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习共享空间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2015-01-09杨之音王翠萍

现代情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论文图书馆

杨之音+王翠萍

〔摘 要〕采用文献

计量方法,对国内学习共享空间研究领域论文的时间分布?著者分布?期刊分布?关键词词

频分布?基金论文分布及主题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以考察这一领域研究现状,为今后研究

作出参考?

〔关键词〕学习共享空间;文献计

量;统计分析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3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8-0821(2014)01-0106-04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Learni

ng Commons Research Document in China

Yang Zhiyin1,2 Wang Cuiping1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Northeast Normal Un

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China;

2.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lleg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BZ〗The distribute of released time,author,periodicals,key words,fund paper

and research subject of the LC development at home have been studied,in order to

learn the status of LC and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LC.

〔Key words〕LC;bibliometr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放了名为“信息拱廊”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项目,之后,IC被人们广泛关注并加以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不同研

究领域,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下简称LC)因其紧密与学生学习相贴合,尤

其符合大学生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的需要,逐渐成为IC发展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国

外的许多大学都相应的开展了LC服务[1]?国内至2008年起开始对LC进行关注和研

究,本文对2008年以来国内发表的有关LC的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时间?著者?期

刊?词频?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梳理LC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规律?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和重庆维普(VIP)作为统计数据来源,在CNKI中以篇名为检索字

段,采用精确检索和中英文扩展,在重庆维普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字段?两个数据库中的

检索词均选用学习共享空间?LC?Learning Commons,经过组配查重,截止到2013年2月8日

共得到90篇相关文章,作者133人,对这些文章分析其时间分布?著者分布?来源期刊分布

?关键词词频分布?基金论文分布以及主题分布?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时间分布

表1列出了5年来我国LC研究文章的年度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因为LC初步引进,

因此发文量较少?除2008的以外,2009-2012年各年发表论文数基本持平,无论是发文量还

是增长率上都偏低,这说明LC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尚处于初始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需要

更广泛更充分的研究?根据普赖斯的文献增长指数规律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随着人们

对LC认识的逐渐加强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其文献量应于某一年显著增加,并且

增长率逐步提高?

表1 相关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2.2 著者分布

2.2.1 核心作者分析

本文首先对90篇文章的70名第一作者发文进行统计,并分析与洛特卡定律的相符性?洛特卡

推论认为“检验发现,生产2篇文章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文章作者数的1/4,生产3篇文

章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文章作者的1/9……,写n篇文章的作者是数是生产1篇文章

作者数的1/n2;且生产1篇文章的作者数是全体作者的60%左右”[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发表1篇论文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80%,高于洛特卡定律,发表2篇论文

的有9人,占发表1篇论文的16%,低于洛特卡定律?在洛特卡发表这一推论之后很多学者又

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关验证,发现不同学科洛特卡定律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例如,肖尔(A

.E.Shorr)在其发表的《洛特卡定律与图书馆学》一文中指出,写1篇论文的作者比例为8

0%[2],本文的分析结果与肖尔的相同,因此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再有,不同学科

都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如萌牙时期?高峰时期?成熟时期,不同时期的作者分布也不尽endprint

相同?经验证只有在高峰时期洛特卡定律可以很好的表现作者分布,因此这也进一步说明学

习空享空间仍处于发展的萌牙阶段,核心作者尚未形成?

表2 相关研究论文著者分布

本文对作者发文进行统计,其中第一作者70人,全部作者133人,并进一步对他们的发文情

况进行整理?如表3所示,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的共有14人,占总人数的20%?总

发文数超过两篇的共有23人,占总人数的17%?发文总量最高也仅为4篇,说明国内学者对LC

的研究并没有足够深入,核心著者群远未形成,大部分作者处于突发性研究阶段?

2.2.2 作者合作度分析

合作度是指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合作率是合著论文与发表总论文的百分比[3]

?由表4可知,参与研究LC的作者较多,合作度为1.5,但是独著文献比例(55.56%)仍

高于合著率(44.44%)?该合作率已高于图书馆学平均合作率(24.5%)[3]?

说明这一领域交叉程度较高,需要广泛的合作才能更好的深入研究?

