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失衡性现状调查研究

2015-01-09张菡

成才之路 2015年36期
关键词:聊天娱乐工具

张菡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法律工作系,北京 102628)

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失衡性现状调查研究

张菡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法律工作系,北京 102628)

从概念界定、背景分析、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三方面分析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失衡现象,指出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青少年健康社会化的最佳工具而不是障碍。

青少年;网络;失衡

一、概念界定

从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基于中国青少年学业发展的现状,本研究中的青少年年龄界定为满13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这一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期之前。

二、背景分析

据统计我国约有5800万青少年网民,这个特殊却不失庞大的群体也正在通过聊天、信息搜索、娱乐微博等网络活动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要,体验着数字化人生。我们通过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五所中学的630名学生开展《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真实状态,揭示其网络使用的失衡现象。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互联网各种工具性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学习助手,青少年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

三、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1.网络作为青少年的娱乐性工具的趋势凸显

(1)沉溺于网络游戏。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长时间地、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游戏当中,对互联网产生了强烈依赖,严重者甚至达到难以从行为上和心理上自我解脱的痴迷程度,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危害。

在此次“你上网主要做什么”的调查中,有39.4%的青少年选择了上网玩游戏,接近被调查对象的40%;而进一步通过“性别”这一介入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男性青少年选择“上网玩游戏”的更是达到48.7%,虽然女性青少年的状况略好于男性,但也占33.0%的比例。

在“上网主要做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分别有39.4%、59.2%、54.3%的人选择上网玩游戏和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而选择上网做作业、增长课外知识和看新闻等其他网络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0.7%、39.8%和24.1%。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失衡现象明显,其作为娱乐性工具的角色远远高于作为学习工具的角色。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又有39.8%的人选择玩大型集体网络游戏,居于前几名的网络游戏为魔兽世界、梦幻西游、劲舞团、热血江湖等。面对网络游戏的诱惑,青少年的自控力调查显示,有57.5%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控制上网时间的能力一般”,39.7%的人选择“不上网玩游戏会很想上网”,14.0%的人“心里会感觉很不舒服”,而目睹周边有同学和朋友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比例更是高达65.1%。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长时间地、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游戏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严重者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危害。

(2)沉迷过度娱乐化的网络视频。青少年上网看视频和动画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调查显示有54.3%的人选择了“上网主要是看视频和动画”,而选择的视频和动画中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只占了不到4.0%的比例,大部分视频都是低级趣味的搞笑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逐渐融入到了青少年生活中,网络视频的飞速发展让青少年有机会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心智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网络视频的娱乐特性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娱乐特性超出一定限度,就会使抵抗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坠入“泛娱乐化”的深渊。而网络上快速流传的火爆视频大都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和泛娱乐化的特征,其中一部分视频甚至突破了道德文化的底限,此类视频以“恶搞视频”为主,而“恶搞视频”中又以恶搞名人等;还有一部分带有色情色彩和相互谩骂的低级趣味的视频,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严重误导。

此次关于“你认为网上讲究道德文明的重要性”调查中,只有34.3%的人选择重要,其余的65.7%的人都认为无所谓和不重要;对于网上出现不文明用语的现象有25.1%的青少年认为是“人们宣泄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37.5%的青少年选择“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无所谓”,只有37.5%的人认为“应加大管理力度,清洁网络环境”;而对于网络视频上出现的互相谩骂、散布虚假夸张信息的现象,只有38.7%的青少年认为“这种现象非常讨厌”,11.7%的同学持无所谓但不参与的态度,17.0%的同学不仅认为无所谓,还时常参与。

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的网络视频在青少年网络行为中的盛行,已经给尚未成熟、道德判断能力较弱、易受蛊惑的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明显误导,致使其迷失道德信仰,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存在导致青少年形成极端性格,乃至越轨行为的潜在风险。

