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2015-01-09裴秀萍姜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罗伯特诗歌

裴秀萍 姜力

[摘 要]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却依旧性情乐观。但从其作品的主题来看,貌似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却藏着深刻的悲剧主题。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罗伯特o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关键词]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悲剧主题;简析

一、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悲剧主题的哲学内涵

诗人生活在世纪之交,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时期使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无家可归,失去宗教的信仰,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没有归属感的存在,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中的“圈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存在主义自然成为了这种情况的理论基础。而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精神中,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面对的未来是没有尽头和目标的。弗罗斯特拥有现代诗人的先进意识,现代人生活在孤独和冷漠之中,集中体现为人在情感和精神中的孤立疏远以及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厌恶冷漠。哲学思想表现为人与人需要交流,一是与自己交流,而是与他人交流,两者缺一不可。

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悲剧主题的表现

1、坎坷的人生,艰辛的生活,奠定其诗歌的“黑色”基调

创作大多来自于诗人的灵感,而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诗人的创作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客观表达方式,它使得很多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统一,弗罗斯特也不例外。弗罗斯特幼年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病痛的折磨、人世的冷漠,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淋淋尽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奴隶地位低下,人权政治发展并不完善,社会矛盾尖锐。弗罗斯特的家庭可以说是底层的生活阶级,家庭矛盾升级,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他打骂,11岁时爸爸死于肺结核,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只有随母亲寄居在祖母祖父家,寄人篱下的日子总是憋屈和不长久的。母亲带他搬了几次家,周围的环境和人都很冷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弗罗斯特一边学习一边务农,希望可以给母亲减轻家庭负担。弗罗斯特对家庭有着失望和向往的矛盾之情,他的第一个孩子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妻子一度陷入抑郁。命运往往是不公平的,他的女儿、第二个儿子、妻子相继离他而去,弗罗斯特一度想用自杀来摆脱命运的恶爪。

弗罗斯特的早期作品《害怕风暴》一方面描绘了风暴来临的场景,另一方面也描写了一位父亲心理的变化过程。大雪是弗罗斯特诗歌的常见意象,它象征着一个带有威胁性的存在,它冻死庄稼花鸟,摧毁道路,预示了人性的冷漠和自然破坏力强大的创作主题。而《补墙》中的“墙”有有形与无形之分,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保守落后。整首诗对于“补墙”持怀疑态度,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混沌与人与人之间隔阂很难打破的状态,体现在政治方面反映了同代诗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愿望。

2、宗教信仰的崩溃是创作“黑色”诗歌的内因

美国人相信上帝,敬畏上帝,用上帝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上帝的教诲来规范自己的操守。尼采在《快乐的科学》宣告“上帝死了”这一宗教观念,这使宗教气息浓厚的西方震惊。尼采变成了一个“一战的预言者”,以及骚乱和灾难的预言者。尼采逝世后,关于这一理念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持续了一百年之久。教徒由于意识到失去目标而导致道德崩溃,宇宙失去了中心,人生失去了信仰,弗罗斯特深受这一宗教理念的影响。

超验主义兴起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州,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弗罗斯特卷入了这场思潮,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从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解放了美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作品上是《摘苹果之后》美国梦的破灭过程。弗罗斯特承认二元对立与统一,善与恶相对,光明与矛盾相对,他承认资本主义带来的科技文明进步也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孤独、无助、创伤。

3、社会背景是创作“黑色”诗歌的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虽然大发战争财,但是一战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创伤,人们忙着重建家园,妻离子散,孤苦无依。19世纪的后半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走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劳动力廉价工作辛苦,社会矛盾尖锐,殖民地之间争夺升级内部矛盾一触即发。

《曾临太平洋》这首诗告诫人们自然界中隐藏着危险,虽然海水有悬崖阻挡不会翻涌上岸,但是自然界是神秘的不可预知的,在我们没有对自然界做好充分认识之前要提高警惕。这首诗中,自然界是黑暗,神秘,暴力的化身。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肆意开采铁矿,砍伐树木,违背自然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诗人在农村乡田中纵情山水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提倡热爱自然,关心自然。而《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选择两条路的矛盾,诗人决定选择人迹罕见的那条路,这是在这个社会时代背景下诗人做出的选择,虽然前路迷茫,无人陪伴,依旧坚持走下去,这是作为诗人的节气和哲学家的思考。鲁迅说: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作者这样做不仅是坚持自我的表现,也是敢于探索新道路新世界的决心。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王阳.中国诗歌意象发展简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

作者简介:裴秀萍(1978—),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

姜力(197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罗伯特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一片云彩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诗歌岛·八面来风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