2.3 来源期刊分布

对某一领域领域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本次统计

的90篇文章中除去3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共87篇文献,分布在40种期刊中?其期刊分布情

况如表5所示?

表6给出了位于核心区和相关区的14种期刊论文的刊载量和核心期刊情况,最后一栏的核心

期刊是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2年版),在表格中简称为北大核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64.3%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LC的论文质量较高?另

外在这些期刊中除软件导刊外其余期刊均属于图书情报领域,可见LC受到了图书馆情报界的

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软件导刊(教育技术)的载文量最高,也体现了LC的夸界特性,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图书情报领域和教育领域以及计算机领域等应更加广泛的开展交叉研

究,以更全面的建设好LC?

2.4 关键词词频分布

在90篇文献中,共有88篇文献标引关键词,共313次,平均每篇文献的关键词约有3.5个?

因为关键词的标引无统一标准,因此存在同义不同词现象,如“协作式学习”与“协作学习

”等,本文将这些关键词稍作整理,统计出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共9个,分别是:学习共

享空间(75次),信息共享空间(33次),高校图书馆(22次),协作式学习(21次),数

字化学习共享空间(16次),大学图书馆(11次),图书馆(10次),构建(7次),电子

阅览室(5次)?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习共享空间”频次最高,而“信息共享空间”

位列第二,说明了两者之间关系切?此外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主要场所,在所有关

键词中,涉及到图书馆的共43次,这与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空间优势等密不可分?“协作式

学习”排名第四,它和其它关键词如“建构主义”(3次),“学科服务”(3次)等共同体

现了学习空间共享在教育?学习领域的支撑理念?再有“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高频次也

反映了目前人们对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的重视?

2.5 基金资助分析

在90篇文章中,共有35篇文章获得各类基金支持,基金支持率为38.9%,其中获得国家级基

金支持的有14篇,省市级基金支持的有16篇,校级基金支持的11篇?这说明学习共享空间的

研究得到了从国家到省市级以及学校等各个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极大的促进了学习共享空间

的相关研究?

2.6 主题分布

将90篇文章按其主题归类为4个方面,包括国外IC介绍?国内实践探索?构建研究?理论研

究(见表7),对于交叉主题的按其中的主要主题进行归类?

表7 论文主题分布

2.6.1 国外IC介绍

因为学习共享空间起源于国外,所以学习?借鉴国外已有学习共享空间的经验可以更好的促

进国内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这类文章共有14篇,占15.6%,多以某某大学学习共享空间的

启示?经验等为题,共介绍了圭尔夫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乔

治亚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萨斯卡切温大学?俄亥俄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麻

省理工学院?维多利亚大学?皇后大学?加拿大Manitoba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等大学的学

习共享空间建设情况?

2.6.2 国内实践探索

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和图书馆界纷纷开始了对于学习共享空间在理论和

实践上的尝试和探索,这一类文章多结合本地图书馆实际情况介绍分析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

模式,涉及到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

?大连大学?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福州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淮海工学院东港

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从不同角度探讨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具体问题,为学习共

享空间在国内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2.6.3 构建研究

这类文章实际上也属于理论研究,更侧重于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方面,文章数较多,因此单endprint

列出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构建总体问题研究,如任数怀在文章[1]

k分别给出了LC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的构建模式;二是针对各类图书馆的具体

构建研究,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二级学院图书馆,以高校图书馆的文章居多(13篇

),如刘景宇指出高校图书馆LC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内容要因需而

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同时要注重实体与虚拟有机结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沟通

与协调”[4];此外,朱永武[5]?杨敏[6]分别探讨了基于电

子阅览室的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李莉[7]分析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过程中的障碍与

对策?

