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研究
2015-01-09林晓丹
林晓丹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法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与反馈,通过其实施过程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探寻教学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利于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126-02
课题组通过调查、访谈和分析,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渠道,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导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与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以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社会转型期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多样化的大众化教育转型发展。由于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以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将是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因此,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团队
阻碍中国学生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中国的传统课堂教育使大学生太“听话”,这种批判精神的缺乏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共性、服从思维而限制了自由、个性、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也使我们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受限。因此,高校要营造一种允许学生尝试和鼓励学生敢想敢做的学术氛围,教师要培养大学生“敢为天下先”的态度和作为,同时,高校要以制度化的校园创新文化支持鼓励创新,给予大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培育其独立精神和个性化的思维。
自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后,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查、文献资料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思辨论证、演讲汇报等方式,以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分阶段、按步骤实施教学环节,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和师生间的共同研究,达到对师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按教学内容分专题研究,学生分组进行课前的准备、课堂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总结归纳,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和运用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结合实际,充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实施途径。目前,我们课题组以现有的通过参观调研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演讲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正在构建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出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高校教师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的目标出发,也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思维,以教师为主导,首先在课堂上阐明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具体的学习内容则由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知识的程度自主安排,利用开放式的网络学习达到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通过网络交流来获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大学生逐渐建立主动性思维,改“授鱼”为“授渔”。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淡化教师的“权威”角色,使师生关系平等化、民主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把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是以大批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为根本保障。创新研究型教师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他们通过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教学研究,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要用渊博的学问和开阔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估教育绩效唯一标准的现状,要辅之以从发现问题、发展潜力、问题解决等创新教育角度来考察学生和评估教师。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的同时,知识面大大加宽,并且学会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相应的组织能力与语言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虽然教师上课只需要根据知识要点进行指导性的讲解和总结性的概括,规定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但是网络条件下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量大大地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需要教师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在教学网页上完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首先,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中,显示出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如在我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中,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制度政策的引领下,思政部积极开展思政课的学科规划建设工作和课程体系改革,给思政部教师一个相对宽松有序的教学环境来真正推动创新式教学方法的推广应用。
其次,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拓展教学资源。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奖及教学基本技能竞赛等评选活动,激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大学生实践渠道。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帮助组织实施高校文化创新项目,使其成为大学特色文化的普及阵地,逐步形成高校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此外,注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围绕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活动,有效推动国家和区域文化繁荣与发展。加强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和部署,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占领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媒介。拓展红色网站、QQ、博客、微博、微信等工作载体,把教学活动延续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活动中去。endprint
最后,立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正确应用创新式教学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自主选题—小组论证分析—收集检索文献—思辨论证—撰写报告、制作PPT文件—成果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的研究型互动教学方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弊端,并且通过师生互动、创造性地归纳出教材中没有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得出新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也是重要环节。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由学生确立本组教学内容的目标与难点,以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答问题、总结汇报等。每一组同学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结果。组与组之间通过竞赛的形式达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全班性的大讨论或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此外,辩论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参与度也极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整堂课进行辩论,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来设计和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评价环节也非常重要,通过生生互评,相互补充观点,最后教师作总结性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家既提高了相互间的合作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情谊,而且也学到了思考方式与自主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效兰,张岩.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35-36.
[2] 王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96-98.
[3] 滕松艳.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73.
[4] 王静.思政理论课双主体研究型教学模式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41-43.
[5] 王万江,鞠铁梅.研究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52-54.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