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体系设计与教学模式

2015-01-09单子丹李光辉李小雯陈晓利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单子丹 李光辉 李小雯 陈晓利

摘 要:有效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教学综合质量,对推动专业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分析,以及建立集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为一体的螺旋式课程体系,给出业务驱动型、岗位技能型、“三创”平台型教学模式。旨在完善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加强旅游管理课程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方法指导与决策指南。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维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233-02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互整合,正在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旅游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其实践表现在旅游企业内部网络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网上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目的地信息网建设、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网上旅游营销、旅游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目前,我国的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过多注重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忽视了网络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变化性和时代性,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1]。这与信息条件下旅游管理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游经济格局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发生着明显的结构性转型,开展旅游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2]。

一、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现状分析

科学技术是加速旅游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化。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的思想、方式、方法带来巨大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些都将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3,4]。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旅游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地理规划等多门学科知识。其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讲述复杂,多媒体实践操作等问题都给该门课程设计提出挑战。从现有教学内容上,多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1+1”模式。即在旅游管理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学习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再植入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这种形式“博”而“杂”,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仅仅把信息管理内容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未能达到信息技术与旅游学科教学的充分融合。另一种是“1+X”模式。即过分强调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旅游信息化管理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没有体现旅游行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具体应用。这将导致教师授课过程过分单一,学生独立自学方式不灵活,教学形式呆板枯燥,明显不适应行业及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维度

通过对现有旅游信息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内容调研分析,进而确定旅游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构架了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以“研究式教学方式”和“多形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注入式”讲解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式、讨论式、活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旅游业的某些问题以研究的角度讨论,引导学生以积极思维代替被动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其课程体系的设计维度可以简单概括为“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

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数据库管理,C#语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网站设计与开发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学生高效地获取旅游业务的最新资讯,系统评价和筛选信息来源渠道,优化资源类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利用与开发旅游应用系统,达到旅游人才信息素养与层次的全面提升。

2.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

通过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旅游企业ERP沙盘模拟,CRM系统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旅游行业现状,积极适应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未来发展,利用信息管理理论观察网络经济下的产业变化,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增加信息化管理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环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信息管理的主要流程、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学生与培养岗位对应的实习问题,形成“互惠互利”的运作长效机制。

3.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

设立在线旅游企业认知实习,企业家专题讲座,采用“双师型”教师团队授课,将课堂知识和实地参观认知相结合。通过企业人士对在线旅游行业基本运作模式、旅游产品研发与销售、服务体验与反馈的相关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强化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认知。通过“现实案例+历史案例”分析,将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4.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

开展校外实验(训)平台建设,营造校内实验(训)的模拟真实情境。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入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估计学生进行实践性创业与创新活动,参与各类旅游信息化方案设计大赛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方式,搭建“专业—企业—学生”创新型实训培养体系。

三、课程模块与教学模式

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体系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课程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某一特定内容,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模块的设置即对后续课程起到服务作用,也对前导课程起到总结作用。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设定若干具体任务,将教学环节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任务类型运用传授的核心知识予以解决。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自主学习能力。驱动形式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执行、团队合作完成等形式。

(2)岗位技能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是在基础理论学习与理论实验的基础上,由课堂实践过渡到企业岗位应用,达到“工学交替”的培养目标。该教学模式由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岗位工作流程,体验企业文化,由授课教师课外引导,点拨评析、完善消化,达到岗位体验与课程理解的相互递进和不断循环。

(3)“三创”平台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通过举办“创景、创业、创新大赛”吸引学生参与在线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活动中,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与知名旅游网站等合作,征集专业学生参加网络景观设计,在线旅游创业、旅游服务创新等竞赛。设计奖励机制,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及合作能力,为旅游企业输送高端创新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掌握丰富全面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富有职业获取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本文针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信息条件下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建设,优化学科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验技术手段研究,以期为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77-82.

[2] 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S1):57-61.

[3] 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J].旅游论坛,2010,(6):805-809.

