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的分析与治疗
2015-01-09王丽琳傅国平徐海燕陈茜
王丽琳 傅国平 徐海燕 陈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310003)
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最为有效的方式,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的应用特点,但由于介入治疗极易引起患儿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电解质紊乱等,常并发各类并发症,其中以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1]。本组实验通过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总结其治疗方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介入治疗心内手术,术后心电图监测证实发生心律失常。其中男239例,女169例,年龄2d~18岁,平均年龄(6.5 ±1.3)个月,体质量3kg~55kg,平均体重(9.5 ±2.2)kg,所有患儿术前心电图监测无心律失常表现,原发心脏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27例,法氏四联症75例,房间隔缺损55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5例,肺静脉异位引流12例,大动脉转位25例,主动脉弓中15例,主动脉弓缩窄12例,三尖瓣下移10例,主动脉瓣狭窄12例。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儿围手术期均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并采取介入治疗方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ASD、VSD、PDA方法进行治疗,介入封堵材料为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封堵器、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封堵器、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封堵器、美国AGA公司Amplatzer封堵器及相应的输送系统。术后病人心脏监护24h,静脉给予抗生素3 d预防感染,48h后复查心脏彩超。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后给予阿司匹林3~5 mg/(kg·d),持续6个月(除外PDA)。术后48h、1个月、3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年行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并随访,观察封堵器状态、残余分流情况、左右心负荷程度、有无并发症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集不同原发心脏病类型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类型,结果见表1。通过表1比较可知,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围手术期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室早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心律失常,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儿均按照实验方法给予相应治疗,68例患儿经抗心律药物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心律失常复发。
原发心脏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27例,法氏四联症75例,房间隔缺损55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5例,肺静脉异位引流12例,大动脉转位25例,主动脉弓中15例,主动脉弓缩窄12例,三尖瓣下移10例,主动脉瓣狭窄12例。
表1 患儿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患儿在介入手术治疗前因心功能超负荷、压力过高造成患儿心肌功能损伤,最终于围手术期并发心律失常,同时围手术期治疗如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及代谢失衡等均易并发心律失常。因此及时纠正患儿心律失常并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2]。
本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围手术期并发心律失常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经过相应治疗后所有患儿心律失常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通过实验回顾可知,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首先需纠正患儿电解质紊乱状态,其后针对其相应心律失常类型进行针对性抗心律失常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电解质紊乱状态并且能够有效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能够做到积极预防、及早有效治疗,从而达到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手术治疗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3]。
综上所述,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律失常应及时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状态,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患儿围手术期生活质量。
[1]王霄芳,金梅,郑可,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处理[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33(3):341~343,352.
[2]蒋世良,徐仲英,赵世华,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1):976~980.
[3]梁爱芳.小儿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494.