2.6.4 理论研究

这一部分文章是研究LC的主体,篇数较多,占33.3%?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LC的理论

探讨范围广泛,这里有对LC的概念?LC的评价?LC与学习?LC与创新?LC与图书馆员等的分

析与探讨?在概念方面,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提到LC的起源与形式,但对其概念的具体表述各

不相同?饶志华指出“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营造一种

协作式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整合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实体

的和虚拟的相结合的无缝式的互动平台”[8]?在评价方面,詹华清[9]

指出可以从“评价咨询和监督机制,调查?用户评论与访谈,实验方法,专家法与报告卡4

个方面”进行LC的评价?在LC与学习的关系上,学者们指出LC是无缝学习环境[10]

?协作式学习环境[11]?合作学习的新模式[12]?引领

着学习方式的变革[13]?在LC与创新方面,范艳芬认为LC“可以被看作是以构建

创造性学习为目的的知识平台,也是图书馆知识化和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平台”[14]

?在LC与图书馆员方面,黄良燕指出在LC环境下,图书馆员面临着科技压力?组织文化压

力?人际关系压力,因此对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研能力

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都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15]?

3 结 语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增长率较低?人

均发文量低,论文合著率较高,基金支持率较高,文章质量较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研究领域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界;研究程度不均衡,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对

于LC的评价?LC发展障碍?LC与用户关系?LC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文章较少?在后续的研究

中,理论上应注意深度上的挖掘和领域上的扩展,注重图书馆界和教育界等其他领域的跨界

结合;在实践上,应注重图书馆与机构中的其他部门的结合,以充分调动机构内的所有资源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20-26.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燕.2000-2010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2,(2):32-39.

[4]刘景宇.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构建思路分析[J].图书馆,2011,(4

):108-110.

[5]朱永武,蒋仁营,梁芳,等.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J].现代情报,2009,(9):148-150.

[6]杨敏.试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1):93-96.

[7]李莉.我国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障碍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

):53-55.

[8]饶志华,范钫.基于数字化学习的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发展[J].江西图书馆学

刊,2012,(4):95-97.

[9]詹华清,卢志国.学习共享空间的规划过程及其评价方法[J].图书馆建设,2009,(7

):57-60,63.

[10]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现代情报,2

009,(3):201-204,207.

[11]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2009,

(1):46-48.

[12]韩洁.学习共享空间:合作学习的新模式[J].网络财富,2010,(4):126-127.

[13]廉莲.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与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3):9-11.

[14]范艳芬.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

2):65-68.

[15]黄良燕,詹庆东.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素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

,(1):96-100.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endprint

列出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构建总体问题研究,如任数怀在文章[1]

k分别给出了LC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的构建模式;二是针对各类图书馆的具体

构建研究,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二级学院图书馆,以高校图书馆的文章居多(13篇

),如刘景宇指出高校图书馆LC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内容要因需而

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同时要注重实体与虚拟有机结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沟通

与协调”[4];此外,朱永武[5]?杨敏[6]分别探讨了基于电

子阅览室的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李莉[7]分析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过程中的障碍与

对策?

2.6.4 理论研究

这一部分文章是研究LC的主体,篇数较多,占33.3%?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LC的理论

探讨范围广泛,这里有对LC的概念?LC的评价?LC与学习?LC与创新?LC与图书馆员等的分

析与探讨?在概念方面,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提到LC的起源与形式,但对其概念的具体表述各

不相同?饶志华指出“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营造一种

协作式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整合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实体

的和虚拟的相结合的无缝式的互动平台”[8]?在评价方面,詹华清[9]

指出可以从“评价咨询和监督机制,调查?用户评论与访谈,实验方法,专家法与报告卡4

个方面”进行LC的评价?在LC与学习的关系上,学者们指出LC是无缝学习环境[10]

?协作式学习环境[11]?合作学习的新模式[12]?引领

着学习方式的变革[13]?在LC与创新方面,范艳芬认为LC“可以被看作是以构建

创造性学习为目的的知识平台,也是图书馆知识化和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平台”[14]

?在LC与图书馆员方面,黄良燕指出在LC环境下,图书馆员面临着科技压力?组织文化压

力?人际关系压力,因此对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研能力

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都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15]?

3 结 语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增长率较低?人

均发文量低,论文合著率较高,基金支持率较高,文章质量较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研究领域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界;研究程度不均衡,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对

于LC的评价?LC发展障碍?LC与用户关系?LC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文章较少?在后续的研究

中,理论上应注意深度上的挖掘和领域上的扩展,注重图书馆界和教育界等其他领域的跨界

结合;在实践上,应注重图书馆与机构中的其他部门的结合,以充分调动机构内的所有资源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20-26.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燕.2000-2010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2,(2):32-39.