[4] 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50-52.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

摘 要:有效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教学综合质量,对推动专业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分析,以及建立集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为一体的螺旋式课程体系,给出业务驱动型、岗位技能型、“三创”平台型教学模式。旨在完善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加强旅游管理课程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方法指导与决策指南。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维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233-02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互整合,正在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旅游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其实践表现在旅游企业内部网络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网上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目的地信息网建设、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网上旅游营销、旅游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目前,我国的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过多注重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忽视了网络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变化性和时代性,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1]。这与信息条件下旅游管理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游经济格局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发生着明显的结构性转型,开展旅游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2]。

一、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现状分析

科学技术是加速旅游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化。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的思想、方式、方法带来巨大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些都将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3,4]。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旅游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地理规划等多门学科知识。其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讲述复杂,多媒体实践操作等问题都给该门课程设计提出挑战。从现有教学内容上,多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1+1”模式。即在旅游管理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学习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再植入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这种形式“博”而“杂”,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仅仅把信息管理内容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未能达到信息技术与旅游学科教学的充分融合。另一种是“1+X”模式。即过分强调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旅游信息化管理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没有体现旅游行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具体应用。这将导致教师授课过程过分单一,学生独立自学方式不灵活,教学形式呆板枯燥,明显不适应行业及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维度

通过对现有旅游信息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内容调研分析,进而确定旅游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构架了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以“研究式教学方式”和“多形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注入式”讲解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式、讨论式、活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旅游业的某些问题以研究的角度讨论,引导学生以积极思维代替被动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其课程体系的设计维度可以简单概括为“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

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数据库管理,C#语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网站设计与开发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学生高效地获取旅游业务的最新资讯,系统评价和筛选信息来源渠道,优化资源类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利用与开发旅游应用系统,达到旅游人才信息素养与层次的全面提升。

2.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

通过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旅游企业ERP沙盘模拟,CRM系统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旅游行业现状,积极适应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未来发展,利用信息管理理论观察网络经济下的产业变化,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增加信息化管理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环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信息管理的主要流程、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学生与培养岗位对应的实习问题,形成“互惠互利”的运作长效机制。

3.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

设立在线旅游企业认知实习,企业家专题讲座,采用“双师型”教师团队授课,将课堂知识和实地参观认知相结合。通过企业人士对在线旅游行业基本运作模式、旅游产品研发与销售、服务体验与反馈的相关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强化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认知。通过“现实案例+历史案例”分析,将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4.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

开展校外实验(训)平台建设,营造校内实验(训)的模拟真实情境。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入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估计学生进行实践性创业与创新活动,参与各类旅游信息化方案设计大赛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方式,搭建“专业—企业—学生”创新型实训培养体系。

三、课程模块与教学模式

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体系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课程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某一特定内容,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模块的设置即对后续课程起到服务作用,也对前导课程起到总结作用。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设定若干具体任务,将教学环节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任务类型运用传授的核心知识予以解决。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自主学习能力。驱动形式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执行、团队合作完成等形式。

(2)岗位技能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是在基础理论学习与理论实验的基础上,由课堂实践过渡到企业岗位应用,达到“工学交替”的培养目标。该教学模式由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岗位工作流程,体验企业文化,由授课教师课外引导,点拨评析、完善消化,达到岗位体验与课程理解的相互递进和不断循环。

(3)“三创”平台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通过举办“创景、创业、创新大赛”吸引学生参与在线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活动中,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与知名旅游网站等合作,征集专业学生参加网络景观设计,在线旅游创业、旅游服务创新等竞赛。设计奖励机制,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及合作能力,为旅游企业输送高端创新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掌握丰富全面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富有职业获取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本文针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信息条件下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建设,优化学科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验技术手段研究,以期为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77-82.

[2] 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S1):57-61.

[3] 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J].旅游论坛,2010,(6):805-809.

