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遗忘”的中国传统静物画

2015-01-09李舵苏晓民

文艺争鸣 2014年8期
关键词:遗忘静物画墓室

李舵 苏晓民

“静物”,是造型艺术中的概念,一般指水果、花草、器物等内容的绘画和摄影。这一概念源于荷兰语“still-leven”,意思是不动状态的自然形态,法语中静物画的概念是“nature morte”,原意是死了的自然。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出土于庞贝古城的壁画局部《有桃子的静物》,画面中的静止物体是装了水的玻璃罐和带有枝叶的桃子,这件作品的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62-79年,是欧洲艺术史中尚存最早的描绘静物的绘画。

十七世纪之前,静止物体都是作为生活场景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在画面里,除《有桃子的静物》作品外,荷兰艺术家杨·凡·艾克(1385-1441)的很多作品里都有静物类的形象出现。另外,在现存于罗马·科罗纳艺术画廊的阿尼巴·卡拉奇的作品《吃豆子的人》约1583-1584)、罗马·鲍格才画廊收藏的卡拉瓦乔的作品《怀抱水果篮子的男孩》(约1593-1594)中也出现了与画面中主体人物生活瞬间相关的餐具、食物、鲜花等静止类物品。直到1602年西班牙画家胡安·桑切斯·科坦创作的《猎禽·水果和蔬菜》才使“死亡了的自然”独立地成为画面的主体内容,同时也开创了静物画的真正历史。随之而来的是静物画在欧洲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绘画艺术的独立样式,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

众所周知,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面貌和表现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国传统静物画的研究领域,却处于一种几乎空白的状态。梳理中国绘画发展史,却不难发现中国也有着与欧洲静物画的发展过程很相近并在有些方面超越了欧洲“静物画”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传世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静物画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仅以中国出土的墓室壁画为例,就完全可以证实中国有着与欧洲相近而且独特的静物画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中,就已经有生活用品——静物类的形象出现在画面里。这一时期在画面中所出现的静物,只是作为主人生活的必需品,伴随着人的活动在画面中存在,并非是被主要描绘对象。例如:200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翠竹园一号汉墓的《捧杯侍女图》,该壁画高约110厘米,宽约70厘米,壁画位于墓室的东耳室南侧,图中女子呈跪坐姿势,三环髻发式,着绿色袍服,手捧着漆绘卮杯。画面中侍女手中的杯子造型简单明了,作者并未对杯子进行复杂的描绘,只把杯子当作强化侍女身份的符号来对待。虽然这一符号化的杯子形象过于简洁,但是,它成为验证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静物”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出现的个案。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对静止物品形象进行描绘的墓室壁画。

唐朝时期,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空前繁荣,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对艺术等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出土墓室壁画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静物类绘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突破,描绘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器皿,壁画中对瓜果和花卉的描绘逐渐增多,画面的整体结构以及局部的形体结构研究更为精细。利用线的抽象和表现性手法,在对空间、透视及具体的形象的构造方面,比汉时期墓室壁画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例如,在1990年,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东坪村昭陵陪葬墓燕妃墓中出土了一件有花卉内容的壁画《持莲男装女侍图》,壁画完成时间是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这幅壁画的局部绘有一身着男装的侍女,左手拿着一枝莲花,莲花纤细,花朵微微下垂,呈半开形态,形象类似于一件手提的小灯笼,造型夸张而不失严谨,形象鲜活地再现了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长公主墓出土的《托果盘侍女图》,是中国出土墓室壁画中最早描绘瓜果类静物的作品。壁画中侍女双手托着硕大的五足果盘,盘中盛着橘红色的柿子和淡黄色的甜瓜,形象真实、生动。水果的淡黄、橘红与侍者的紫红色长裙构成了较为完美的补色关系,为研究中国画的色彩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以上两件作品中的静止物品虽然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静物类绘画,但是可以看出画家对静物的造型、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色彩关系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追求,为中国静物题材绘画的独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宋代在疆域版图不如汉唐时期的辽阔,但是文化、艺术领域则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开拓创新的宋代绘画艺术,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也因此宋代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中占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辽、宋、金、元政权统治交替的混乱局面。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存的状况下,中原文化从政治、经济、礼仪、艺术、衣食住行到丧葬制度等方面,无处不在地对北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契丹人建立政权并定居之后,尤其是在地面建筑和地下墓室修建以及丧葬制度方面,几乎完全承袭了中原文化的模式,墓室壁画亦是如此。已经出土的辽契丹的墓室壁画,在绘画造型语言方面即有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又有较为明显的民族个性。1994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一号墓出土的《厅堂图》壁画。该壁画年代为辽天赞二年,画中描绘的是厅堂的场景,墙上挂有弓箭、剑,厅堂内摆放着桌椅、盘、碗等静物。作品采用的是中原墓室壁画的语言形态,把对称悬挂的弓箭、剑,摆放在地毯上的一左一右的桌椅和餐具,利用大块的地毯把它们零散的形象连接成一个整体,可以看出作者对画面整体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视《厅堂图》作品,会使人感受到马背上的契丹民族对于冷兵器钟爱、尚武精神以及对酒和食物的迷恋和酣畅淋漓的豪爽性格等信息。它的出现有力地证实了静止的物体不再是绘画构图中人物活动的配角,而是作为绘画的主体独立支撑整个画面,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的第一件静物画作品。该作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以及物品造型和色彩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随后的金代时期的墓室壁画里也出土过静物类题材绘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2008年陕西省甘泉县柳河湾村金墓出土的《瓶花图》该壁画绘于墓室西北壁东侧上方,画中绘有瓶中莲花,花瓶为一长颈瓶,瓶身为瓜棱形,一束盛开的莲花插入瓶中,作者对于莲花的描绘极为生动,表现方式及语言与西方现代绘画的结构关系具有不谋而合相近性,如果说它是西方现代艺术时期张扬个性的经典作品并不为过。在元代墓室壁画中,继承和发扬了了唐、宋、辽、金时期的绘画传统,描绘瓶、花类静物作品,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题材,作品的数量也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使中国静物画进入到一个成熟的历史阶段。

传统观点认为:“静物画”概念起源于欧洲,被艺术史学家定论的第一幅静物画也出现在欧洲,有关静物类题材绘画作品以及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欧洲。欧洲是静物画的诞生地,欧洲是静物画成长的摇篮。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史论典籍中无法查阅到与静止物体有关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它的发展和成熟过程。但是,从大量的中国出土墓室壁画作品中可以梳理出,中国“静物画”的表现形式从西汉时期的以静物作为绘画构图中人物活动空间的实用物品,经过唐代精确细致地对静止物体描绘的技术提升,到辽金时期的静物绘画的独立出现,不仅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线性发展过程,而且证实中国传统静物画有着自己独立和长期存在的光辉历史。用中国出土的天赞二年(公元923年)墓室壁画《厅堂图》和1602年西班牙画家胡安·桑切斯·科坦创作的《猎禽·水果和蔬菜静物画》相比较,《厅堂图》作为静物画而独立出现的时间要比《猎禽·水果和蔬菜静物画》早近600年。

对中国传统静物类题材绘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也因此,它已经成为一个被人忽略甚至是淡化、遗忘、尘封的话题。殊不知,这是一段不可以忽略的艺术史,更是一种不能被尘封的中国传统的国粹艺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忘静物画墓室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静物画要领
论静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静物画中的秘密符号
墓室探秘
最适合考生的水粉静物画法与步骤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
徐显秀墓室壁画中服饰图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