[4]刘景宇.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构建思路分析[J].图书馆,2011,(4

):108-110.

[5]朱永武,蒋仁营,梁芳,等.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J].现代情报,2009,(9):148-150.

[6]杨敏.试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1):93-96.

[7]李莉.我国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障碍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

):53-55.

[8]饶志华,范钫.基于数字化学习的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发展[J].江西图书馆学

刊,2012,(4):95-97.

[9]詹华清,卢志国.学习共享空间的规划过程及其评价方法[J].图书馆建设,2009,(7

):57-60,63.

[10]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现代情报,2

009,(3):201-204,207.

[11]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2009,

(1):46-48.

[12]韩洁.学习共享空间:合作学习的新模式[J].网络财富,2010,(4):126-127.

[13]廉莲.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与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3):9-11.

[14]范艳芬.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

2):65-68.

[15]黄良燕,詹庆东.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素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

,(1):96-100.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endprint

列出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构建总体问题研究,如任数怀在文章[1]

k分别给出了LC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的构建模式;二是针对各类图书馆的具体

构建研究,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二级学院图书馆,以高校图书馆的文章居多(13篇

),如刘景宇指出高校图书馆LC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内容要因需而

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同时要注重实体与虚拟有机结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沟通

与协调”[4];此外,朱永武[5]?杨敏[6]分别探讨了基于电

子阅览室的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李莉[7]分析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过程中的障碍与

对策?

2.6.4 理论研究

这一部分文章是研究LC的主体,篇数较多,占33.3%?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LC的理论

探讨范围广泛,这里有对LC的概念?LC的评价?LC与学习?LC与创新?LC与图书馆员等的分

析与探讨?在概念方面,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提到LC的起源与形式,但对其概念的具体表述各

不相同?饶志华指出“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营造一种

协作式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整合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实体

的和虚拟的相结合的无缝式的互动平台”[8]?在评价方面,詹华清[9]

指出可以从“评价咨询和监督机制,调查?用户评论与访谈,实验方法,专家法与报告卡4

个方面”进行LC的评价?在LC与学习的关系上,学者们指出LC是无缝学习环境[10]

?协作式学习环境[11]?合作学习的新模式[12]?引领

着学习方式的变革[13]?在LC与创新方面,范艳芬认为LC“可以被看作是以构建

创造性学习为目的的知识平台,也是图书馆知识化和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平台”[14]

?在LC与图书馆员方面,黄良燕指出在LC环境下,图书馆员面临着科技压力?组织文化压

力?人际关系压力,因此对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研能力

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都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15]?

3 结 语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增长率较低?人

均发文量低,论文合著率较高,基金支持率较高,文章质量较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研究领域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界;研究程度不均衡,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对

于LC的评价?LC发展障碍?LC与用户关系?LC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文章较少?在后续的研究

中,理论上应注意深度上的挖掘和领域上的扩展,注重图书馆界和教育界等其他领域的跨界

结合;在实践上,应注重图书馆与机构中的其他部门的结合,以充分调动机构内的所有资源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20-26.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燕.2000-2010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2,(2):32-39.

[4]刘景宇.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构建思路分析[J].图书馆,2011,(4

):108-110.

[5]朱永武,蒋仁营,梁芳,等.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J].现代情报,2009,(9):148-150.

[6]杨敏.试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1):93-96.

[7]李莉.我国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障碍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

):53-55.

[8]饶志华,范钫.基于数字化学习的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发展[J].江西图书馆学

刊,2012,(4):95-97.

[9]詹华清,卢志国.学习共享空间的规划过程及其评价方法[J].图书馆建设,2009,(7

):57-60,63.

[10]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现代情报,2

009,(3):201-204,207.

[11]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2009,

(1):46-48.

[12]韩洁.学习共享空间:合作学习的新模式[J].网络财富,2010,(4):126-127.

[13]廉莲.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与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3):9-11.

[14]范艳芬.学习共享空间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

2):65-68.

[15]黄良燕,詹庆东.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素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

,(1):96-100.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论文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图书馆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