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诗学中的陌生化

2015-01-09杨思涵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近代陌生化诗学

[摘 要] 近代是指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近代诗学中成就最突出的应该是那种非古典诗歌又非白话新诗的“近代诗歌”。钱仲联说:“近代诗歌达到了唐宋、清初以来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它发展后期矗起的有一座高峰。”近代诗歌在诗歌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临终的古典诗歌达到高潮,又孕育了“新诗”。虽然近代诗歌在多数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这一环却是必不可少的,值得用一些相关理论来分析它的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 近代;诗学;陌生化

一、近代诗歌形式层面的陌生化

总体来说,近代诗歌形式的演变节奏是比较缓慢的。清代的诗歌和明代相比,变化基本上是很小的,古体诗在晚清已经失去了活力,它的陌生化的功能已经很难凸显。古典诗歌形式的解体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新的形式探索自龚自珍开始,逐渐扩大,后又经过民间诗与国外诗的影响,形成了这样一种变化轨迹:“近代文言新诗+近代新语词诗→近代文言新诗+半文半白新诗+近代白话诗→现代白话新诗或言文一体新诗”。

帝国主义的侵略让中国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很多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也随之而来,导致了大量的新词汇的产生,更加突出了文言的弊端。语言的变革成为必要。梁启超等人发起“诗界革命”,矛头直指语言问题。改良派的诗人把大量的新生词运用到诗歌的创作里面,但是如“喀私德”、“法会”等一些新鲜词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陌生化的程度太过,很难理解。鉴于此,黄遵宪主张以“俗语方言”写诗,在《杂感》中他发表了卓越的见解:“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宗宪以朴实、通俗的语言表现新的事物与境界,为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奠定了基础。

民族自尊激发各阶层对先进文化学习的强烈之心,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大量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为中国沉闷的诗坛增加了鲜活的气息。“王韬翻译的德国《祖国歌》在形式上很句式长短不一,从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到十一字,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增加了音韵的抑扬顿挫,在诗体上更趋向自由化。”此外,诗与乐的结合也是近代诗歌发展的一大趋势。此时的乐大都是西洋音乐,或者说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的音乐。可以说,从近代开始,诗与乐又重新结合,创造出了新的价值。

短的抒情诗在这个时候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倾诉感情的需要,近代叙事诗在这个情况下数量猛烈增加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些反映现实和社会心理变化的诗史式作品详细的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民众的疾苦、社会的苍凉,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其中比较著名得有张维屏的《三元里》: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这首诗鲜明的表现了三元里人民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的事迹。屈向邦评日:“乡民神勇,活现纸上。其如政府之间茸误国何?诚历代诗史中最光荣最热烈最悲壮之作。”

二、近代诗歌内容层面的陌生化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近代诗歌的特点,“旧甁装新酒”是最合适不过了。从近代诗的发展来看,形式上的革新比内容的革新慢的多。因此人们多用旧体诗的形式抒情达意。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术救国论风靡,学者们在翻译西方著作上的努力是巨大的。知识阶层的人们开始主动探索学术文化,内容上由对自然科学的渴求到对社会科学的重视。

1、主题的陌生化

这一时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数目繁多,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形决定的。随着鸦片战争的枪声打起,到半殖半封社会确立,中国社会经历的屈辱激起了所有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各界人士为抵御外辱,救亡图存而努力着。在学界,爱国诗潮迸发,各个诗派交汇形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主潮流。近代诗歌题材的扩展也是陌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诗歌题材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以旧题材寓新意,如外交题材和域外题材的出现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起着重要作用。

2、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的创造性与陌生化理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龚自珍的诗是近代诗意象陌生化的先驱。他用“箫”和“剑”结合的意象,表述自己人格理想。“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少年击剑更吹箫,箫心剑气一例消”,“按剑因思谁,寻箫思不堪”,“长铗怨,破箫词,两般合就鬓边丝”。用“箫来象征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剑“表明自己改革社会,挽救国家的决心。“箫心”、“剑气”这样独特的意象组合,塑造了一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形象。留驻国外知识分子的诗作对近代诗歌意向的更新起了主要作用。黄遵宪的的海外纪行诗是影响比较大的,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在他的诗里,”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驰新,益增心中忧。”“朝寄平安语,墓寄相思字。驰书讯已极,云是君所寄。”火车、轮船、电报的等新的意象络绎不绝,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里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继凯,史志谨.中国近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57页.

[2]李亚峰.近代叙事长诗研究[D]. 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梁文宁.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J].学术论坛,2002(3):78.

作者简介:杨思涵(198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近代陌生化诗学
背诗学写话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论近代中国社会婚姻道德的嬗变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