2.网络作为青少年沟通工具的现象普遍化

现代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这一概念,他认为:“场域才是首要的,必须作为研究操作的焦点。”布迪厄把场域解释为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和构型。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社区交往与沟通的超时空性,它没有地理上的限定,传统人际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被压缩甚至是消弭了,身体的“缺场”代替了“在场”。在本次调研中,在“你上网主要做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58.6%的人选择了上网聊天,高居榜首。进一步调查则显示,有81.9%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QQ号码。与之前已有的调查数据比较显示,现在拥有QQ号码的青少年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如上图所示,年龄虽主要集中于16岁、17岁、18岁,占比分别为17.1%、21.3%和17.3%;但13岁、14岁和15岁所占的比例也不低,分别达到4.7%、8.9%和10.7%。数据说明,6年级和7年级的学生也开始大批地拥有自己的聊天号码,8年级、9年级和高一的同学数量更是多于低年级同学。他们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隔时空对话,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青少年通过网络聊天的身份大部分也都是匿名的,他们轻点鼠标便可以随意选择聊天对象,随意选择进入聊天对象的空间,正是由于这种匿名性,很多青少年在网络聊天的时候摆脱了现实身份的羁绊。此次调查中有41.9%的青少年选择不会用自己的真实信息作为聊天的注册信息,他们用匿名的身份随意地、自由地说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甚至骂人来宣泄情绪,满足好奇心。通过调查,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类似于“结婚礼堂”的聊天室,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很多青少年都在玩这类游戏,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注册“结婚”“生孩子”和“离婚”,并且“买房”“买车”“搞装修”等,他们说在网上用“老婆、老公、爱你”等字样跟别人聊天感觉非常新奇和刺激。此类聊天游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如果不加引导、任其发展,青少年容易沉湎于此,久而久之不仅影响学习,还会严重影响其现实的社会交往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网络作为青少年的学习性工具偏弱

你上网主要是学习或增长课外知识吗?

有效是否合计缺失合计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129 20.5 20.7 20.7 494 78.4 79.3 100.0 623 98.9 100.0 7 1.1 630 100.0

如上表,与前几项的“你上网主要是玩游戏”与“你上网主要是看视频和聊天”形成鲜明对比,本次就“你上网主要是学习或增长课外知识吗?”的调查中,只有20.7%的青少年选择了“是”,而有79.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否”,单从这一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已经出现了明显失衡,网络作为娱乐性工具和沟通工具的效应远远超出了网络作为青少年学习工具的作用,成为一个不得不进一步深思的问题。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共享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客观上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理应成为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的有效平台。而且目前网络上各种内容和主题的公开课以及相关的学习信息非常丰富,客观来讲,学习资源可谓丰富多彩。但是在学习资源与网络游戏、恶搞视频和网络聊天等诸多娱乐性资源并列的时候,青少年选择的天平并没有倾向学习资源,而是严重倾向于娱乐性资源。除此之外,在关于“你经常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吗?”这一问题中,只有27.6%的青少年选择了“经常”,7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偶尔”或“从不”;就“你上过需付费的网络学校或下载过付费的网上学习资源吗?”的回答中,32.5%的青少年回答“没上过也没用过(或没听说过)”,37.0%的人选择“上过,但没下载过”,对比之下,只有12.5%的青少年既上过需付费的网络学习网站,也下载过需付费的网络学习资源。而就英语学习网站的了解中,有63.2%的青少年不知道“新浪少儿”这个儿童学习网站,88.8%的被调查对象不知道“希望谷”这个儿童学习资源,与上述青少年关于“魔兽世界”“梦幻西游”“劲舞团”“QQ三国”等网络游戏的认知度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网络的学习功能在青少年面前被弱化而其娱乐功能却在肆虐、膨胀?谁来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责?如何还青少年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环境?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一问题——网络主流应该是集学习、沟通、获取信息与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具,网络游戏和沟通聊天只是其中非主流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网络应当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学习功能,引导青少年成人成才。

四、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揭示出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失衡现象仅仅是一个开始,认清现象之后更应该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青少年健康社会化的最佳工具而不是障碍,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P.Bourdieu and L.Wacquant (1992),an Invitation to Ref lexive Sociolog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07.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绪文,刘静.青少年网络恶搞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

[4]李忠艳,黄刚.论网络场域下的社会交往[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 (11).

G 526.5

:A

:1008-3561(2015)36-0026-02

张菡(1979-),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讲师,从事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猜你喜欢

聊天娱乐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敞开门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