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学龄前流动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信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5-01-10刘慧燕查达永杨丽林穗方邱琇
刘慧燕, 查达永, 杨丽, 林穗方, 邱琇
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1],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流动人口是伤害的好发群体[3]。为了解广州地区流动儿童家长的伤害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为科学制定伤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健康教育理论“知信行”模式(简称为KAP),对广州地区3~6岁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2年1月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白云区3所幼儿园3~6岁非本市户籍儿童及家长为研究对象。
1.2 伤害判断标准
凡具有下列4种情况之一者可判定为伤害:①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②由自己或他人作紧急处理;③因伤休息(或休学)半天以上;④因伤活动受限半天以上。伤害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4]。
1.3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意外伤害家长KAP情况调查”问卷,由家长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认真填写,统一回收。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长对待伤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近1年内儿童伤害发生情况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统一整理、编码所收集的资料,采用Epidata 3.2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审核,运用SAS 9.2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KAP问卷进行量化赋分,每一问题最高得1分,最低得0分,二分类回答资料按1和0赋分,三分类回答资料按1,0.5和0赋分;以KAP得分均值为截断值,得分大于或等于均数认为及格,小于则不及格。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628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应答率97.45%。被调查儿童平均年龄4.06±0.59岁,其中男童331名(54.08%),女童281名(45.92%)。被调查儿童母亲的年龄范围21~42岁,平均年龄为31.37±3.88岁,高中及以下学历占75.16%;父亲年龄范围24~50岁,平均年龄为34.07±4.48岁,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6.18%。大部分为核心家庭(53.01%),其次为直系家庭(35.45%)。人均居住面积范围在4~75m2,平均24.83±9.01m2。儿童伤害发生率为34.97%,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59.09%),发生伤害时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其身边(56.80%)。
2.2 流动儿童家长伤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
KAP总得分范围为20.50~35.50分,平均29.27±2.53分;知识得分范围为1~10分,平均6.37±1.11分;态度得分范围为3~6分,平均4.77±0.56分;行为得分范围为9~22分,平均18.13±2.19分。
2.2.1 家长对儿童伤害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调查显示,96.81%的人认为伤害可以预防;92.35%的人知道儿童哭闹时不能给他服药;93.2%的人知道雷电时应避免到室外和树下避雨。但是只有74.78%的人正确回答了伤害是14岁以下儿童死亡和伤残的最主要原因;69.66%人知道骑自行车不可以带人;67.18%的人知道烫伤后不能用酱油、牙膏涂抹伤口。78.87%的家长表示没有接受过有关预防儿童伤害的培训,他们获得伤害有关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视或网络(37.87%),其次为报刊或书籍(26.96%)。
2.2.2 家长对儿童伤害态度情况 99.34%的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发生伤害,其中50.75%表示经常担心,最担心孩子发生的伤害类型是跌落伤(61.98%),其次是道路交通伤(29.98%);99.34%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比例占74.17%,98.85%的家长表示有必要在给儿童选择玩具时首先注意安全性能。
2.2.3 预防儿童伤害相关行为及家居环境调查情况 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形成率为23.03%~98.16%,其中对于家中有灭火器、将家具锐利的边角和电源插座做保护性的处理、家长在烹饪时中途不走开、儿童不玩刀具或剪刀类锐器、不吃整个果冻或坚果、不逗引小动物的行为形成率不到70%。具体见表1。
表1 预防伤害相关行为及家居环境调查情况 %
2.3 儿童家长KAP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对不同特征家长KAP得分比较发现,女性家长的知识得分要高于男性家长,未发生伤害儿童的家长行为得分高于发生过伤害的儿童家长得分,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家长态度、行为和总分高于很少接受安全教育的家长,和睦家庭的行为和总分高于不和睦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大的家庭其态度得分高于人均面积较小的家庭,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儿童性别、年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家长KAP得分比较 ±s
表2 不同特征家长KAP得分比较 ±s
变量 分类 知识得分 态度得分 行为得分 总得分家长性别 男性6.16±1.14 4.77±0.58 18.07±2.52 29.09±2.80女性 6.42±1.09 4.76±0.56 18.10±2.07 29.27±2.41 t值 -2.40 0.19 -0.14 -0.63 P 值 0.02 0.85 0.89 0.53儿童伤害发生情况 未发生 6.39±1.11 4.80±0.58 18.26±2.15 29.45±2.51发生过 6.33±1.13 4.71±0.52 17.87±2.24 28.98±2.31 t值 0.46 1.86 2.01 1.95 P 值 0.64 0.06 0.04 0.05家长接受安全教育程度 经常 6.33±1.03 4.96±0.48 18.42±2.15 29.45±2.43很少/没有 6.49±1.31 4.23±0.41 17.29±2.04 28.00±2.40 t值 1.33 -17.50 -5.57 -6.63 P值 0.18 <0.01 <0.01 <0.01家庭氛围 和睦 6.37±1.10 4.78±0.56 18.21±2.14 29.38±2.45不和睦 6.41±1.18 4.61±0.58 16.65±2.60 27.63±3.23 t值 0.19 -1.69 -3.84 -3.46 P 值 0.85 0.09 <0.01 <0.01人均居住面积(m2) <20 6.37±1.31 4.68±0.56 17.97±2.15 29.06±2.48 20~30 6.38±1.06 4.78±0.55 18.03±2.35 29.20±2.75>30 6.35±0.98 4.84±0.56 18.46±1.93 29.59±2.19 F 值 0.02 3.46 2.41 1.64 P值0.98 0.03 0.09 0.19
2.4 儿童家长对伤害KAP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以KAP总得分、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为因变量(及格=1,不及格=0),以儿童性别、家长性别、文化程度、居住面积、月收入、家庭氛围、接受安全教育程度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标准0.05,剔除的标准为0.10。结果显示,女性家长、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家长知识得分较高;家庭收入较高、人均居住面积较大、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家长态度得分较高;家庭氛围和睦、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家长行为得分较高。见表3。
