规划为学校注入了新鲜活力,那么 “项目实施”更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天空。所谓 “项目实施”,是指一年里,申报老师根据个人兴趣自选研究项目,开展相关活动。于是,我把它们结合起来,射出 “作文教学研究”一把 “箭”,收获了 “课题研究”和 “项目实施”两只 “雕”。
最难忘的是那次作文教学沙龙活动。我先用翔实的案例,生动的语言,与老师们分享课题研究过程的点滴。然后通过"七人谈"的方式,让课题组成员围坐到台上,各抒己见,交流心得。最后的抽奖互动环节更为活动画上了点睛之笔。教研方式的创新,不仅为校本教研的发展提供了样本,更照亮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2012年,东升镇开展首届骨干教师评选工作。这是一次检验自己综合业绩的机会。我认真对照了评选条件,精心准备、递交申报材料。没想到,居然成功了。机会真的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如果没有之前的 “折腾”,怎能有今天的意外收获?
骨干教师的申报成功,还赐给了我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2013年12月,我有幸参加中山市青年骨干教师赴苏州大学研修班学习。为期九天的 “姑苏之行”,让我“邂逅”了成尚荣、吴忠豪、薛法根、管建刚、高子阳等全国小语届赫赫有名的人物。行走在烟雨江南的路上,触摸着东吴派系的教育文化气息,我感受到聆听的微妙。与此同时,我仿佛也听到了自己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过:“二十岁时,站在桥上看风景,三十岁时,站在楼上看风景,四十岁时,站在山上看风景,五十岁时,站在云上看风景。到了八、九十岁时,就在天上看风景。”风景还是原来的风景,改变的是人的视野和心态,看到的风景自然有很大不同。专业发展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就好像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风景。为什么要不断发展?那是因为要获得更广阔的的视野,看到更美的风景。
课题研究囊括、综合了读书、思考、写作,以及与同行的深入交流等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方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最具系统性的一种。相比之下,阅读可说是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的方式。近几年,东升镇先后举办了两届教师读书月活动,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掀起了 “用书香添魅力、为教育增活力”的读书热潮。有时候,做着课题研究,感觉没什么头绪了,只能到书堆里寻找灵感。小时候,我家境贫寒,没什么课外书读,阅读仅仅是寻找语文学科的高分;长大了,喜欢读金庸、古龙,不是因为小说里打打杀杀的激烈场面,而是为了寻找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侠骨柔肠;做课题后,阅读更多的是为了寻找语文教育之道。这几年,我更爱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如 《语文:表现与存在》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教师成长的秘密》等,以及 《人民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 《师道》等教育杂志。每当读到对课题研究有帮助的地方,我就暗自高兴,把它们摘抄下来。
“做”然后 “读”,发现文中有些地方和我做法不谋而合。 “读”完了再 “写”,大脑的放映机慢慢“回放”,这些教育智慧经由文字的剖析,在头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久而久之,这些印象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反复去 “读”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将自己的教育行为里的纹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前读书,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像水滴到了油上,现在,则像水滴到了海绵里。
我是非中文系毕业的,写作功底不算高。语文科组有很多才女,她们写的东西文采飞扬,灵气十足。听说林老师、彭老师和刘老师的文章先后发表在广东教育杂志社的 《师道》杂志,我羡慕嫉妒,但没恨。我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更何况,我研究了作文教学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的素材,不把它们提炼出来怪可惜的。于是,我把这几年来开展 “接力日记”的素材重新整理、筛选,融入自己的感受,几度修改之后,总算完成了人生第一篇拿得出手的教育随笔——《“接力日记”那些事儿》。我战战兢兢地把它发到了 《师道》情智版的邮箱,居然得到了采用。回想当时的那种感觉,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 “受宠若惊”吧。
五年前的我,除了教书,还是教书;五年后的我,除了教书,还有读书、做课题、开讲座、写写教育随笔……我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就在这五年。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升镇东方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