[4] 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50-52.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

摘 要:有效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教学综合质量,对推动专业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分析,以及建立集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为一体的螺旋式课程体系,给出业务驱动型、岗位技能型、“三创”平台型教学模式。旨在完善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加强旅游管理课程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方法指导与决策指南。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维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233-02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互整合,正在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旅游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其实践表现在旅游企业内部网络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网上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目的地信息网建设、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网上旅游营销、旅游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目前,我国的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过多注重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忽视了网络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变化性和时代性,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1]。这与信息条件下旅游管理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游经济格局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发生着明显的结构性转型,开展旅游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2]。

一、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现状分析

科学技术是加速旅游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化。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的思想、方式、方法带来巨大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些都将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3,4]。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旅游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地理规划等多门学科知识。其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讲述复杂,多媒体实践操作等问题都给该门课程设计提出挑战。从现有教学内容上,多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1+1”模式。即在旅游管理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学习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再植入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这种形式“博”而“杂”,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仅仅把信息管理内容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未能达到信息技术与旅游学科教学的充分融合。另一种是“1+X”模式。即过分强调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旅游信息化管理等同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没有体现旅游行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具体应用。这将导致教师授课过程过分单一,学生独立自学方式不灵活,教学形式呆板枯燥,明显不适应行业及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维度

通过对现有旅游信息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内容调研分析,进而确定旅游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构架了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以“研究式教学方式”和“多形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注入式”讲解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式、讨论式、活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旅游业的某些问题以研究的角度讨论,引导学生以积极思维代替被动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其课程体系的设计维度可以简单概括为“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群

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数据库管理,C#语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网站设计与开发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学生高效地获取旅游业务的最新资讯,系统评价和筛选信息来源渠道,优化资源类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利用与开发旅游应用系统,达到旅游人才信息素养与层次的全面提升。

2.信息管理应用课程群

通过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旅游企业ERP沙盘模拟,CRM系统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旅游行业现状,积极适应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未来发展,利用信息管理理论观察网络经济下的产业变化,以专业的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增加信息化管理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环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信息管理的主要流程、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学生与培养岗位对应的实习问题,形成“互惠互利”的运作长效机制。

3.在线旅游企业案例群

设立在线旅游企业认知实习,企业家专题讲座,采用“双师型”教师团队授课,将课堂知识和实地参观认知相结合。通过企业人士对在线旅游行业基本运作模式、旅游产品研发与销售、服务体验与反馈的相关接受,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强化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的认知。通过“现实案例+历史案例”分析,将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4.旅游网络创业活动群

开展校外实验(训)平台建设,营造校内实验(训)的模拟真实情境。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入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估计学生进行实践性创业与创新活动,参与各类旅游信息化方案设计大赛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方式,搭建“专业—企业—学生”创新型实训培养体系。

三、课程模块与教学模式

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体系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课程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某一特定内容,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模块的设置即对后续课程起到服务作用,也对前导课程起到总结作用。

(1)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设定若干具体任务,将教学环节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任务类型运用传授的核心知识予以解决。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自主学习能力。驱动形式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执行、团队合作完成等形式。

(2)岗位技能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是在基础理论学习与理论实验的基础上,由课堂实践过渡到企业岗位应用,达到“工学交替”的培养目标。该教学模式由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岗位工作流程,体验企业文化,由授课教师课外引导,点拨评析、完善消化,达到岗位体验与课程理解的相互递进和不断循环。

(3)“三创”平台型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通过举办“创景、创业、创新大赛”吸引学生参与在线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活动中,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与知名旅游网站等合作,征集专业学生参加网络景观设计,在线旅游创业、旅游服务创新等竞赛。设计奖励机制,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及合作能力,为旅游企业输送高端创新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掌握丰富全面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富有职业获取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本文针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信息条件下旅游信息化管理类课程建设,优化学科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验技术手段研究,以期为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77-82.

[2] 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S1):57-61.

[3] 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J].旅游论坛,2010,(6):805-809.

[4] 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50-52.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