表3 影响流动儿童家长伤害KAP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广州是人口流动迁移较为活跃的城市,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养育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子女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意外伤害的好发群体是流动人口[3],尤其3~5岁是伤害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之一[5]。伤害的发生对流动儿童的生命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次调查显示,广州地区学龄前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率为34.97%,高于其他地区学龄前儿童伤害报告水平[6-7]和流动儿童伤害监测水平[8]。因此,加强流动人口伤害预防非常重要。
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认为,要转变行为必须转变态度,而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才能使态度转变成可能[9]。本调查发现,学龄前流动儿童家长知识平均得分仅为6.37分,仅74.78%的家长正确回答了伤害是14岁以下儿童死亡和伤残的最主要原因,这说明流动儿童家长对伤害的危险性和后果认识欠缺。调查中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发生伤害尤其是跌落伤和道路交通伤,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但是家长自身对一些伤害的危险因素识别和处理掌握不够,比如骑自行车不能带人、烫伤后处理等知识,仅21.13%的家长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因此,应加强流动儿童家长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伤害知晓率。
正确的伤害预防行为对儿童伤害的降低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正确行为形成率较低的是家长在烹饪中途不走开、使用完煤气后关阀门、骑自行车不带孩子、儿童不玩刀具或剪刀类锐器、不去逗引小动物、不吃整个果冻或坚果、不在马路上玩耍。应正确引导家长,改变其孩子的行为。同时,调查还发现,流动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而很多家庭仍存在安全隐患,如家中没有灭火器、窗台未安装防跌落护栏、未将家具锐利的边角和电源插座做保护性处理等情况。因此,要及时排除家居环境安全隐患,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家长、父亲文化程度较高者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较好,她(他)们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信息,且接受能力较强,对伤害预防知识了解较多。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家长对预防伤害知识掌握较好,其态度积极,不良行为相应较少。提示开展家长教育要根据不同对象予以区别,应重点加强对男性、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教育和培训,这与相关报道相似[10]。良好的家庭环境易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行为方式。调查发现,家庭收入较高、居住面积较大,以及和睦家庭的家长对预防伤害的态度更好,正确行为形成率高。根据以上不同特征可以分不同层次进行集中教育,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
伤害是可以预防的[11],教育干预是开展儿童伤害干预的有效手段[12]。建议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性,加强知识薄弱点的宣传,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Cheraghi等[13]研究显示,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对父母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儿童伤害。因此,充分发挥家长在预防儿童伤害中的作用[14],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来提高伤害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实现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的转变。基于家长对安全教育需求较高,获得有关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视或网络,应多采取新媒体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地预防流动儿童伤害的发生。
[1] 王声湧.中国伤害的流行特征与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37-642.
[2] Hu M,Hu GQ,Sun ZQ,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he prevalence of non-fatal injury among children aged 5-14years in China[J].Biomed Environ Sci,2012,25(4):407-412.
[3] 林冰.流动人口意外伤害的疾病负担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 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
[5] 孙媛媛,吕陈灏,王卫卫,等.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2):176-179.
[6] 赵华硕,卞静,何鹏,等.徐州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0):1069-1071.
[7] 周卫国,张胜冰,黄力君.上海市浦东新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1):1050-1051.
[8] 吕兰秋,钱莹莹,胡卓杰,等.宁波市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干预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5):395-396.
[9] 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2-293.
[10] 周卫国,周德定,张胜冰,等.花木社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及家长知信行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6):586-587.
[11] Johnston BD,Ebel BE.Child injury control:trends,themes,and controversies[J].Acad Pediatr,2013,13(6):499-507.
[12] 梁友芳,朱丹.社区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母亲认知水平的调查[J].广西医学,2009,31(3):423-424.
[13] Cheraghi P,Poorolajal J,Hazavehi SM,et al.Effect of educating mothers on injury prevention among children aged<5years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Public Health,2014,128(9):825-830.
[14] Morrongiell BA,Corbett M,McCourt M,et al.Understanding unintentional injury-risk in Young children.The nature and scope of caregiver supervision of children at home[J].J PediatrPsychol,2006,31(6):52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